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黄金的又一个十字路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黄金的又一个十字路口

货币属性新序章。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市值观察 小李飞刀

10月21日,国际黄金闪崩大跌超6%,创下十余年最大单日跌幅。随后,金价进一步下探,一度逼近3900美元大关,直至近日才有所回暖。

剧震之下,这轮黄金超级周期是否已经走到尽头?

高位剧震背后

在本轮回调之前,国际金价已连续九周上涨,呈现非常罕见的单边走势。不过,这背后的资金结构与市场状态与此前相比已发生深刻变化。

2025年4月底之前的那一轮金价狂飙,主要推动力来自全球央行的持续购金行为。数据显示,仅中国央行在2025年前四个月累计增持黄金48万盎司,而随后六个月的增持速度有所放缓,累计增持32万盎司。

此外,从交易时段来看,那一阶段的金价涨幅也主要集中在亚盘。

然而,自9月以来,金价的上涨动力明显转向欧美交易时段,显示市场主导力量已由央行购金转变为全球投机资金的涌入。这一时期,海外主流黄金ETF出现显著资金净流入,成为推动金价攀升的主要力量。

要知道,投机资金往往具备高流动性与情绪驱动的特征,为后来的市场剧震埋下隐患。

此外,国际金价在短期内触及了“三倍标准差”的位置,表明价格大幅偏离正常波动区间。历史经验显示,自2010年以来,每当金价触及这一阈值,其后甚至会出现超20%的阶段性回调。

与此同时,白银市场还经历了自1980年亨特兄弟操纵事件以来最严重的流动性危机。连续逼仓行为推动银价一度创下45年新高,反过来也对金价形成了一定支撑。

物极则必反。

10月中旬,地缘冲突现缓和迹象,叠加全球主要国家之间贸易关系缓和,共同降低了市场的避险需求。此外,白银市场在一周内有至少1000吨实物自中美两国流入伦敦市场,极大缓解了现货紧张局面,逆转了此前的逼仓动力。

一系列因素叠加,最终引发黄金掉头下跌。之后,在多头回补等因素下,金价又开始回暖上行。

税收新政大变革

近期国际金价的表现,也受到国内黄金税收新政的扰动。

10月29日,财政部与国家税务局联合发布《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这标志着中国黄金市场自2002年以来最重大的税收制度改革。

一石激起千层浪,参与方影响各异。

对黄金珠宝企业而言,进项税抵扣率从此前事实上的约13%降至6%,相当于增加了约7个百分点的税负成本。

作为全国黄金批发的风向标,深圳水贝市场在经历短暂定价混乱后,将大盘价在国内金价基础上上浮近7%,恰好抵消了新增税收成本。终端零售市场也随之反应,多家品牌金店纷纷宣布上调金饰价格,单日涨幅每克超过60元。

事实上,在金价持续高位背景下,黄金珠宝首饰需求本已受到波及。税收新政进一步推高了消费者的购金成本,料将对需求形成额外压制。

受此冲击,港A两市的珠宝首饰企业股价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下跌,包括周大福、老铺黄金、老凤祥等行业龙头。

值得注意的是,黄金税收新政对黄金金融市场的影响更为深远。

一方面,新政或将驱动国内场外实体黄金投资交易转移至场内,做强场内规模,增加流动性。

新政首次从税收角度将黄金交易明确划分为投资性、非投资性两类。若通过上金所等平台交易的标准化黄金则继续享受税收优惠,而非交易所渠道则需按规定缴纳增值税。这无疑会进一步强化交易所主渠道地位。

黄金ETF作为投资上金所现货黄金工具,其价格紧随金价波动,且符合新政鼓励的方向,将继续享受税收免征待遇,有望成为未来普通投资者便捷、成本更低的渠道选择。

据中国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黄金ETF增仓量高达79吨,较2024年同期大幅增长164%,总持仓量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截至11月12日,黄金ETF(159934,联接基金A/C:000307/002963)流通规模高达332.46亿元,较2024年3月飙升五倍之多,成为全市场流动性较好的主力基金之一。

