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taEye研究院
当前,短剧海外发展的价值已经从单一的内容娱乐转向文化国际传播与产业赋能。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网剧海外应用超200款,全球收入突破 15.25亿美元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海外发展的“新三样”载体之一,网剧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轻骑兵”。在此过程中,建立良性创作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共识。全球协作工业化内容体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基石。
一、全球协作工业化内容体系
什么是全球协作工业化内容体系?主要要从三方面解读:
①工业化生产
目前,中国短剧产业已经形成从IP获取、制作拍摄到投放分发的完整链条,单部作品制作周期可控制在7-10天,并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出海过程中,这一套工业化体系进一步升级为全球协作网络。如部分头部企业在北美、日本等地设立本地制作基地,将内容创作环节深度嵌入海外市场。 国内庞大的内容库与原创生态也能够与海外团队形成文化共创合力,通过分布式全球制作协作与灵活资源调度,既保障内容的快速迭代,又实现规模化供给,最大化内容价值。
②全球化协作
短剧出海,意味着将面向全球市场多元文化语境,不同市场文化习惯、审美偏好、情感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国内积累的丰富内容素材与成熟叙事模型,需要在全球创作生态中完成“ 再适配 ”与“ 再创作 ”。
通过构建全球内容协作体系,将中国内容与海外创作者从故事源头开始共创——海外团队凭借对本地受众的深刻洞察,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符合当地语境的叙事中,确保故事既保留中国内容,又具备情感共鸣,既破解“题材同质化”难题,又避免了文化输出的生硬感,建立可持续的短剧出海生态。
③生态化共建
工业化体系的长效运转,既需要各方协调达成同频共振,也离不开创作者的深度参与。
在海外主要市场建立本土化制作中心,与当地一线编剧、导演和创作者建立“战略创作联盟”,是共建生态的一种选择。一方面,借助海外本土人才弥补文化差异,另一方面也与全球头部制作机构及创作者共享资源,重构分账体系,让创作者成为生态受益者,从而激活行业创新活力,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二、从国内到海外的“文化转译”
海外发展初期,短剧行业“野蛮生长”曾是常态,但随着市场逐步成熟、产业逻辑清晰,过去依赖“译制剧”铺量快速打开市场的模式难以为继,本土化、精品化成为行业共同的新追求,这就需要具备足够的“文化转译”能力。
所谓“文化转译”,并非简单的剧本翻译、剧情复刻或原样翻拍,核心在于叙事逻辑的重构与本地情感元素的融入。
例如欧美市场更加偏好科幻、奇幻元素,而日韩市场则更青睐职场逆袭题材,那么同一部情感内核的《霸道总裁爱上我》,在欧美市场或许就变成了《狼人首领的意外新娘》,在日韩市场则是《被年轻会长溺爱》。
因此,文化转译本质上是一种 “ 中国内核+全球表达 ”的内容策略:保留中国故事的核心魅力,同时依据目标市场的文化习俗、审美偏好、情感需求调整叙事节奏与表现形式,让中国内容与海外受众的审美无缝衔接,形成情感共鸣,最终在海量内容中脱颖而出。
三、AI技术带来新动能
除了全球化体系与文化转译之外,AI技术的突破也为行业带来新动能。
从去年7月抖音联合博纳影业推出AI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到快手打造《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再到今年2月份红果短剧上线首部工业级AI动画短剧《玄幻:从拉二胡开始》,AI正全面重塑短剧的生产与传播链路,这一变革在出海赛道同样显著。
①生产端:降本增效助力产业升级
在生产端,AI技术之于短剧,不仅是工具,更是工业化生产的“ 效率引擎 ”,通过构建AI辅助创作系统,能够大幅降低内容生产成本,实现“AI赋能创作”的产业升级。
如某企业所开发的AI平台能够在剧本翻译、智能配音、用户画像分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短剧出海过程中,利用AI技术替代人工进行剧本翻译、智能配音等重复性工作,从而节省大量时间与成本,有望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缩减制作周期,为规模化出海提供内容支撑。
②传播端:精准触达实现“内容找人”
在传播端,通过算法分析,AI能够精准把握海外不同市场对情感类剧集的需求或强冲突叙事的偏好,从而实现内容的精准投放和个性化推荐,实现了从“人找内容”到“内容找人”的转变。 通过创作大模型和精准推荐引擎,实现“千人千面”的剧情推荐,甚至动态生成剧情分支,真正实现“ 内容即服务 ”的升级。
总的来看, 技术创新正在成为提升内容创作与传播效率的核心引擎, “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下,人类聚焦创意策划与情感把控,AI 承担数据分析与重复性技术工作,最终形成从内容生产到传播的闭环,有望推动行业从“人工驱动”向“技术驱动”跨越,实现生产效能变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