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联网深度点评
白酒板块崩了。
三季度,20家白酒公司里,营收同比还在增长的屈指可数。其中下滑最严重的,要数那个曾经稳坐行业“老三”的洋河。
洋河单季营收 32.95 亿元,同比下降 29.01%;前三季度累计营收 180.9 亿元,同比下滑 34.26%。净利润更是亏损 3.68 亿元。
这是洋河近几年第一次掉进亏损区间,这也意味着“白酒第二阵营”的格局,开始松动。
汾酒、泸州老窖一路上扬,一个讲“清香复兴”,一个讲“浓香回魂”。洋河却像在原地兜圈。过去它靠梦之蓝、靠蓝色经典系列撑起了辉煌十年,如今却发现“梦醒了”,梦里那片蓝海,也开始褪色。
有人说,这是周期的代价;也有人说,这只是迟来的真相。
无论哪种解释,洋河的这场由盈转亏,都在提醒整个行业,白酒的黄金时代,已经不是“谁能多卖几瓶”的游戏了。
洋河掉队,汾酒、泸州老窖超车
过去十年,汾酒、泸州老窖、洋河并称“三驾马车”。一个靠“清香复兴”重回主舞台,一个稳守“浓香正统”,另一个以“蓝色经典”在中高端市场独树一帜。可到了今年三季度,汾酒和泸州老窖在加速爬坡,而洋河却掉队了。
财报数据显示,山西汾酒第三季度营收 89.6 亿元,同比增长 4.05%;洋河股份 32.95 亿元,同比下滑 29.01%。差距从曾经的个位数,变成了整整两倍多。
几年前,市场还在讨论“汾酒能否追上洋河”;如今的问题成了“洋河还能守住前三吗?”
同样是行业下行,汾酒和泸州老窖仍能稳步增长,说明竞争早已不是“大家都不行”,而是谁能找到新的出路。
汾酒的逆袭,靠的是产品结构与文化复兴的“双轮驱动”。其“玻汾”系列牢牢占据百元价位带,而“青花汾酒”系列在 500–1000 元区间成功上探。Wind 数据显示,2024 年前三季度汾酒高端产品收入同比增长 25%,占比提升至总营收的 45% 以上。
汾酒以“清香国酒”形象叠加“清香复兴计划”,不断强化“高端、国潮、文化自信”的符号,几乎成为年轻一代唯一能叫出名字的“老酒”。
泸州老窖则稳扎稳打,主打“浓香正统”的旗帜。国窖1573稳固高端地位,同时强化次高端“黑盖”“窖龄”系列,形成“塔形矩阵”。根据华创证券研报,泸州老窖在 2024 年上半年实现了次高端产品销量同比增长 18%,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它用“浓香正统”的定位重新抢占了消费者的心智。
反观洋河,困在梦之蓝的那场梦里。
蓝色经典系列在过去十年里撑起了洋河的利润神话,却也成为品牌的“天花板”。从 M3、M6+ 到 M9、手工班,层层叠叠的价格体系让消费者分不清哪瓶贵、哪瓶值。中高端市场疲软时,品牌辨识度的混乱反而成了致命伤。
更关键的是,当汾酒和泸州老窖在重塑“情绪价值”时,洋河仍在用“渠道投放”和“促销节奏”换销量。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洋河股份共有经销商 8,866 家,同比仅减少 2.3%,但人均批发贡献收入仅约 314 万元/家;而同省的今世缘,经销商仅 1,228 家,人均贡献约 912 万元/家。
渠道数量庞大但单体薄弱,使得洋河在库存管理、价格稳定和动销能力上都显得吃力。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洋河旗下关联销售公司新增注销与吊销数量超百家,多集中在江苏、安徽等核心市场,渠道动能明显减弱。
中信证券分析认为,这种“小而多”的经销结构“在存量博弈时代风险极高,极易形成价格倒挂与动销停滞的连锁反应”。
在当下这个“买方市场”,广撒网不再是增长,而是风险放大器。渠道的脆弱被业绩放大,库存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汾酒靠“品牌复兴”打开了高端局面,泸州老窖靠老酒战略稳住价格带,而洋河却陷入价格倒挂与库存滞销的循环。
在白酒行业的新周期里,故事比酒更值钱。洋河的故事,已经讲的太久,也太旧。
从“梦之蓝”到“梦难圆”
洋河失速,不止是业绩的下滑,更是品牌的老化。
如果说上一轮白酒黄金十年靠的是“渠道红利+宴席文化”,那如今的竞争,早已进入“品牌心智+消费场景”的较量。
