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普遍矛盾日益凸显:数据蕴藏巨大价值,却因安全与权属顾虑难以流通,形成“数据孤岛”。
为破解这一难题,“可信数据空间”应运而生。它从制度与技术两个层面协同发力,旨在打破“数据孤岛”,释放数据要素价值,逐步成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关键部分。
根据国家数据局规划,到2028年,我国将建成超过100个可信数据空间。今年7月,国家公布首批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名单,四川长虹智能制造供应链协同企业可信数据空间成功入选。
近日,大成产经实地调研四川长虹,深入了解其在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方面的应用成果。
作为四川省唯一入选该领域试点的企业,长虹不仅优化内部数据流程,还通过创新应用模式赋能上下游企业,并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展开前瞻性布局。
大成产经认为,长虹的实践,为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提供了一个从理念到落地的“四川样本”。其价值不止于一家企业的降本增效,更在于它作为“链主”企业,所撬动的整个产业生态的数字化转型。
可信数据空间 让数据资产“活起来”
可信数据空间,是基于共识规则、连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新型基础设施。
通过融合机密计算、区块链、联邦学习等一系列前沿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用户无需复制原始数据即可进行融合分析,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激发数据价值。
这不仅是技术平台,更是融合技术、标准、法律和商业规则的生态系统,核心在于以可信机制保障数据流通过程中的可控、可用、可计量。
打破数据孤岛 构建“双循环”枢纽
长虹所处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多品类、小批量、多环节”的离散制造为主,数据分散在“销研产供服管”各系统中。
建设企业可信数据空间,长虹打通这些数据孤岛,各业务单元通过可信连接器建立信任连接,在隔离环境中完成数据处理和应用开发,实现“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安全流通。
长虹以可信数据空间为枢纽,构建企业数据资源“双循环”体系,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生产跨区域产能协同、订单全要素排程同步、仓储物流一体化等场景应用。
以长虹智慧显示工厂为例,通过推动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产业链协同模式,整机产品的订单交付周期从49天缩短至11天,商业库存周转率提升145%,节省库存成本近1亿元。
构建“共享厨房” 提升供应链韧性
不仅是“双循环”体系,长虹还提出数据开发的“共享厨房”模式,通过引入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供应商画像等外部数据,与内部业务数据在可信数据空间中进行融合分析,构建全链路数据视图。
这一模式,形成趋势可预测、风险实时感知、精准预警和快速处置的业务闭环,显著提升供应链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据长虹相关部门统计,在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自2023年至今,已为产业链上超过2500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息融资超过107亿元。
打造高质量数据集 共建具身智能产业生态
今年9月,国家数据局发布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先行先试工作名单,长虹“面向3C制造的具身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项目成功入选,成为四川省该领域唯一入选单位。

高质量数据集,是经过专业化采集、标准化治理、系统化加工的数据集合,可直接用于AI模型开发与训练,贯穿“采-标-训-推”全环节,是AI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长虹围绕丰富的电子信息制造场景,结合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构建了1套多方协同共创的数据融合服务底座,集成6类自动化工具,通过N个典型应用场景验证,有效解决行业普遍存在的场景覆盖难、标注质量不统一、复用规模低等痛点。
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大力推进“数据要素×”
面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经验、资源和能力不足的困境,长虹依托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可信数据空间,提供轻量化、低门槛的数据工具“一体化”服务。
通过“软件+硬件”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长虹支持模块化灵活组装和“拖拉拽”式开发,形成从需求洞察到迭代优化的闭环服务机制。
目前,长虹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横跨八大行业,贯通研发、生产、销售等九大领域,形成60多个可复制场景,为3000余家企业提供数字服务。
未来展望 可信数据空间催生新赛道
数据,已成为继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之后“第五大生产要素”,并正式纳入国家经济架构。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也将成为“十五五”期间的重要课题。
当前,数据要素流通正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落地。IDC预测,到2028年,中国可信数据空间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价值超万亿元。
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数据应用,挖掘AI行业真实场景,打造高质量数据集,通过建设可信数据空间促进多方协同共创,为AI与机器人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可信数据空间将催生“高质量数据集开发、数据资源产品化”等新赛道,还将在制造业推动C2M柔性生产,在新材料、新药研发等领域大幅缩短研发周期,为产业创新注入新动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