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5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大幅增加,原因是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5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大幅增加,原因是什么?

界面新闻发现,其背后是民俗、政策与经济激励三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暂时反弹。由于适婚人口迅速减少,未来结婚和出生人口下降的大势仍难逆转。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赵孟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中国婚姻登记数据迎来“回暖”。民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对数达515.2万对,较2024年同期的474.7万对增长40.5万对,增幅达8.5%。这一强劲反弹,打破了近年来结婚人数持续下滑的趋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尽管全年数据尚未出炉,但前三季度的显著增长,让2025年全年结婚总数有望超过2024年的610.6万对,实现近十年来的首次年度回升。这波“结婚小高峰”究竟是短期波动,还是社会婚育观念转变的积极信号?界面新闻发现,其背后是民俗、政策与经济激励三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暂时反弹。由于适婚人口迅速减少,未来结婚和出生人口下降的大势仍难逆转。

传统民俗对婚育决策的影响依然显著。2025年为农历“双春年”(即农历年份中有两个立春节气),而2024年则为“无春年”。民间素有“无春不结婚”、“双春宜婚”的说法,尤其在县域和农村地区影响深远。许多原本计划在2024年结婚的新人因此推迟婚期,将婚事集中安排在2025年。

根据民政部公开的数据,从分季度的数据来计算,今年第一季度结婚登记同比减少15.9万对,第二季度结婚登记同比增加26.8万对,第三季度结婚登记同比增加29.6万对。

为何今年第一季度结婚登记同比减少,而第二、第三季度结婚登记同比增加?人口学专家何亚福分析指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5月10日起实施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结婚登记不需要户口簿并且可以全国通办,这对于长期在非户籍地生活和工作的人们来说,进行婚姻登记更加方便了。

这一改革极大便利了跨省工作、生活的年轻群体。以往,为了一张户口本或返回户籍地办理,不少情侣的结婚计划被一再拖延。如今,只需携带身份证,他们即可在工作地或居住地的民政局“一站式”完成登记。

据广州日报报道,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当日,广州市共办理婚姻登记632对,其中跨省市登记243对(跨省68对),占比38.5%。不少新人表示,一方面婚姻登记手续越来越便利,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婚姻家庭辅导室等多样化的引导服务也使得年轻人更注重用心经营家庭关系。

何亚福预测,今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在652万对至716万对之间,中间值是684万对左右。这一数据有望超过2024年(610.56万对)的登记对数。

除了登记便利,各地政府推出的经济激励起到一定作用。界面新闻梳理发现,2025年以来,全国多个地区出台鼓励结婚政策,通过经济奖励、补贴和延长假期等,降低年轻人的婚育成本。

在山西吕梁,初婚夫妇可领取1500元现金红包;浙江杭州、宁波发放1000元婚庆消费券;广州白云区南岭村更是开出最高20万元的“结婚+生育”组合奖励。此外,全国已有29个省份延长婚假,山西、甘肃等地长达30天,让年轻人有更充足的时间筹备婚礼和度蜜月。

与此同时,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也增强了“为生育而结婚”的动力。新生儿每年可领取3600元补贴,连续三年,累计10800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家庭的育儿焦虑。

尽管短期数据亮眼,但人口学专家普遍认为,结婚人数的回升更多是多重短期因素叠加的短暂反弹,而非长期趋势。适婚人口的迅速减少,决定了未来结婚人数与出生人口的根本趋势。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适婚年龄人口(20-39岁)在2014年占总人口比重31.49%,2024年的比重为26.03%,十年间下降了5.46个百分点,6000多万人。中国80后、90后、00后人口,在2020年的存活人口分别为2.14亿、1.78亿和1.55亿。

此外,高房价与高彩礼带来的经济压力,以及年轻人婚姻观念的转变,也是影响结婚数据的根因素之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5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大幅增加,原因是什么?

界面新闻发现,其背后是民俗、政策与经济激励三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暂时反弹。由于适婚人口迅速减少,未来结婚和出生人口下降的大势仍难逆转。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赵孟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中国婚姻登记数据迎来“回暖”。民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对数达515.2万对,较2024年同期的474.7万对增长40.5万对,增幅达8.5%。这一强劲反弹,打破了近年来结婚人数持续下滑的趋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尽管全年数据尚未出炉,但前三季度的显著增长,让2025年全年结婚总数有望超过2024年的610.6万对,实现近十年来的首次年度回升。这波“结婚小高峰”究竟是短期波动,还是社会婚育观念转变的积极信号?界面新闻发现,其背后是民俗、政策与经济激励三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暂时反弹。由于适婚人口迅速减少,未来结婚和出生人口下降的大势仍难逆转。

传统民俗对婚育决策的影响依然显著。2025年为农历“双春年”(即农历年份中有两个立春节气),而2024年则为“无春年”。民间素有“无春不结婚”、“双春宜婚”的说法,尤其在县域和农村地区影响深远。许多原本计划在2024年结婚的新人因此推迟婚期,将婚事集中安排在2025年。

根据民政部公开的数据,从分季度的数据来计算,今年第一季度结婚登记同比减少15.9万对,第二季度结婚登记同比增加26.8万对,第三季度结婚登记同比增加29.6万对。

为何今年第一季度结婚登记同比减少,而第二、第三季度结婚登记同比增加?人口学专家何亚福分析指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5月10日起实施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结婚登记不需要户口簿并且可以全国通办,这对于长期在非户籍地生活和工作的人们来说,进行婚姻登记更加方便了。

这一改革极大便利了跨省工作、生活的年轻群体。以往,为了一张户口本或返回户籍地办理,不少情侣的结婚计划被一再拖延。如今,只需携带身份证,他们即可在工作地或居住地的民政局“一站式”完成登记。

据广州日报报道,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当日,广州市共办理婚姻登记632对,其中跨省市登记243对(跨省68对),占比38.5%。不少新人表示,一方面婚姻登记手续越来越便利,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婚姻家庭辅导室等多样化的引导服务也使得年轻人更注重用心经营家庭关系。

何亚福预测,今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在652万对至716万对之间,中间值是684万对左右。这一数据有望超过2024年(610.56万对)的登记对数。

除了登记便利,各地政府推出的经济激励起到一定作用。界面新闻梳理发现,2025年以来,全国多个地区出台鼓励结婚政策,通过经济奖励、补贴和延长假期等,降低年轻人的婚育成本。

在山西吕梁,初婚夫妇可领取1500元现金红包;浙江杭州、宁波发放1000元婚庆消费券;广州白云区南岭村更是开出最高20万元的“结婚+生育”组合奖励。此外,全国已有29个省份延长婚假,山西、甘肃等地长达30天,让年轻人有更充足的时间筹备婚礼和度蜜月。

与此同时,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也增强了“为生育而结婚”的动力。新生儿每年可领取3600元补贴,连续三年,累计10800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家庭的育儿焦虑。

尽管短期数据亮眼,但人口学专家普遍认为,结婚人数的回升更多是多重短期因素叠加的短暂反弹,而非长期趋势。适婚人口的迅速减少,决定了未来结婚人数与出生人口的根本趋势。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适婚年龄人口(20-39岁)在2014年占总人口比重31.49%,2024年的比重为26.03%,十年间下降了5.46个百分点,6000多万人。中国80后、90后、00后人口,在2020年的存活人口分别为2.14亿、1.78亿和1.55亿。

此外,高房价与高彩礼带来的经济压力,以及年轻人婚姻观念的转变,也是影响结婚数据的根因素之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