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本社会深入老龄化、司机严重短缺的背景下,中国企业PIX Moving经过7年深耕,已在这场日本政府驱动的自动驾驶浪潮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作者:李玉鹏
编辑:张丽娟
当日本政府提出“到2030年部署1万台L4级自动驾驶车辆”商业化运营的目标时,大多数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切入这个以封闭、严苛著称的高端市场。
据《日经亚洲》近日报道,日本计划到2030财年实现一万辆的自动驾驶车辆规模,这些包含公共汽车、出租车、卡车等在内的车辆将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
而此时,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PIX Moving已经在这个市场默默扎根了7年,凭借无人驾驶小巴产品优势和深度本土化策略,成为日本自动驾驶生态中的重要参与者。
从2018年首次进入日本市场,到2022年获得TIS株式会社战略投资,到2024年在茅崎市建成本土工厂,再到今年3月无人驾驶小巴产品获得日本公开道路自动驾驶牌照,PIX Moving不仅跑通了产品、制造与合规的全流程,更成为日本“数字田园都市计划”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七年磨一剑:政策红利与社会刚需的双重卡位
“我们不是‘出海’,而是原生全球化。”PIX Moving创始人兼CEO喻川这样定义公司的核心基因。
PIX Moving的创始团队成员来自全球多个国家,早在2017年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先布局海外市场再做国内市场”的发展路线。这一战略也让其避开了国内自动驾驶“内卷”的竞争,将目光投向了人力短缺问题更严峻的日本市场。
数据显示,日本出租车司机在过去5年间减少了20%,部分企业司机流失甚至超过50%。与此同时,日本巴士司机缺口达到了3.6万,预计到2030年会达到9.3万人,边远乡村地区公交线路因缺少司机而大规模停运。
2023年4月,日本正式实施《道路交通法》修正案,成为全球首个允许L4级自动驾驶车辆上路的国家。同时,为了解决乡村边远地区出行难的问题还提出“数字田园都市计划”国家战略,支持包括无人驾驶在内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无人驾驶小巴RoboBus
2023年PIX Moving在日本推出首款无人驾驶小巴RoboBus正是瞄准了这一市场刚需。当政策的“闸门”一开,PIX Moving迅速将已在日本试运行多年的RoboBus推向合规运营阶段,成为少数具备本土化制造与运营能力的外国自动驾驶企业。
日本社会刚需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为自动驾驶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日本启动“万辆L4级自动驾驶计划”,PIX Moving的前瞻性布局使其精准卡位,完成了从“外来者”到“本土玩家”的转变,提前7年构建的本地化能力已经成为难以复制的“时间壁垒”。
三重破壁:应对日本市场的“本土化”解法
想要进入日本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起初,摆在PIX Moving面前的便是“商业文化、本地人才与合规认证”三道鸿沟。
“日本人谈合作非常谨慎,他们必须得看到工厂里实实在在的产品才信任你,愿意签合同。”喻川坦言。
对于这种“眼见为实”的商业文化,PIX Moving为了赢得信任选择了一条“先产业合作、再产品落地”的路径。
从2018年起,PIX Moving开始与日本高校合作开发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课程,并联合组织夏令营、工程师培训等,以此与当地产业资源建立联系融入当地产业生态;2022年,公司获得日本系统集成上市公司TIS的战略投资;2024年,双方合资成立公司并在茅崎市共建工厂,实现了“日本制造”。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制造能力成为获得本土信任的关键。

