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标马斯克,陶虎创立的脑虎科技打算抢占下一个“超级入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标马斯克,陶虎创立的脑虎科技打算抢占下一个“超级入口”

“脑机接口+”打开硅基世界与碳基生物直连的窗口,或将成为“超级入口”。

AIGC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庄键

从脑虎科技位于上海闵行区的办公室向西步行5分钟,就是华山医院西院所在地。脑虎科技正在这里开展最新一代产品的临床试验,这将是全球首个全植入、全无线、全功能、实现语言和运动双解码的脑机接口产品。

脑机接口(英文简称BCI)是通过采集脑电信号,将人类的意识和大脑活动与计算机等设备进行连接的技术,可以实现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控制。

“我们直接对标马斯克的Neuralink。”脑虎科技创始人陶虎近期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直言。脑虎科技2021年成立,仅耗时一年,就追赶上了全球脑机接口明星企业Neuralink的进度。

去年年底,陶虎辞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的“铁饭碗”,全职投入脑机接口产业化。他每天第一个来公司,最后一个离开,这既是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也源自技术转化的紧迫感。

今年6月,Neuralink公布了未来几年的时间表:2025年第四季度在言语皮层进行植入;2026年植入集成3000个电极的芯片,引入首位“盲视”项目参与者;2027年电极数提升至1万个,并实现多设备植入;2028年电极数超过2.5万个,触及更深层脑区,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神经性疼痛等,并开始探索与AI的深度融合。

脑虎科技计划在两年半内获得三级医疗器械证,从而进入大规模商业化推广阶段。两年半,在漫长的科技发展史中只是弹指一瞬,但对于众多重症患者而言,却可能意味着生命的全新可能。

2025年,北京、上海多地发文支持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其中,上海明确要在2027年前,推动5款以上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完成临床试验,面向失语、瘫痪等患者,实现部分语言和运动功能恢复,实现高质量脑控。

陶虎指出,上海正在以产品和临床效果为导向倒推整个计划,淡化纯自由探索,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医院-企业-检测机构”的三角协同生态,大幅缩短技术转化流程。

陶虎。摄影:界面新闻记者 刘素楠

植入式脑机接口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和技术领先性,因此成为了全球竞技焦点。

有别于Neuralink采取的“深部植入”路线,陶虎选择了“柔性皮层植入”路线。他认为,脑机接口的首要前提是安全,其次是多脑区覆盖,将电极放置在大脑皮层表面而非插入皮质层,既能避免剧烈运动中的碰撞风险,又能实现跨脑区信号采集。

脑虎科技从材料、芯片、算法到临床应用全链条攻坚,用五年时间实现了多项“从0到1”的突破。

脑虎科技采用半导体微纳制造工艺,成功研制出超柔性、高密度的256通道μECoG(微皮层脑电图)电极阵列。该电极密度达64通道/平方厘米,较传统的ECoG(皮层脑电图)电极提升64倍,同时具备优异的贴服性——超薄网状记录区可紧密贴合大脑皮层,确保信号高保真采集,而加厚设计的引线区则保障了长期植入的机械稳定性。系统搭配定制化钛合金防水密封外壳与低功耗信号处理单元,最终实现了“高通量、高分辨率、低侵入”的三重技术突破。

“我们是在生命的‘瓷器店’里,也就是大脑里做‘微雕’。”陶虎说,这些比头发丝还细的电极贴在大脑上,每个小点都可以采集不同的信号,它们必须极其精细、生物相容性极高,才能在不损伤娇嫩脑组织的前提下,长期稳定地采集高质量的神经信号。

如果说硬件是骨架,那么软件与算法则是灵魂。脑虎科技通过采集大量数据,训练人工智能算法,以精准解析出神经信号所代表的意图。

2024年底,脑虎科技实现全球首例“实时汉语解码”突破:大脑语言区受损患者借助设备实现语句输出,速率接近正常人语速的一半,后续结合AI将速度提升至307字/分钟(超正常人两倍),并实现“意念办公”、“双脑互联远程对话”。

今年,脑虎科技继续攻克复杂场景应用,让癫痫患者通过脑机接口精准操控《王者荣耀》《黑神话:悟空》等大型游戏,反应速度接近传统鼠标操作水平。

从实验室突破到规模化应用,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陶虎透露,脑虎科技的临床布局颇具规模,已完成50多例临床试验。“我们的临床进展可能会超越马斯克。”他告诉界面新闻。

中国人口基数大,脑疾病患者较多,高位截瘫、失语、失明等重病甚至绝症患者规模庞大,患者有强烈的动力接受新技术。而上海拥有众多优秀的医院,在学术和医术方面追求创新。以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两大国家医学中心为代表的临床需求方,正在与脑虎科技等企业紧密合作。

“华山医院一周的病人数量,甚至比国外一年的病人数量多。”陶虎说。

神经外科手术是一项熟练工,中国医生拥有更加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费用更低,一旦脑机接口技术过关,进行临床验证和迭代的速度会非常快。

此外,脑机接口是上海三大核心产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与生物医药的“强耦合”结晶。“我们采用集成电路的方式制作脑机接口,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解码,应用主战场是脑疾病诊治。”陶虎认为,这种跨领域的产业协同优势,构成了上海发展脑机接口产业的独家优势。

当前,科技产业正在寻找下一个媲美手机的“超级入口”,AI眼镜、人形机器人等产品被寄予期待。未来,“脑机接口+”打开硅基世界与碳基生物直连的窗口,或将成为“超级入口”。

