正在阅读:

数据化、平台化、智能化构建"互联网+会展"智慧形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数据化、平台化、智能化构建"互联网+会展"智慧形态

随着互联网大潮的来临,基于“互联网+会展”诞生的网络会展正极大地助力会展行业经济提速。互联网重构了商业价值、变革了服务边界、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

在移动互联时代,会展都缺少不了以下基本要素:社会交往、教育、体验、创意设计与服务,这些要素都附着在“活动”这个平台上,其核心应该是创造、传递和交换“价值”。

01、数据的共享与整合

在这个高度互联的时代,几乎所有行为都能被追踪到。大数据分析将把来自各种源头的追踪数据合并起来,分析出趋势并辅助业务决策以及改善客户互动体验。会展业是最重视数据的行业之一,数据及分析已经取代社交媒体成为企业营销的新宠。在此背景下,曾经被定义为定性产业的会展业,如今正在变成一个定量的产业。

未来的会展市场竞争,得数据并充分应用大数据者将赢得先机。目前各类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工具成为可追踪信息的重要来源。智能手机定位、近场通讯以及iBeacon等技术也让信息追踪变得更加简单。另外,主办方现在有更多的外部数据来源。

传统会展业往往把内部数据作为机密,不愿意对外分享,使得我国会展业在定量分析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在“互联网+”时代,这些数据将成为会展的核心。数据共享技术不是障碍,破除各自为政的思想观念,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集都可以实现连接,但是即使是在某个时间、连接某些数据集便可以发掘重要的价值。

02、“互联网+”新常态下的会展企业要具有平台战略

平台商业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足够大的生态圈。作为典型的服务性平台,会议或展览会随目标群体的需求变化而变化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成功因素之一。从新技术应用的角度,在传统的会展及活动市场,策划者将移动应用作为增强观众体验、降低纸张消费和更深入理解观众行为的便利工具;在企业活动市场,除了上述原因,策划者更看重的是将移动技术作为日常商业运作的重要平台。

03、优化流程,打造极致体验

通过云计算手段进行定向邀约将成为专业参展的标准化服务,室内导航可以有效避免观众不知道“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线上展厅作为线下观展的充分补充等。组织者利用网站、社交工具等各种手段,对线下活动的时空进行拓展,其核心是不断生产和分享有价值的信息。只有线上、线下有创意地互动,才能给会展及活动参与者创造良好的体验。

那么,将来会展业将会怎么发展呢?

会展产业升级——线上+线下“O2O模式”

实物展能够满足消费者或商家“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提供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实物触摸、看样成交、联络感情等机会。但时代的变革使得原有实物展具备的这些功能以及过去展览主办方提供的展览面积、展商数量、现场观众数量等几项有限的汇总数据已远远无法满足客户的进一步需求。客户需要在实物展的背后获得更深的大数据可视化运用和展览本身的经济效益延伸。

线上、线下结合“O2O会展”模式成为迎接风口的必由之路。展网合一,线上讲流量,线下讲场景。追求现场参观人数的同时能发现根本性的需求才是关键点,互联网+会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一个线上平台,将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线下展览合二为一,把线下参展的观众导入到线上,让他们能够产生持续的关注和互动,这也为主办方和展商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提供了基础。

“全栈式活动数据化管理”将成为会展业新常态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科技技术的发展,在今天早已经深入身心成为了大家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手”,而对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天然本身自带的属性便是数据的产生和数据的存储能力,这为“全栈式活动数据化管理”这个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技术和底层(数据)基础。

一场活动组织到开展,必然要经历:调研(点子)、策划、立项、组织、开展、后期,这六个环节,而且这个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这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调研(点子)、策划、立项、组织、开展、后期,这六个环节也就构成了全栈式活动管理,而为什么整个环节需要数据化,因为只有数据data才能很好的将这六者串联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闭环。

未来的不管是任何形态的活动,展会、会议、市场品牌活动等等,在各个环节的市场价格上,将逐渐的变得越发的透明化,场地的费用、搭建的费用、人力资源的配置、设备的费用、推广宣传的费用投入产出比等等,那么也将展现一种形态,一场多大规模的活动其根本的一些花销预算规划将变得清晰可见,而你所花费的多余的部分,将更多的是用在“增彩“的部分和环节。

任何商业的发展形态,价格的透明化是必然的最终发展趋势,一些规律是不可能被打破的,而必然要顺应规律趋势去有所作为,那么如何能够在这样的情形下,让活动在”透明化“的预算和投入下,将其活动的价值更大的发挥,更有效的组织和举办,做成真正的良性活动,良心品牌,过往的形式必然将面临越来越举步维艰的困境,“全栈式活动数据化管理”在未来将是必然的趋势。

