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时评|绿能为桥,共生为道:烟台如何重构跨国合作新生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时评|绿能为桥,共生为道:烟台如何重构跨国合作新生态?

依托坚实的清洁能源产业基础,跨国公司在烟台的角色正悄然重塑。

文|王雅柳

11月初的上海,进博会山东与跨国公司对话活动现场,25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与此同时,800公里外的烟台海阳,总投资30亿元的丁字湾“源网荷储”项目工地上,工程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繁忙。

这片规划4419亩的清洁能源基地,正是烟台与跨国公司书写合作新篇的见证。从“一次合作”到“深度绑定”,以“技术合伙”为内核的跨国合作新范式,正在烟台清洁能源赛道率先破局,也勾勒出山东对外开放的升级轨迹。

布局清洁能源产业新高地

烟台的产业棋局,胜在系统性与前瞻性。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烟台锚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和“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双定位,展现出清晰的顶层设计。

今年9月披露的丁字湾“源网荷储”项目,不仅是能源工程,更是以绿能为底色的产业载体,体现了城市发展思路的深刻转变。

这一转变依托于烟台在清洁能源全链条的前瞻性布局: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场持续发电,发出了山东“第一度海上风电”;全国首个商业化核能供热项目温暖千家万户;中国首个城市级数字化虚拟电厂高效调度能源。

图片来源:海阳发布

这些实践被系统纳入“三大绿色石化千亿级园区”与“丁字湾新型能源创新区”的发展蓝图,串联起技术研发、产业集聚与城市治理的完整生态链。

与之同步,平台效应持续放大。2025山东清洁能源产业博览会与第18届烟台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博览会双展联动,5万平方米展区内,国电投、华能、中核、中广核等6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齐聚,成为资源对接的关键枢纽。

区域协同进一步拓展了合作维度:枣庄市携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跨区域亮相,展示锂电全产业链生态建设成果。这种省内差异化布局与协同发展,为跨国合作开辟了更广阔、更多元的应用场景。

图片来源:凤观烟台

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共创新”

依托坚实的清洁能源产业基础,跨国公司在烟台的角色正悄然重塑。

在烟台举办的第十次中日韩环保企业圆桌会议上,三国代表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绿色伙伴关系”。中方企业展示了利用氨法脱硫技术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创新实践,日方分享了通过废物能源转化实现去碳化的方法,韩方则带来了海上风电领域的国际合作案例。

这些源自真实场景的协同攻关,标志着合作已从单向引进升级为多方联合创新。

企业层面的合作更显新特质。进博会山东对话活动现场,艾默生电气集团亚太区总裁林泽安直言:“山东坚实的工业基础和良好营商环境,让我们看到了深度合作的广阔空间。” 他透露,企业将继续深化与山东企业在精细化工、特种化学品等领域的合作,以AI技术优化能源管理,助力能源结构转型。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高泉庆的评价更具代表性:“山东发展资源充沛、动能十足,与新加坡的开放联通优势互补,两地企业携手定能开创更辉煌的篇章。”这份来自国际商界的认可,正是山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现。

图片来源:摄图网

“技术合伙”的长期主义生命力

这些跨越国界的联合创新,其底层支撑是“技术合伙”模式,核心在于超越传统买卖关系的共赢逻辑。

烟台市投资促进中心披露,丁字湾区域计划3年内实现新能源产业全覆盖,按投入产出1:1.2测算,园区满产年产值可达142.14亿元。可观预期背后,是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新型合作关系。

位于蓬莱区的“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产业园”正是这种合伙关系的生动体现。园区规划5平方公里,致力于构建从主机、叶片到海底电缆的风电全产业链。其创新之处在于合作模式:通过“资源换产业”、引导风电开发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以相互参股等形式深度绑定,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开拓市场。

这种深度绑定的“技术合伙”模式,为其在2025年实现50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及打造国内首个风电装备制造出口基地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来源:蓬莱发布

过去,跨国公司是技术单向输出方,本地企业多为被动接受者;如今,双方将前沿技术研发与当地丰富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凭借对市场的深刻洞察,共同参与并推动技术迭代。

一种更平等、可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就此形成。双方黏性不再仅依靠资本纽带,而是源于共同开拓市场、定义未来的战略共识。

清洁能源产业的长周期、高投入特性,本就排斥短期博弈。这种基于战略共识的长期合作,既契合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也让绿色转型的动能持续涌动、底气十足。

这种跳出简单买卖的技术共生,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产业升级与开放深化的必然结果。它无需刻意标榜为“样本”,却已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示范意义,回答着一个更长远的问题:当清洁能源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城市该如何以技术为纽带,主导构建更平等、更坚韧的国际合作网络?

