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向“新”而行、向“智”而进!成都经开区加速驰骋汽车新赛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向“新”而行、向“智”而进!成都经开区加速驰骋汽车新赛道

向“新”,突破瓶颈、重塑优势,向“智”,抢占先机、决胜未来。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汽车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压舱石”和“新质生产力载体”,其战略地位正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积极顺应汽车产业变革趋势,坚持“稳油强电、存增并进、整零并重、圈链融合、集群发展”思路,瞄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赛道,加快推动现有整车企业转型升级,整合资源招引更多头部企业落地,补齐汽车产业供应链支撑体系……一条内涵式、集约式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向“新”而行

完成百万辆新能源整车生产平台搭建

一座智能工厂,映照行业转型升级进程。走进四川领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智能化场景扑面而来:AGV自动小车沿着预设路线灵活穿梭,机械手臂精准完成焊接、装配等工序……在这里“诞生”的汽车,八成以上都是新能源车型,其中不乏吉利星愿、领克Z20等“爆款”产品。

数公里之外,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成都分公司内,捷达品牌首款新能源车型已进入生产准备攻坚的关键阶段。“目前,公司新能源汽车产线改造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计划30天改造完成。明年9月,捷达品牌首款新能源车型将在蓉批量下线。”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再把目光投向商用车领域。去年,犀重汽车成都生产基地及总部项目落户成都经开区。目前,成都生产基地一期已投入生产,主要产品包括新能源矿用卡车、新能源专用车、新能源客车等,预计今年将交付近1000辆产品。“随着明年二期项目建成投用,犀重汽车成都生产基地将具备新能源商用车全系列产品整车生产能力,年产能达25000辆。”犀重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重大项目的落地生根,让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朋友圈”不断扩容。据了解,2023年以来,成都经开区已成功引入捷达新能源车型及品牌总部、东风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一汽红旗E-QM5车型、沃尔沃纯电新车型、犀重汽车成都生产基地及总部等一大批重大项目,为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目前,全区已搭建完成百万辆新能源整车生产平台,主要产品包括A、B级轿车、中型SUV、纯电动轻卡、氢燃料电池客车等多类别车型。”成都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1至9月,全区新能源整车产量16.54万辆,同比增长248.95%,预计今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将突破20万辆。

此外,成都经开区还不断健全完善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体系。电池方面,中创新航、亿纬锂能2个动力储能电池项目一期建成投运;电机电控方面,华川电装、阿尔特、联腾动力等30余家企业在驱动电机、域控制器等领域竞争力不断提升,盘毂动力正加速落地……

向“智”而进

完成27个智能网联关键领域布局

如果说“电动化”是汽车产业变革的上半场,那么“智能化、网联化”则是决定未来的下半场。

走进成都经开区,智能网联的未来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城市道路上,“萝卜快跑”智能驾驶车辆稳健行驶,安全运送乘客;产业园区内,智能驾驶配送车“耳聪目明”,精准配送货物;公园景区里,智慧环卫车所到之处,焕然一新……

近年来,成都经开区依托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深度融入成都市“双智”试点及“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出台《龙泉驿区智能网联低速无人车道路测试与示范运营管理规范(试行)》《龙泉驿区智能网联汽车试点运营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建立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评审机制,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近600公里,全力护航智能网联产业行稳致远。

截至目前,成都经开区在智能网联40个细分领域中已完成智能座舱、路侧感知、智能网联乘用车等27个关键领域布局,覆盖比例达 67.5%。近三年,全区新增智能网联企业52家,累计达102家。

“车”端——L2级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车型累计达15款,智能网联车型渗透率达 71%。“路”端——建成140公里连续覆盖的车联网C-V2X 通信网络、涉及路口215个,实现超400个红绿灯路口网联化改造。“云”端——打造智能网联云控和监管平台,实现“车路云一体化”数据融合。

场景应用“多点开花”。封闭测试方面,引入中国汽研合作运营中德智能网联测试基地,提供智能驾驶验证测试服务。开放测试方面,招引百度阿波罗等智能网联龙头企业,投放一批“萝卜快跑”智能驾驶乘用车、德赛西威智能驾驶功能车,测试运营里程超210万公里。另外,成功打造智能接驳、智能物流配送、智慧环卫等10余个标杆应用场景,商业化探索成效初显。