而针对一场活动,无论你采用任何的分析和管理模型,PEST、SWOT也好,5W1H、JTBD模型也罢,亦或者其他的商业管理模型,只有依靠数据的精细化运营管理,科学的分析和经验性的管理彼此相融合,让数据渗透到全部环节,依靠数据监测,依靠数据让事实说话,全栈式形式的管理,环环相扣,处处有依据所托,方能实现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实现活动价值能量的本质提升。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商业BI、LBS技术、AR/VR技术的日趋成熟,机器学习技术的逐渐商业化,这些为“全栈式活动数据化管理”在不远的将来在会展行业领域得到落地式的展现和应用提供了可能。

未来的会展业的发展将是智慧型会展

未来的会展业的发展方向将是数据化和智能化的,也可以说是智慧化的。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进一步普及和深化,以及中国传统会展业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深一步应用,更加有着政策力量的背后推动,信息技术必然成为会展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会展业+互联网显然只是第一步,但同时是必由之路。

我们可以有这样的一种设想,在未来也许会有这么一天,利用AR/VR技术构建一个专业服务会展行业的平台,在平台上“真实”展现展会的全场景,整个场地空间,每一个参与展览的品牌等等一切都以线下实际的进行技术展现,而线上的浏览者能够进入虚拟的空间“逛展会”,对每一个感兴趣的参展品牌,通过技术交互实现访问、咨询、下单、成交。

而对每一个浏览者只要你进入平台展示空间,那么你的所有行为轨迹数据,你看了哪些展台,你对什么展品进行了关注,你的一切行为轨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通过平台提供给相对应的展会组织者和参展商,这将会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中国的会展业目前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会看到,传统会展业在网络化延伸、电子商务的跨界融合,还有通过移动客户端和专业化会展服务SaaS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例子会越来越多,结合度会越来越深入,会展管理与服务都会呈现出更加信息化、人性化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方便参展商和观众实时掌握动态化展会信息,实现参展商对布展、展会进行中的展位动向的全过程监控,实时提供的参观者数量数据,科学监测展区参观人数、交通、安保状况,利用科技技术打造现场演示、触摸体验、信息交流、网上预约等多个链接交换平台和特色化参展、观展方案制定,打造真正的智慧会展形态。

本文作者:袁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数据化、平台化、智能化构建"互联网+会展"智慧形态

随着互联网大潮的来临,基于“互联网+会展”诞生的网络会展正极大地助力会展行业经济提速。互联网重构了商业价值、变革了服务边界、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

在移动互联时代,会展都缺少不了以下基本要素:社会交往、教育、体验、创意设计与服务,这些要素都附着在“活动”这个平台上,其核心应该是创造、传递和交换“价值”。

01、数据的共享与整合

在这个高度互联的时代,几乎所有行为都能被追踪到。大数据分析将把来自各种源头的追踪数据合并起来,分析出趋势并辅助业务决策以及改善客户互动体验。会展业是最重视数据的行业之一,数据及分析已经取代社交媒体成为企业营销的新宠。在此背景下,曾经被定义为定性产业的会展业,如今正在变成一个定量的产业。

未来的会展市场竞争,得数据并充分应用大数据者将赢得先机。目前各类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工具成为可追踪信息的重要来源。智能手机定位、近场通讯以及iBeacon等技术也让信息追踪变得更加简单。另外,主办方现在有更多的外部数据来源。

传统会展业往往把内部数据作为机密,不愿意对外分享,使得我国会展业在定量分析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在“互联网+”时代,这些数据将成为会展的核心。数据共享技术不是障碍,破除各自为政的思想观念,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集都可以实现连接,但是即使是在某个时间、连接某些数据集便可以发掘重要的价值。

02、“互联网+”新常态下的会展企业要具有平台战略

平台商业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足够大的生态圈。作为典型的服务性平台,会议或展览会随目标群体的需求变化而变化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成功因素之一。从新技术应用的角度,在传统的会展及活动市场,策划者将移动应用作为增强观众体验、降低纸张消费和更深入理解观众行为的便利工具;在企业活动市场,除了上述原因,策划者更看重的是将移动技术作为日常商业运作的重要平台。

03、优化流程,打造极致体验

通过云计算手段进行定向邀约将成为专业参展的标准化服务,室内导航可以有效避免观众不知道“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线上展厅作为线下观展的充分补充等。组织者利用网站、社交工具等各种手段,对线下活动的时空进行拓展,其核心是不断生产和分享有价值的信息。只有线上、线下有创意地互动,才能给会展及活动参与者创造良好的体验。

那么,将来会展业将会怎么发展呢?

