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乡建设部进一步明确特色小镇培育理念、方法和路径,防止特色小镇建设违背初衷,避免盲目造镇、一哄而上。要坚持有重点发展,科学确定重点镇和特色小镇,合理控制数量,有序有效推进,避免一哄而上。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集约节约。要科学确定镇建设总体规模,防止工业、商业、旅游、文化等大型项目建设规模过大,强化依规建设,防止违法违规圈地搞开发。
目前,大部分省(市、区)已明确了培育目标和支持政策,组织编制了规划,稳步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但有部分地方出现了培育对象过多、盲目推进建设、缺乏产业支撑、规划管控不够等问题。对此,住建部将建立全国小城镇建设监测信息系统,及时发现制止问题。此外,住建部近期将组织各省进行自查,并将于每年对特色小镇开展检查评估,包括小城镇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产业落地情况等方面,对培育工作开展好的予以财政奖励,对问题多的进行通报批评、约谈,责成整改。
特色小镇是一个理念,而不是“帽子”,不应该打着“特色小镇”的旗号去搞圈地开发。要将更多土地、资金投入生活区建设,合理减少工业用地,降低工业园区道路和绿化美化等建设标准,避免宽马路大广场等形象工程。同时,突出文化与内涵,注重挖掘展现本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特色小镇需聚焦“特色”,要坚持有特色建设和发展,尊重山水环境和原有街区肌理,控制建设高度、密度和体量,避免千镇一面。
特色小镇包含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开发理念和代表的城镇化发展趋势才是真正重要的。只要按照这个理念开发的区域,都可以叫特色小镇。或者说,叫不叫特色小镇,都无所谓。
现在很多地方在搞特色小镇的时候普遍感到很难办,元立方金服研究员认为,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被“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搞晕了头脑,做产业服务和招商的被逼着去研究如何发展旅游、招揽游客,做旅游策划的被逼着加入产业内容,研究如何招商引资。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不符合国家提出特色小镇发展的初衷和世界发达国家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
搞产业的应该继续努力搞产业,但不能纯粹的就产业谈产业,要为产业所需的人才提供足够好的宜居环境;搞旅游的还是要继续搞好旅游,但不能继续在门票经济、观光旅游里面打转,要科学延伸旅游产业链,以旅游为主线带动健康养生、会议会展、民俗工艺品、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
特色小镇的规划已经讲的很多了,下面元立方金服研究人员就特色小镇的三个发展路径作分析。
第一个路径,是从产业园区到特色小镇。传统产业集聚园区主要进行生产上的分工协作,开发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由政府征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引入产业,存在规划设计粗放,缺乏系统的功能分区等问题,特别是生活配套和生态空间严重缺乏,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再往上升级就很困难,人才也不愿意来。而特色小镇是产业、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平台,不仅具备产业园区的集聚生产功能,并且强调生活空间、生态环境一体协调。既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又能够满足人居需求,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元立方金服研究人员建议传统产业园区应该利用特色小镇建设的机会,对园区产业进行梳理,明晰产业发展思路,清退一批低端、散乱、不符合园区定位的企业。有的园区如果比较大,可以划出来一块1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间来,仿照现在产业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进行集中规划建设,将园区生态予以重建,对园区生活配套加以完善,实现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的转变。
第二个路径,是从重点镇到特色小镇。以前很多地方都会把乡镇划分为重点镇和非重点镇。重点镇一般都负有产业发展的职能,非重点镇就主要定位为为农村地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最多搞点休闲旅游,不负有其它产业发展职能。非重点镇一般经济发展条件不太好,不是太偏就是地形限制,一般都会选择做旅游类特色小镇。而重点镇则位于交通区位比较好的地方,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元立方金服研究员建议这些重点镇,就应该抓住特色小镇的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成为产业特色小镇。
镇这一级的产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统筹规划,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产业聚集,有些地方还非常强大,特别是在广东浙江一带,那些专业镇的产业竞争力都是世界级的。但是在宜居性方面,则往往问题突出。由于大部分产业聚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老板加上低端的产业工人,对生活条件并不讲究,老板发了财也去大城市买房子。这样的状况对产业升级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中国八九十年代曾经兴起过一波乡镇企业的浪潮,后来大部分经济资源都被中心城市吸走了,那一拨乡镇企业也就大部分倒闭、小部分进城,能够在小城镇发展好的很少。这些专业镇要防止重蹈覆辙,学习发达国家,认真打造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就业生活环境是很重要的一步。这方面,之前我们的文章介绍的硅谷的那些小镇、英国的Sinfin、德国的奥迪小镇等等,其发展经验都是值得借鉴的。3
第三个路径,是从城市综合体到特色小镇。城市中综合体跟产业园和重点相反,不缺生活配套,关键是缺乏产业支撑。一些城市边缘地区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陷入了“卧城”的发展陷阱,就业都在中心城区,白天见不到人。
特色小镇并不一定要建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它的开发理念是生产、生态、生活的融合,只要是3平方公里的那么一块地区,把“三生”空间融合做好,都可以叫特色小镇。城市中心区因为缺乏生态用地,而且需要高密度建设,还有就是发达的公交体系可以让生产和生活空间距离超过3公里的范围,所以才不存在“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镇,元立方金服研究员不认为特色小镇必须建在远离城市的镇上。下面来讲两个案例。
浙江的梦想小镇就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内,紧靠杭州师范大学,是杭州城市副中心的范围,属于城市化区域。以此路径,贵阳的花果园也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其也是一个城市综合体项目,但在周边做了一个十六万平米的湿地公园,把住宅楼宇、商业设施和产业楼宇集中起来建设,建立了南明云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已有中关村讯鸟科技、江西轩通、海誉科技等30余家科技企业入驻云产业示范楼,讯鸟、轩通、天霆云电脑已发展成为贵州大数据标志性企业。现在整个社区非常有活力,工作和生活充分融合,居民们可以在步行距离内上下班,白天晚上都人流如织,房价也很便宜,没有交通拥堵,贵阳的年轻人都愿意到这里来工作和居住。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虽然它不叫特色小镇,但规划面积是6000亩,也就是4平方公里,跟浙江梦想小镇的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差不多。
华夏幸福在香河做的机器人特色小镇。当时策划的时候不叫机器人小镇,叫机器人产业园,那个时候也没有特色小镇的提法。当时提了三个发展阶段:机器人产业园、机器人社区和机器人新城。基本思路是先做产业,然后逐步融入城市功能,吸引高级人才在此就业和居住。
刚开始的时候很困难,因为香河当时的机器人产业基础几乎为零。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几乎招不到像样的企业。好不容易招到了一个做“机器人视觉识别系统”的企业,大家都觉得很高端,后来搞清楚了,原来是做电脑摄像头的,很低端那种。后来经过考虑,这样的企业还是不要。差不多过了两年,招商的情况才好起来,但一旦形成一定规模的聚集,园区发展就很容易了,因为这个细分产业的“圈子”很小,来了七八家,相关公共服务平台也就自然起来了,上下游互相认识介绍的就都跟着来了,这就是区域经济学上讲的聚集效应。现在已经聚集德国尼玛克、伊贝格、汇天威、柏惠维康、星和机器人等各类领军企业近40家,成为河北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基地。
在这个基础上,就开始策划机器人社区,后来特色小镇的政策出台,就改叫机器人小镇了,其内涵是一样的。都是从传统产业园的形态,向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形态转变,元立方金服研究员认为具体叫社区还是叫小镇是无所谓的事情。
(注:文章源自专注于PPP、市政建设投资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元立方金服,作者为元亨祥经济研究院钱玉波老师,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