向“新”,突破瓶颈、重塑优势,向“智”,抢占先机、决胜未来,成都经开区阔步向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向“新”而行、向“智”而进!成都经开区加速驰骋汽车新赛道

向“新”,突破瓶颈、重塑优势,向“智”,抢占先机、决胜未来。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汽车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压舱石”和“新质生产力载体”,其战略地位正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积极顺应汽车产业变革趋势,坚持“稳油强电、存增并进、整零并重、圈链融合、集群发展”思路,瞄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赛道,加快推动现有整车企业转型升级,整合资源招引更多头部企业落地,补齐汽车产业供应链支撑体系……一条内涵式、集约式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向“新”而行

完成百万辆新能源整车生产平台搭建

一座智能工厂,映照行业转型升级进程。走进四川领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智能化场景扑面而来:AGV自动小车沿着预设路线灵活穿梭,机械手臂精准完成焊接、装配等工序……在这里“诞生”的汽车,八成以上都是新能源车型,其中不乏吉利星愿、领克Z20等“爆款”产品。

数公里之外,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成都分公司内,捷达品牌首款新能源车型已进入生产准备攻坚的关键阶段。“目前,公司新能源汽车产线改造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计划30天改造完成。明年9月,捷达品牌首款新能源车型将在蓉批量下线。”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再把目光投向商用车领域。去年,犀重汽车成都生产基地及总部项目落户成都经开区。目前,成都生产基地一期已投入生产,主要产品包括新能源矿用卡车、新能源专用车、新能源客车等,预计今年将交付近1000辆产品。“随着明年二期项目建成投用,犀重汽车成都生产基地将具备新能源商用车全系列产品整车生产能力,年产能达25000辆。”犀重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重大项目的落地生根,让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朋友圈”不断扩容。据了解,2023年以来,成都经开区已成功引入捷达新能源车型及品牌总部、东风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一汽红旗E-QM5车型、沃尔沃纯电新车型、犀重汽车成都生产基地及总部等一大批重大项目,为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目前,全区已搭建完成百万辆新能源整车生产平台,主要产品包括A、B级轿车、中型SUV、纯电动轻卡、氢燃料电池客车等多类别车型。”成都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1至9月,全区新能源整车产量16.54万辆,同比增长248.95%,预计今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将突破20万辆。

此外,成都经开区还不断健全完善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体系。电池方面,中创新航、亿纬锂能2个动力储能电池项目一期建成投运;电机电控方面,华川电装、阿尔特、联腾动力等30余家企业在驱动电机、域控制器等领域竞争力不断提升,盘毂动力正加速落地……

向“智”而进

完成27个智能网联关键领域布局

如果说“电动化”是汽车产业变革的上半场,那么“智能化、网联化”则是决定未来的下半场。

走进成都经开区,智能网联的未来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城市道路上,“萝卜快跑”智能驾驶车辆稳健行驶,安全运送乘客;产业园区内,智能驾驶配送车“耳聪目明”,精准配送货物;公园景区里,智慧环卫车所到之处,焕然一新……

近年来,成都经开区依托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深度融入成都市“双智”试点及“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出台《龙泉驿区智能网联低速无人车道路测试与示范运营管理规范(试行)》《龙泉驿区智能网联汽车试点运营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建立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评审机制,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近600公里,全力护航智能网联产业行稳致远。

截至目前,成都经开区在智能网联40个细分领域中已完成智能座舱、路侧感知、智能网联乘用车等27个关键领域布局,覆盖比例达 67.5%。近三年,全区新增智能网联企业52家,累计达102家。

“车”端——L2级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车型累计达15款,智能网联车型渗透率达 71%。“路”端——建成140公里连续覆盖的车联网C-V2X 通信网络、涉及路口215个,实现超400个红绿灯路口网联化改造。“云”端——打造智能网联云控和监管平台,实现“车路云一体化”数据融合。

场景应用“多点开花”。封闭测试方面,引入中国汽研合作运营中德智能网联测试基地,提供智能驾驶验证测试服务。开放测试方面,招引百度阿波罗等智能网联龙头企业,投放一批“萝卜快跑”智能驾驶乘用车、德赛西威智能驾驶功能车,测试运营里程超210万公里。另外,成功打造智能接驳、智能物流配送、智慧环卫等10余个标杆应用场景,商业化探索成效初显。

向“新”,突破瓶颈、重塑优势,向“智”,抢占先机、决胜未来,成都经开区阔步向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