洋河曾用“绵柔”这一概念打通高低线,靠广告、靠终端铺货、靠人情酒桌,拿下了无数中产家庭的婚宴、商务席位。
然而2020年后,宴席文化松动,年轻消费者转向更具性价比和文化认同的品牌。天眼查数据显示,2024年白酒行业中,“国潮”“酱香”“文创联名”等相关商标注册量同比增长近38%,而洋河新注册品牌仅10余项,多集中在延伸产品与酒庄类目,创新力明显落后。
“梦之蓝”系列,销量下滑明显。可见,老产品已撑不住新周期。
梦之蓝M9售价高达1000元,却难以在高端市场形成品牌势能;梦之蓝M6+出厂价约600元,终端零售价跌破700元,价格体系失衡。M3销量虽大,但利润率不足10%。甚至M3、M6系列又被消费者吐槽“性价比不如今世缘、口感不如汾酒”。在2024年上半年,梦之蓝系列贡献了洋河营收的近六成,但销量同比下降近30%。
洋河曾尝试讲新故事,推出手工班、海之蓝12、微分子酒等新品,但都没能形成可持续爆点。根据经销商反馈,手工班系列渠道动销缓慢,部分省份库存积压周期超过180天。
与此同时,汾酒在用“清香复兴”打情怀,泸州老窖在做“文化回归”的高端叙事,茅台在布局年轻化。而洋河讲的依然是十年前的梦。
它的广告语没变,包装设计没变,渠道打法也没变。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正被一代又一代新酒饮文化拉大。
消费者不再被“高端蓝”感动,他们更在意酒背后的故事是否能与自己共鸣。如今的中产在喝汾酒时说“这酒有文化底蕴”,喝泸州老窖时说“这是真正的老浓香”,喝梦之蓝时,却常常只是说:“这酒挺贵的。”
洋河的问题不是酒不行,而是情绪失联。
绵柔的酒体,可以让人入口无碍;但绵柔的品牌,却很容易被时代遗忘。
“渠道盛世”终结
当行业从“渠道为王”转向“品牌与用户关系为王”,洋河的庞大经销体系反而成了它的沉重枷锁。
截至2024年底,洋河股份的经销商数量高达8866家,是泸州老窖的2倍多,汾酒的近3倍。但从单位产出看,却几乎最差:单个经销商平均批发额约314万元,而泸州老窖的人均产出超过740万元,汾酒接近950万元。
这种“量大而散”的渠道结构,使洋河陷入“压货—滞销—降价—品牌失血”的循环。
舆情监测显示,2024 年下半年“洋河降价”“压货清库存”等关键词热度同比上涨 70%。
部分地区梦之蓝 M3、M6 库存周期超 6 个月,经销商被迫折价出货,品牌形象遭到侵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汾酒和泸州老窖的“去渠道化”改革。
汾酒通过“青花事业部制”实现区域直营,直控终端门店与宴席场景,泸州老窖则强化数字化分销系统,用大数据管理终端库存,实现“精准补货”。
而洋河仍在用“年度配额+铺货考核”的传统考评方式,管理效率低,渠道激励错配。企业忙着压货,经销商忙着清货,消费者却在别的品牌那里买单。
洋河的组织文化也延续着过往的路径依赖。
它在江苏宿迁拥有庞大的生产基地、近3万名员工和极强的地方根系,稳却不灵。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洋河并未形成像“i茅台”那样的直连用户体系,也未在抖音、天猫等新渠道实现突破。天眼查数据显示,洋河旗下线上销售主体“洋河股份旗舰店”的平均月销量不足茅台天猫旗舰店的1/20,互动率更低至0.5%以下。
这意味着,在年轻化、线上化的竞争维度上,洋河几乎缺席。
过去讲渠道、讲铺货、讲宴席销售还能奏效,因为白酒仍是“人情经济”的代表;但在2024年之后,白酒成为“内容经济”的一部分,社交媒体、品牌共鸣、文化认同才是新的流量密码。
更致命的是,这种组织惯性让洋河错过了结构性机会。
例如,2023年到2024年间,酱香酒赛道增长率超过18%,清香型白酒增长约14%,而浓香型白酒仅增长不到5%。洋河却未能推出有竞争力的差异化产品。
洋河的问题,不是没有资源,而是没有方向。
它依旧是拥有强大产能、广阔渠道的巨兽,却缺乏灵活反应的神经系统。
在新的白酒周期中,洋河必须面对的,当“梦之蓝”不再支撑梦想,它还会讲什么新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