在陶虎看来,脑机接口的应用将不仅仅局限于医疗器械,其本质是让人类突破自身的物理极限,拥有更强大的能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标马斯克,陶虎创立的脑虎科技打算抢占下一个“超级入口”

“脑机接口+”打开硅基世界与碳基生物直连的窗口,或将成为“超级入口”。

AIGC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庄键

从脑虎科技位于上海闵行区的办公室向西步行5分钟,就是华山医院西院所在地。脑虎科技正在这里开展最新一代产品的临床试验,这将是全球首个全植入、全无线、全功能、实现语言和运动双解码的脑机接口产品。

脑机接口(英文简称BCI)是通过采集脑电信号,将人类的意识和大脑活动与计算机等设备进行连接的技术,可以实现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控制。

“我们直接对标马斯克的Neuralink。”脑虎科技创始人陶虎近期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直言。脑虎科技2021年成立,仅耗时一年,就追赶上了全球脑机接口明星企业Neuralink的进度。

去年年底,陶虎辞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的“铁饭碗”,全职投入脑机接口产业化。他每天第一个来公司,最后一个离开,这既是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也源自技术转化的紧迫感。

今年6月,Neuralink公布了未来几年的时间表:2025年第四季度在言语皮层进行植入;2026年植入集成3000个电极的芯片,引入首位“盲视”项目参与者;2027年电极数提升至1万个,并实现多设备植入;2028年电极数超过2.5万个,触及更深层脑区,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神经性疼痛等,并开始探索与AI的深度融合。

脑虎科技计划在两年半内获得三级医疗器械证,从而进入大规模商业化推广阶段。两年半,在漫长的科技发展史中只是弹指一瞬,但对于众多重症患者而言,却可能意味着生命的全新可能。

2025年,北京、上海多地发文支持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其中,上海明确要在2027年前,推动5款以上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完成临床试验,面向失语、瘫痪等患者,实现部分语言和运动功能恢复,实现高质量脑控。

陶虎指出,上海正在以产品和临床效果为导向倒推整个计划,淡化纯自由探索,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医院-企业-检测机构”的三角协同生态,大幅缩短技术转化流程。

陶虎。摄影:界面新闻记者 刘素楠

植入式脑机接口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和技术领先性,因此成为了全球竞技焦点。

有别于Neuralink采取的“深部植入”路线,陶虎选择了“柔性皮层植入”路线。他认为,脑机接口的首要前提是安全,其次是多脑区覆盖,将电极放置在大脑皮层表面而非插入皮质层,既能避免剧烈运动中的碰撞风险,又能实现跨脑区信号采集。

脑虎科技从材料、芯片、算法到临床应用全链条攻坚,用五年时间实现了多项“从0到1”的突破。

脑虎科技采用半导体微纳制造工艺,成功研制出超柔性、高密度的256通道μECoG(微皮层脑电图)电极阵列。该电极密度达64通道/平方厘米,较传统的ECoG(皮层脑电图)电极提升64倍,同时具备优异的贴服性——超薄网状记录区可紧密贴合大脑皮层,确保信号高保真采集,而加厚设计的引线区则保障了长期植入的机械稳定性。系统搭配定制化钛合金防水密封外壳与低功耗信号处理单元,最终实现了“高通量、高分辨率、低侵入”的三重技术突破。

“我们是在生命的‘瓷器店’里,也就是大脑里做‘微雕’。”陶虎说,这些比头发丝还细的电极贴在大脑上,每个小点都可以采集不同的信号,它们必须极其精细、生物相容性极高,才能在不损伤娇嫩脑组织的前提下,长期稳定地采集高质量的神经信号。

如果说硬件是骨架,那么软件与算法则是灵魂。脑虎科技通过采集大量数据,训练人工智能算法,以精准解析出神经信号所代表的意图。

2024年底,脑虎科技实现全球首例“实时汉语解码”突破:大脑语言区受损患者借助设备实现语句输出,速率接近正常人语速的一半,后续结合AI将速度提升至307字/分钟(超正常人两倍),并实现“意念办公”、“双脑互联远程对话”。

今年,脑虎科技继续攻克复杂场景应用,让癫痫患者通过脑机接口精准操控《王者荣耀》《黑神话:悟空》等大型游戏,反应速度接近传统鼠标操作水平。

从实验室突破到规模化应用,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陶虎透露,脑虎科技的临床布局颇具规模,已完成50多例临床试验。“我们的临床进展可能会超越马斯克。”他告诉界面新闻。

中国人口基数大,脑疾病患者较多,高位截瘫、失语、失明等重病甚至绝症患者规模庞大,患者有强烈的动力接受新技术。而上海拥有众多优秀的医院,在学术和医术方面追求创新。以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两大国家医学中心为代表的临床需求方,正在与脑虎科技等企业紧密合作。

“华山医院一周的病人数量,甚至比国外一年的病人数量多。”陶虎说。

神经外科手术是一项熟练工,中国医生拥有更加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费用更低,一旦脑机接口技术过关,进行临床验证和迭代的速度会非常快。

此外,脑机接口是上海三大核心产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与生物医药的“强耦合”结晶。“我们采用集成电路的方式制作脑机接口,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解码,应用主战场是脑疾病诊治。”陶虎认为,这种跨领域的产业协同优势,构成了上海发展脑机接口产业的独家优势。

当前,科技产业正在寻找下一个媲美手机的“超级入口”,AI眼镜、人形机器人等产品被寄予期待。未来,“脑机接口+”打开硅基世界与碳基生物直连的窗口,或将成为“超级入口”。

在陶虎看来,脑机接口的应用将不仅仅局限于医疗器械,其本质是让人类突破自身的物理极限,拥有更强大的能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