会展产业升级——线上+线下“O2O模式”

实物展能够满足消费者或商家“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提供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实物触摸、看样成交、联络感情等机会。但时代的变革使得原有实物展具备的这些功能以及过去展览主办方提供的展览面积、展商数量、现场观众数量等几项有限的汇总数据已远远无法满足客户的进一步需求。客户需要在实物展的背后获得更深的大数据可视化运用和展览本身的经济效益延伸。

线上、线下结合“O2O会展”模式成为迎接风口的必由之路。展网合一,线上讲流量,线下讲场景。追求现场参观人数的同时能发现根本性的需求才是关键点,互联网+会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一个线上平台,将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线下展览合二为一,把线下参展的观众导入到线上,让他们能够产生持续的关注和互动,这也为主办方和展商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提供了基础。

“全栈式活动数据化管理”将成为会展业新常态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科技技术的发展,在今天早已经深入身心成为了大家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手”,而对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天然本身自带的属性便是数据的产生和数据的存储能力,这为“全栈式活动数据化管理”这个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技术和底层(数据)基础。

一场活动组织到开展,必然要经历:调研(点子)、策划、立项、组织、开展、后期,这六个环节,而且这个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这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调研(点子)、策划、立项、组织、开展、后期,这六个环节也就构成了全栈式活动管理,而为什么整个环节需要数据化,因为只有数据data才能很好的将这六者串联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闭环。

未来的不管是任何形态的活动,展会、会议、市场品牌活动等等,在各个环节的市场价格上,将逐渐的变得越发的透明化,场地的费用、搭建的费用、人力资源的配置、设备的费用、推广宣传的费用投入产出比等等,那么也将展现一种形态,一场多大规模的活动其根本的一些花销预算规划将变得清晰可见,而你所花费的多余的部分,将更多的是用在“增彩“的部分和环节。

任何商业的发展形态,价格的透明化是必然的最终发展趋势,一些规律是不可能被打破的,而必然要顺应规律趋势去有所作为,那么如何能够在这样的情形下,让活动在”透明化“的预算和投入下,将其活动的价值更大的发挥,更有效的组织和举办,做成真正的良性活动,良心品牌,过往的形式必然将面临越来越举步维艰的困境,“全栈式活动数据化管理”在未来将是必然的趋势。

而针对一场活动,无论你采用任何的分析和管理模型,PEST、SWOT也好,5W1H、JTBD模型也罢,亦或者其他的商业管理模型,只有依靠数据的精细化运营管理,科学的分析和经验性的管理彼此相融合,让数据渗透到全部环节,依靠数据监测,依靠数据让事实说话,全栈式形式的管理,环环相扣,处处有依据所托,方能实现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实现活动价值能量的本质提升。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商业BI、LBS技术、AR/VR技术的日趋成熟,机器学习技术的逐渐商业化,这些为“全栈式活动数据化管理”在不远的将来在会展行业领域得到落地式的展现和应用提供了可能。

未来的会展业的发展将是智慧型会展

未来的会展业的发展方向将是数据化和智能化的,也可以说是智慧化的。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进一步普及和深化,以及中国传统会展业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深一步应用,更加有着政策力量的背后推动,信息技术必然成为会展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会展业+互联网显然只是第一步,但同时是必由之路。

我们可以有这样的一种设想,在未来也许会有这么一天,利用AR/VR技术构建一个专业服务会展行业的平台,在平台上“真实”展现展会的全场景,整个场地空间,每一个参与展览的品牌等等一切都以线下实际的进行技术展现,而线上的浏览者能够进入虚拟的空间“逛展会”,对每一个感兴趣的参展品牌,通过技术交互实现访问、咨询、下单、成交。

而对每一个浏览者只要你进入平台展示空间,那么你的所有行为轨迹数据,你看了哪些展台,你对什么展品进行了关注,你的一切行为轨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通过平台提供给相对应的展会组织者和参展商,这将会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中国的会展业目前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会看到,传统会展业在网络化延伸、电子商务的跨界融合,还有通过移动客户端和专业化会展服务SaaS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例子会越来越多,结合度会越来越深入,会展管理与服务都会呈现出更加信息化、人性化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方便参展商和观众实时掌握动态化展会信息,实现参展商对布展、展会进行中的展位动向的全过程监控,实时提供的参观者数量数据,科学监测展区参观人数、交通、安保状况,利用科技技术打造现场演示、触摸体验、信息交流、网上预约等多个链接交换平台和特色化参展、观展方案制定,打造真正的智慧会展形态。

本文作者:袁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