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毅轩
5月27日,端午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股市在准备松一口气下班放假前,迎来了一个重磅炸弹。受市场诟病许久的股东减持乱象迎来史上最严的监管新规,一些人的端午节可能过得并不舒服。有几类股东怕是得失眠了,因为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的减持新规力度之大,空前绝后。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说这次对减持乱象的监管是空前绝后的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减持,什么叫减持呢?简单来说,就是当股东手上的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后,他们就将其抛出套现,这就是减持。
何为减持乱象呢?最为严重的现象应该是无序减持、违规减持。今年年初至今,已有285家上市公司总计被减持751次,合计减持金额约为243.05亿元,有的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完全无视监管规则,经常违规减持,严重侵害了中小股民的权利。
违规减持的股东都不会提前公告减持计划,对市场信心的打击十分沉重,中小股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到违规减持很有可能受到市场剧烈波动的影响。
但是这个端午过后,亿万散户可以安康了。因为之前种种违规减持,钻政策空子的减持行为都会受到严格的监管。2017年5月27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随后,两大交易所相继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及董监高减持股份实施细则。
其实证监会对减持乱象早已谙熟于心,并且早早就放出信号,这次的减持新规的出台,证监会是早早就做好了准备的,也是忍了很久的。早在去年11月,新华社便连发三篇带有显著信号的关于规范股东减持的文章,具体包括《减持前“高送转” 减持后“就变脸”——透视股市减持乱象》、《为何减持?伤害了谁?该不该管?——追问股市减持潮》、《永大创始家族为何在集团一股不留一人不剩?》。这三篇文章对减持乱象揭露无疑,可见证监会其实是憋了很久了,终于现在把这个大招放了出来。
这次减持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一些有着对集团控制能力的大股东,比如控股股东、实控人等等,因为减持乱象主要的主体,就是这些人,他们拥有着占绝对优势的资本力量,但是却无视中小股民的利益,随意减持。他们的行为能够引起市场的动荡,却不担负起市场维稳的责任和义务,更有甚者,利用制度的空子明目张胆得侵犯中小股民的权益。
这次的减持监管可以说影响深远,首先是制度上更加完善了,之前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多问题就是由这些制度漏洞而产生的,比如之前由于大宗交易方面的制度漏洞,有很多的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让受让方在二级市场大量抛售。但是现在制度完善了,利用大宗交易规则空白过桥减持的套路已经不能再用了。具体限制包括,大股东或者特定股东在任意连续90日内最多减持2%,另外受让方须锁仓6个月。大宗交易这条路被完全锁住了。
其次,对于之前的种种减持乱象,证监会基于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合理规制、有序引导”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解决,在完善具体制度规则时,一方面维护二级市场稳定,也关注市场的流动性一方面关注资本退出渠道是否正常,也保障资本形成功能的发挥;一方面保障股东转让股份的应有权利,也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考虑资本市场的顶层制度设计,也关注市场面临的现实问题,着眼于堵塞现有制度的漏洞,避免集中、大幅、无序减持扰乱二级市场秩序、冲击市场信心。可以说通盘考虑,有效兼顾。
对于以后还违规减持者,证监会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处罚措施,如此一来,赏罚分明,制度完善。明确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证券市场有望迎来长期稳定发展的局面,对于亿万中小股民来说,是一件好事。
中国股市未来要稳定发展,不如借鉴一下国外有关股东减持的相关经验。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国外股市能够做到比较完美的公开、公平、公正,证券交易公平的基础性建设做的比较好。
纽交所在全世界的地位不必多说,他是如何规范大股东减持自己股票的行为的呢?纽交所也会锁定大股东,不允许这三个月内自由交易。三个月后,可以卖出自己的股票,但是因为你是大股东,你掌握了公司的内部核心消息,所以,你在出售自己股票时,必须做到没有利用自己公司的内幕消息,一旦被发现你利用了内部消息,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在国内是比较罕见的。
大股东要进行减持也必须通过各种程序,首先,大股东必须先作出减持计划,而且上限是10%,然后,董事会与自己的律师必须按交易所的规定,向纽交所提供详细的出售计划以证明大股东没有利用自己公司的内幕资源,否则在法律上就无法通过。计划做好后,报纽约证券交易所,如果纽交所认为这个计划不存在利用内幕的情况,则大股东的股份,就会按计划由纽交所的程序在指定的时间点自动售出,而不论当时的股价是涨还是跌,它都将卖出去,也就是说,股东想要通过减持来给自己谋利,其实是不现实的。
减持乱象的根源就是利益驱动,如果能够充分借鉴国外资本市场监管的经验,斩断利益的关系,完善相关法规并加强监管,未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就可以更健康的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