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发布 “十四五”时期工作“成绩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发布 “十四五”时期工作“成绩单”

截至2025年9月底,省、市、县、乡镇四级,1751个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的“蓝图”基本形成。

11月17日下午,河北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省自然资源厅专场),发布“十四五”时期我省自然资源领域工作成绩单。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粮食安全根基持续筑牢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截至2024年底,全省耕地面积达到9269万亩,比“十三五”期末净增加252万亩,新增耕地中,约80%是立地条件好、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仅实现了总量的稳定增长,更促进了质量的提升和布局的优化,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端稳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河北力量。

深化多规合一改革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

全力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和雄安新区建设,与京津共同编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空间协同规划(2023—2035年)》;在雄安构建起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统领的高质量规划体系。立足河北自然地理格局和城镇化特征,着力构建“两圈两翼七轴、一屏四带五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截至2025年9月底,省、市、县、乡镇四级,1751个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的“蓝图”基本形成。

强化生态修复治理 自然生态底色更加靓丽

聚焦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以“三北”工程为重点,累计营造林3195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34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3%左右,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4.11万亩,修复岸线44公里、滨海湿地8.36万亩,“十四五”期末全省自然岸线保有率将保持在23.2%以上。

在生态修复实践中,形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千年秀林”,高质量建成2.68万亩郊野公园;白洋淀野生鸟类增至296种;曹妃甸修复形成全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生态系统;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土地生命奖”;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

加快推进绿色转型 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强化节约集约,持续推动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走出一条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施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截至2024年底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8.06%。加快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升级,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四。积极推进海洋资源高效利用,在全国率先推行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全面完成历史遗留围填海备案处置,可利用面积达194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全省有25个县(市、区)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区),数量全国最多。

强化制度机制建设 自然资源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完善法规制度体系,颁布实施《土地管理条例》《测绘地理信息条例》《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条例》,印发实施20余项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对土地、矿产、海洋、水、森林、草原、湿地7类自然资源,实施统一调查监测、资产清查和确权登记,动态掌握各类资源状况。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土地制度、矿产资源管理等多项改革,圆满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取水权不动产登记等10余项国家级改革试点。

战略找矿方面,超额完成“十四五”找矿目标,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4处,7种战略性矿产实现资源增储;新增铷矿337万吨,达到特大型规模。

防灾减灾方面,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一体化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体系,在19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了自动化监测设备;进一步完善了海洋观测网体系,观测站点平均分布距离加密至10公里,较“十三五”期末缩短83.3%;依托12颗卫星、5600余个防火视频监控,结合地面巡护,实现林草原火情“空天地”一体化、全天候监测。

测绘地理信息方面,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达到107座,实现了信号全省全覆盖;完成0.2米分辨率地形级实景三维数据建设,初步建成实景三维河北,搭建起统一的地理空间数据基底。

来源: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海洋局 )官网

原标题: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发布 “十四五”时期工作“成绩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发布 “十四五”时期工作“成绩单”

截至2025年9月底,省、市、县、乡镇四级,1751个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的“蓝图”基本形成。

11月17日下午,河北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省自然资源厅专场),发布“十四五”时期我省自然资源领域工作成绩单。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粮食安全根基持续筑牢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截至2024年底,全省耕地面积达到9269万亩,比“十三五”期末净增加252万亩,新增耕地中,约80%是立地条件好、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仅实现了总量的稳定增长,更促进了质量的提升和布局的优化,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端稳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河北力量。

深化多规合一改革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

全力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和雄安新区建设,与京津共同编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空间协同规划(2023—2035年)》;在雄安构建起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统领的高质量规划体系。立足河北自然地理格局和城镇化特征,着力构建“两圈两翼七轴、一屏四带五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截至2025年9月底,省、市、县、乡镇四级,1751个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的“蓝图”基本形成。

强化生态修复治理 自然生态底色更加靓丽

聚焦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以“三北”工程为重点,累计营造林3195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34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3%左右,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4.11万亩,修复岸线44公里、滨海湿地8.36万亩,“十四五”期末全省自然岸线保有率将保持在23.2%以上。

在生态修复实践中,形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千年秀林”,高质量建成2.68万亩郊野公园;白洋淀野生鸟类增至296种;曹妃甸修复形成全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生态系统;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土地生命奖”;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

加快推进绿色转型 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强化节约集约,持续推动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走出一条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施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截至2024年底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8.06%。加快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升级,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四。积极推进海洋资源高效利用,在全国率先推行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全面完成历史遗留围填海备案处置,可利用面积达194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全省有25个县(市、区)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区),数量全国最多。

强化制度机制建设 自然资源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完善法规制度体系,颁布实施《土地管理条例》《测绘地理信息条例》《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条例》,印发实施20余项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对土地、矿产、海洋、水、森林、草原、湿地7类自然资源,实施统一调查监测、资产清查和确权登记,动态掌握各类资源状况。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土地制度、矿产资源管理等多项改革,圆满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取水权不动产登记等10余项国家级改革试点。

战略找矿方面,超额完成“十四五”找矿目标,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4处,7种战略性矿产实现资源增储;新增铷矿337万吨,达到特大型规模。

防灾减灾方面,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一体化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体系,在19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了自动化监测设备;进一步完善了海洋观测网体系,观测站点平均分布距离加密至10公里,较“十三五”期末缩短83.3%;依托12颗卫星、5600余个防火视频监控,结合地面巡护,实现林草原火情“空天地”一体化、全天候监测。

测绘地理信息方面,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达到107座,实现了信号全省全覆盖;完成0.2米分辨率地形级实景三维数据建设,初步建成实景三维河北,搭建起统一的地理空间数据基底。

来源: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海洋局 )官网

原标题: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发布 “十四五”时期工作“成绩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