烟台的探索,仍在继续。而这个答案,或许将在更多“绿能+技术”的携手之中,愈发清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时评|绿能为桥,共生为道:烟台如何重构跨国合作新生态?

依托坚实的清洁能源产业基础,跨国公司在烟台的角色正悄然重塑。

文|王雅柳

11月初的上海,进博会山东与跨国公司对话活动现场,25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与此同时,800公里外的烟台海阳,总投资30亿元的丁字湾“源网荷储”项目工地上,工程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繁忙。

这片规划4419亩的清洁能源基地,正是烟台与跨国公司书写合作新篇的见证。从“一次合作”到“深度绑定”,以“技术合伙”为内核的跨国合作新范式,正在烟台清洁能源赛道率先破局,也勾勒出山东对外开放的升级轨迹。

布局清洁能源产业新高地

烟台的产业棋局,胜在系统性与前瞻性。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烟台锚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和“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双定位,展现出清晰的顶层设计。

今年9月披露的丁字湾“源网荷储”项目,不仅是能源工程,更是以绿能为底色的产业载体,体现了城市发展思路的深刻转变。

这一转变依托于烟台在清洁能源全链条的前瞻性布局: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场持续发电,发出了山东“第一度海上风电”;全国首个商业化核能供热项目温暖千家万户;中国首个城市级数字化虚拟电厂高效调度能源。

图片来源:海阳发布

这些实践被系统纳入“三大绿色石化千亿级园区”与“丁字湾新型能源创新区”的发展蓝图,串联起技术研发、产业集聚与城市治理的完整生态链。

与之同步,平台效应持续放大。2025山东清洁能源产业博览会与第18届烟台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博览会双展联动,5万平方米展区内,国电投、华能、中核、中广核等6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齐聚,成为资源对接的关键枢纽。

区域协同进一步拓展了合作维度:枣庄市携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跨区域亮相,展示锂电全产业链生态建设成果。这种省内差异化布局与协同发展,为跨国合作开辟了更广阔、更多元的应用场景。

图片来源:凤观烟台

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共创新”

依托坚实的清洁能源产业基础,跨国公司在烟台的角色正悄然重塑。

在烟台举办的第十次中日韩环保企业圆桌会议上,三国代表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绿色伙伴关系”。中方企业展示了利用氨法脱硫技术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创新实践,日方分享了通过废物能源转化实现去碳化的方法,韩方则带来了海上风电领域的国际合作案例。

这些源自真实场景的协同攻关,标志着合作已从单向引进升级为多方联合创新。

企业层面的合作更显新特质。进博会山东对话活动现场,艾默生电气集团亚太区总裁林泽安直言:“山东坚实的工业基础和良好营商环境,让我们看到了深度合作的广阔空间。” 他透露,企业将继续深化与山东企业在精细化工、特种化学品等领域的合作,以AI技术优化能源管理,助力能源结构转型。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高泉庆的评价更具代表性:“山东发展资源充沛、动能十足,与新加坡的开放联通优势互补,两地企业携手定能开创更辉煌的篇章。”这份来自国际商界的认可,正是山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现。

图片来源:摄图网

“技术合伙”的长期主义生命力

这些跨越国界的联合创新,其底层支撑是“技术合伙”模式,核心在于超越传统买卖关系的共赢逻辑。

烟台市投资促进中心披露,丁字湾区域计划3年内实现新能源产业全覆盖,按投入产出1:1.2测算,园区满产年产值可达142.14亿元。可观预期背后,是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新型合作关系。

位于蓬莱区的“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产业园”正是这种合伙关系的生动体现。园区规划5平方公里,致力于构建从主机、叶片到海底电缆的风电全产业链。其创新之处在于合作模式:通过“资源换产业”、引导风电开发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以相互参股等形式深度绑定,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开拓市场。

这种深度绑定的“技术合伙”模式,为其在2025年实现50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及打造国内首个风电装备制造出口基地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来源:蓬莱发布

过去,跨国公司是技术单向输出方,本地企业多为被动接受者;如今,双方将前沿技术研发与当地丰富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凭借对市场的深刻洞察,共同参与并推动技术迭代。

一种更平等、可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就此形成。双方黏性不再仅依靠资本纽带,而是源于共同开拓市场、定义未来的战略共识。

清洁能源产业的长周期、高投入特性,本就排斥短期博弈。这种基于战略共识的长期合作,既契合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也让绿色转型的动能持续涌动、底气十足。

这种跳出简单买卖的技术共生,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产业升级与开放深化的必然结果。它无需刻意标榜为“样本”,却已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示范意义,回答着一个更长远的问题:当清洁能源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城市该如何以技术为纽带,主导构建更平等、更坚韧的国际合作网络?

烟台的探索,仍在继续。而这个答案,或许将在更多“绿能+技术”的携手之中,愈发清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