另一方面,新政也有助于预防和打击黄金实物挤兑风险。

2025年初,海外黄金市场曾遭遇史诗级挤兑,推动金价持续暴涨。当时,多家黄金生产交易企业争相向英国央行借入黄金并运往纽约市场,进行实物交割,导致英国现货提取时间从以往常态的几天延长至4-8周。

当前,全球实物黄金供应有限,而黄金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极为庞大。期货市场上,每1盎司实物黄金背后往往对应着近百个纸黄金合约。

过去一年中,伦敦黄金库存同比暴跌22%,日均交易量却激增18%。与此同时,全球央行持续购金,这些黄金一旦被购入就不会回流市场,相当于不断从金融系统中抽走流动性。

这也是黄金市场容易发生逼仓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很显然,实物交割挤兑已严重威胁贵金属市场稳定,防患于未然已成当务之急。新政通过增加实物交割税收成本,鼓励投资者持有标准化合约而非实物黄金,从而降低挤兑风险。

总之,税收这一变革或将大幅改变人们在中国投资黄金的方式,并提高中国黄金市场的透明度。从长远看,这也有利于提升“上海金”在全球黄金市场的话语权。

金价信仰未动摇

从更长期视角看,本轮黄金超级周期或还远未到终结的时候。

一方面,全球央行购金大趋势难以轻易逆转,背后几乎是各国调整外汇储备结构的必然选择。

2022年是一个重要分水岭。

当年,美国冻结俄罗斯数千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行为,打破了全球对储备资产安全可靠的共识。

降低美债为代表的美元资产比例,增持非主权、无对手方风险的实物黄金资产已成为全球央行主流选择。

自2022年起,全球央行每年净购入黄金超过1000吨,其中约六成用于替代美债资产。事实上,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黄金在各国央行储备中的占比(23%)现已首次超过美债。

另一方面,黄金的货币属性被重新激活,可视作美元债务疯狂扩张的对立面。

只要美国债务持续膨胀,市场就会预期这些债务最终将通过货币化方式解决,从而削弱纸币信用,强化黄金价值。

截至11月8日,美国债务总额已攀升至38万亿美元,年利息支出突破1.2万亿美元,甚至超过国防预算。预测显示,按照现有趋势,到2030年,仅利息支出就将吞噬美国联邦收入的五分之一。

另外,从历史经验看,黄金不仅具备避险属性,也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过往黄金牛市见顶通常伴随三种情况:一是美联储与财政部恢复货币与财政纪律;二是美国降低赤字率;三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从衰退周期转向复苏周期(如2011-2012年后,黄金深度回调)。

目前,上述可能导致黄金牛市终结的特征均未出现,反而市场朝着有利于金价的方向演绎。

可见,无论是从当前市场运行逻辑,还是历史周期特征来看,黄金中长期上升趋势远未结束。

在此大背景下,黄金已成为中长期向好的全球大类资产,配置价值愈发凸显。不仅多家央行将继续增持黄金储备,国内保险公司也获准将不超过总资产1%的比例投资于黄金,为市场带来长期资金支撑。

对个人而言,黄金已成为除房地产、股票之外又一便捷配置的重要资产类别,并一定程度上对冲权益市场波动风险。国内规模较大的黄金ETF(159934)是参与该方向的工具之一。若无股票账户,也可通过其场外联接基金A/C(000307/002963)进行配置。

当然,除黄金外,A股市场的红利资产也是不错选择之一。这类资产现金流稳健、分红率高、估值又偏低,且具备偏保守或防御市场特征,是过去几年的主线之一,未来依旧有望延续。

事实上,自下半年以来,A股红利再度占优,红利ETF易方达(515180)等产品跟踪的中证红利指数更是大涨近7%。该指数权重股包括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冀中能源等龙头企业,股息率约4.2%。

总之,在当前高度不确定的大时代,不管是黄金资产,还是红利资产,均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超级周期正在路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黄金的又一个十字路口

货币属性新序章。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市值观察 小李飞刀

10月21日,国际黄金闪崩大跌超6%,创下十余年最大单日跌幅。随后,金价进一步下探,一度逼近3900美元大关,直至近日才有所回暖。

剧震之下,这轮黄金超级周期是否已经走到尽头?