PIX Moving日本工厂
人才本地化则是另一个挑战。PIX Moving采取了“跨文化融合+AI协同”的双轨策略,初期招聘在日本深耕多年的华人工程师搭建基础团队,然后引入跨国公司背景的本土人才,同时开发“AI联席CEO”平台整合技术资料库,让海外团队可实时调用总部的技术支持,降低沟通成本。
目前,PIX Moving日本团队已接近40人,涵盖商务、研发、生产制造全链条,“本地有厂、本地有人”成为PIX Moving赢得日本市场的基石。
在合规认证方面,日本的质量认证和管控超过很多国家的标准。以制动系统为例,PIX Moving重构了部分硬件系统,甚至牵连到车轮车毂等大量零部件,导致供应商也需重新挑选适配,直至今年3月才拿到日本公开道路牌照,整个周期比预期晚了一年多。但恰恰也是因为如此,一旦通过认证相当于建立起了较高的“合规壁垒”。
社会责任背后的刚需:从“解决问题”到“蓝海市场”
“我们更喜欢洞察市场、洞察用户,进而发掘需求,而不是单纯从技术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契合不同市场的特点,针对性地做出符合需求的产品,满足特定市场的特定需求。”喻川说道。
PIX Moving所解决的不单是技术问题,而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社会刚需。对资本市场来说,“解决社会刚需”意味着市场的确定性与增长空间。
随着日本政府推出“万辆L4级自动驾驶计划”,涵盖公交车、出租车、卡车等多元场景,这背后是一个规模可达万亿的蓝海市场。
对PIX Moving而言,放眼全球包括韩国、中东、欧洲等面临相似老龄化与人力短缺问题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其潜在的“复制场景”。

PIX Moving产品矩阵
PIX Moving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既不是传统的汽车制造商,也不是纯软件公司,而是一家“AI原生制造”企业。
依托滑板底盘系统,PIX Moving构建了高度模块化的产品矩阵,通过上装空间的灵活配置适配不同场景需求,用同一底盘可衍生出无人小巴、无人零售车、无人清洁车等多种产品,这些产品矩阵也勾勒出“城市机器人生态”的雏形。
让中国智造从“输出产品”到“生态赋能”
今年10月底,PIX Moving湖州数字制造工厂正式投产运营,这是继贵阳中试工厂、日本茅崎市机器人工厂之后的第三家智能制造工厂,其采用金属3D打印技术,结合自研的AI算法平台,将零部件数量减少70%、模具成本降低90%。这种数字制造范式使车辆开发周期缩短超60%,并能快速响应全球不同市场的定制化需求。11月11日,该工厂生产的第一台RoboBus正式下线,标志着PIX Moving规模化量产能力迈出关键一步。

“我们把每个制造工厂都视为一个‘母产品’。”喻川说,“把工厂投放到不同的国家并在当地开发、生产、适配适合这个国家市场特点和用户需求的产品,所以这不仅是制造基地,更是本地化研发与运营的枢纽。”
更重要的是,这种制造模式可以实现“全球分布式生产”:各地团队从云端下载设计数据,在本地3D打印零件并组装,无需依赖完整的供应链迁移。“设计全球化、制造本地化”不但让其能在不同市场快速响应需求,还能应对贸易摩擦和供应链风险。
当各国都在强调供应链安全时,PIX Moving给出了不一样的解决方案,不是迁移整条产业链,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压缩供应链,用金属3D打印直接把数百个零件集成在一起实现本地化生产。就像喻川所说的那样,“工厂本身就是一款产品,它能像乐高积木一样在不同国家快速搭建起符合当地需求的制造能力。”
结语:长期主义的胜利
在日本“万辆自动驾驶计划”的机遇中,当其他企业还在研究日本市场的准入规则时,PIX Moving早已在这里安营扎寨:建立本土工厂、获得上市公司TIS战略投资、实现规模化订单交付。
这场看似“超前”的布局,不仅是企业战略的成功,也暗藏着资本市场关注的核心逻辑:在全球自动驾驶商业化竞赛中谁能抓住政策红利与社会刚需的双重机遇,谁就能掌握增长确定性。
从2018年首次赴日调研,到2022年获得TIS战略投资,再到2024年成立合资公司,今年拿到日本公开道路运营牌照,PIX Moving的每一步都踩在日本自动驾驶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但又始终与短期套利保持距离。它的领先不是偶然,而是基于对市场的前瞻、对制造的革新,以及对本土需求的洞察所构建的长期主义价值。
这家中国企业以“解决社会刚需”为切入点,完成了从“技术输出者”到“本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蜕变,为中国智造出海树立了全新范式。而它所代表的也不仅是自动驾驶的投资机会,更是中国智造在全球产业变革中价值重塑的一个缩影。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