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度过旅游业大旺季之后,国际业务被各个OTA平台划为重点。
11月18日,携程集团(纳斯达克:TCOM;香港联交所:9961)公布其2025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务业绩。2025年第三季度,携程集团净营业收入为183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16%,主要得益于越来越强劲的旅游需求。
其中,重要支柱——住宿预订营收、交通票务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8%、12%,均得益于季节性因素的影响。第三季度经调整EBITDA为63.46亿元,相比之下2024年同期为56.8亿元,上季度为48.8亿元。
第三季度为旅游业大旺季,携程业绩的增长也在意料之中。但此次财报中,更值得关注的是携程近两年持续释放的发展信号:国际业务。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携程国际OTA平台总预订同比增长约60%,其中,入境旅游预订同比增长超过100%,出境酒店和机票预订已全面超越2019年疫情前同期140%水平。
在国际旅游市场逐步恢复之后,携程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和收获都较为显著。例如在2024年上半年,携程公布的数据就显示,入境旅游收入占国际OTA平台收入的25%以上。界面新闻此前报道,携程今年8月在上海开设了一家瞄准“入境游”的餐厅,这也成为第三季度携程在国际业务上的投入之一。

广阔的国际市场尚有增量,这是头部玩家携程持续投入的首要原因。今年9月,联合国旅游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份,全球国际游客数量达到6.9亿人次,同比增长5%。其中,亚太地区国际游市场游客数量同比增长了11%,已接近达到疫情前规模水平——这也是携程国际业务最为热门的目的地。
除此之外,相对于“卷无可卷”的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能给OTA平台带来更多可能性。
作为市场份额最大的OTA平台,携程对于国内市场上游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但规模优势正在受到市场和监管的双重限制。
一位旅游行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商家们虽然苦于佣金率,但新入场的玩家也很难在这一层面作出明显改变,而对于流量的渴求,会让他们进行更多尝试。今年,酒旅市场硝烟再起,京东入局之后,飞猪也加强阿里“大消费平台”的融合,竞争仍然在持续。
无论是占比还是增速,国际业务为携程带来的增速都明显高于国内市场。今日上午,携程集团高管在财报电话会中强调,在本季度的交通票务业务收入中,国际机票业务增长强劲,出境机票业务增速跑赢市场;旅游度假业务的增长也得益于国际业务的持续拓展。
国际业务就此被寄予厚望,成为OTA的必争之地。
今年以来,同程旅行也在国际酒店方面加强与全球供应商的合作,效果初显。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同程旅行的国际机票量分别同比增长超40%和30%。飞猪的模式相对更轻,但今年上半年,同样针对经营出境游业务的旅行社商家推出举措,涵盖资源对接、入驻扶持等支持。
但现阶段,OTA们同样需要警惕国际业务产生的投入。
早在2024年,携程管理层就已经预计到国际业务对于总体利润率产生的影响。去年8月,携程高管在业绩会上透露称,未来几年,携程中国业务的利润率将受益于规模效应和有利的收入结构,同时海外业务将继续处于投资和扩张阶段。根据去年Q4的财报,东吴证券研报判断称,2025年,随着Trip.com在全球市场的渗透加速,预计对利润率的影响进一步提升。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携程经调整销售和营销费用相较上一季度环比增长26%,比去年同期增长23%。对此,携程方面的解释是,环比增长主要源于营销投入的扩大,尤其用于支持携程国际业务的扩张。截至发稿,携程每股报价565.5港元,涨幅1.71%,总市值4031.5亿港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