高位剧震背后

在本轮回调之前,国际金价已连续九周上涨,呈现非常罕见的单边走势。不过,这背后的资金结构与市场状态与此前相比已发生深刻变化。

2025年4月底之前的那一轮金价狂飙,主要推动力来自全球央行的持续购金行为。数据显示,仅中国央行在2025年前四个月累计增持黄金48万盎司,而随后六个月的增持速度有所放缓,累计增持32万盎司。

此外,从交易时段来看,那一阶段的金价涨幅也主要集中在亚盘。

然而,自9月以来,金价的上涨动力明显转向欧美交易时段,显示市场主导力量已由央行购金转变为全球投机资金的涌入。这一时期,海外主流黄金ETF出现显著资金净流入,成为推动金价攀升的主要力量。

要知道,投机资金往往具备高流动性与情绪驱动的特征,为后来的市场剧震埋下隐患。

此外,国际金价在短期内触及了“三倍标准差”的位置,表明价格大幅偏离正常波动区间。历史经验显示,自2010年以来,每当金价触及这一阈值,其后甚至会出现超20%的阶段性回调。

与此同时,白银市场还经历了自1980年亨特兄弟操纵事件以来最严重的流动性危机。连续逼仓行为推动银价一度创下45年新高,反过来也对金价形成了一定支撑。

物极则必反。

10月中旬,地缘冲突现缓和迹象,叠加全球主要国家之间贸易关系缓和,共同降低了市场的避险需求。此外,白银市场在一周内有至少1000吨实物自中美两国流入伦敦市场,极大缓解了现货紧张局面,逆转了此前的逼仓动力。

一系列因素叠加,最终引发黄金掉头下跌。之后,在多头回补等因素下,金价又开始回暖上行。

税收新政大变革

近期国际金价的表现,也受到国内黄金税收新政的扰动。

10月29日,财政部与国家税务局联合发布《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这标志着中国黄金市场自2002年以来最重大的税收制度改革。

一石激起千层浪,参与方影响各异。

对黄金珠宝企业而言,进项税抵扣率从此前事实上的约13%降至6%,相当于增加了约7个百分点的税负成本。

作为全国黄金批发的风向标,深圳水贝市场在经历短暂定价混乱后,将大盘价在国内金价基础上上浮近7%,恰好抵消了新增税收成本。终端零售市场也随之反应,多家品牌金店纷纷宣布上调金饰价格,单日涨幅每克超过60元。

事实上,在金价持续高位背景下,黄金珠宝首饰需求本已受到波及。税收新政进一步推高了消费者的购金成本,料将对需求形成额外压制。

受此冲击,港A两市的珠宝首饰企业股价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下跌,包括周大福、老铺黄金、老凤祥等行业龙头。

值得注意的是,黄金税收新政对黄金金融市场的影响更为深远。

一方面,新政或将驱动国内场外实体黄金投资交易转移至场内,做强场内规模,增加流动性。

新政首次从税收角度将黄金交易明确划分为投资性、非投资性两类。若通过上金所等平台交易的标准化黄金则继续享受税收优惠,而非交易所渠道则需按规定缴纳增值税。这无疑会进一步强化交易所主渠道地位。

黄金ETF作为投资上金所现货黄金工具,其价格紧随金价波动,且符合新政鼓励的方向,将继续享受税收免征待遇,有望成为未来普通投资者便捷、成本更低的渠道选择。

据中国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黄金ETF增仓量高达79吨,较2024年同期大幅增长164%,总持仓量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截至11月12日,黄金ETF(159934,联接基金A/C:000307/002963)流通规模高达332.46亿元,较2024年3月飙升五倍之多,成为全市场流动性较好的主力基金之一。

另一方面,新政也有助于预防和打击黄金实物挤兑风险。

2025年初,海外黄金市场曾遭遇史诗级挤兑,推动金价持续暴涨。当时,多家黄金生产交易企业争相向英国央行借入黄金并运往纽约市场,进行实物交割,导致英国现货提取时间从以往常态的几天延长至4-8周。

当前,全球实物黄金供应有限,而黄金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极为庞大。期货市场上,每1盎司实物黄金背后往往对应着近百个纸黄金合约。

过去一年中,伦敦黄金库存同比暴跌22%,日均交易量却激增18%。与此同时,全球央行持续购金,这些黄金一旦被购入就不会回流市场,相当于不断从金融系统中抽走流动性。

这也是黄金市场容易发生逼仓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很显然,实物交割挤兑已严重威胁贵金属市场稳定,防患于未然已成当务之急。新政通过增加实物交割税收成本,鼓励投资者持有标准化合约而非实物黄金,从而降低挤兑风险。

总之,税收这一变革或将大幅改变人们在中国投资黄金的方式,并提高中国黄金市场的透明度。从长远看,这也有利于提升“上海金”在全球黄金市场的话语权。

金价信仰未动摇

从更长期视角看,本轮黄金超级周期或还远未到终结的时候。

一方面,全球央行购金大趋势难以轻易逆转,背后几乎是各国调整外汇储备结构的必然选择。

2022年是一个重要分水岭。

当年,美国冻结俄罗斯数千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行为,打破了全球对储备资产安全可靠的共识。

降低美债为代表的美元资产比例,增持非主权、无对手方风险的实物黄金资产已成为全球央行主流选择。

自2022年起,全球央行每年净购入黄金超过1000吨,其中约六成用于替代美债资产。事实上,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黄金在各国央行储备中的占比(23%)现已首次超过美债。

另一方面,黄金的货币属性被重新激活,可视作美元债务疯狂扩张的对立面。

只要美国债务持续膨胀,市场就会预期这些债务最终将通过货币化方式解决,从而削弱纸币信用,强化黄金价值。

截至11月8日,美国债务总额已攀升至38万亿美元,年利息支出突破1.2万亿美元,甚至超过国防预算。预测显示,按照现有趋势,到2030年,仅利息支出就将吞噬美国联邦收入的五分之一。

另外,从历史经验看,黄金不仅具备避险属性,也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过往黄金牛市见顶通常伴随三种情况:一是美联储与财政部恢复货币与财政纪律;二是美国降低赤字率;三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从衰退周期转向复苏周期(如2011-2012年后,黄金深度回调)。

目前,上述可能导致黄金牛市终结的特征均未出现,反而市场朝着有利于金价的方向演绎。

可见,无论是从当前市场运行逻辑,还是历史周期特征来看,黄金中长期上升趋势远未结束。

在此大背景下,黄金已成为中长期向好的全球大类资产,配置价值愈发凸显。不仅多家央行将继续增持黄金储备,国内保险公司也获准将不超过总资产1%的比例投资于黄金,为市场带来长期资金支撑。

对个人而言,黄金已成为除房地产、股票之外又一便捷配置的重要资产类别,并一定程度上对冲权益市场波动风险。国内规模较大的黄金ETF(159934)是参与该方向的工具之一。若无股票账户,也可通过其场外联接基金A/C(000307/002963)进行配置。

当然,除黄金外,A股市场的红利资产也是不错选择之一。这类资产现金流稳健、分红率高、估值又偏低,且具备偏保守或防御市场特征,是过去几年的主线之一,未来依旧有望延续。

事实上,自下半年以来,A股红利再度占优,红利ETF易方达(515180)等产品跟踪的中证红利指数更是大涨近7%。该指数权重股包括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冀中能源等龙头企业,股息率约4.2%。

总之,在当前高度不确定的大时代,不管是黄金资产,还是红利资产,均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超级周期正在路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