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蚂蚁的人该补补商业史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蚂蚁的人该补补商业史了

真别cue马老师了。

文|象先志

互联网这行,晚了就是晚了,起晚还能赶集的故事,从来都是凤毛麟角。起早赶晚集硬要说成赶大集也就李彦宏了。用户和同行都不傻,没人会站在原地等你,除非你能想办法跑到他们前面“截胡”。就是尽管你起步更晚,但你能靠速度与策略完成反超,就像当年抖音对快手上演的逆转。

这个案例确实太经典了,是中国商业史上的官渡和赤壁。

我刚才看蚂蚁何征宇和蔡伟采访也提到了抖音跟快手当年的竞争。

他们提这个的背景,是被问到灵光现在入局是不是晚了。他们的看法是,早和晚是相对的,当年抖音推出的时候,快手已经搞了三四年了。言下之意当然是做灵光还有大量机会,因为后来抖音把快手甩得远远的。

我不知道蚂蚁的人是不是不太看商业史,所以对当初抖音逆袭快手的故事有误解,以至于认为同样的剧本可以套到灵光身上。

灵光是个还不错的产品,UI上的巧思跟现有产品相比是个差异化的点。但你要拿灵光跟抖音比,相似性不能说没有,但确实很难找。

我这里受累先做个复盘吧。

第一,抖音正式上线是在2016年,这个时候整个短视频行业所有App的月活加起来不到两亿。 而短视频受众是不区分什么一二三线、中产非中产的,所有上网的人基本都是短视频消费对象。所以抖音上线的时候,整个行业还处于早期市场。

这么说吧,根据QM的统计,短视频使用时长占移动互联网总使用时长在2016年只有1.3%。你没看错,是1.3%。

现在AI应用是个什么情况呢?我们还是看QM的数据,上月底刚出炉的。

截至2025年9月,移动端AI应用月活跃用户量达到7.29亿,其中原生APP为2.87亿,较7月增长3.4%。照这个算下复合增长率,今年行业用户整体增长可能在20%左右。作为对比,抖音上线的第二年,也就是2017年,短视频用户增长率都还高达116.5%。

而且这里面还有个恐怖的事情,份额最大的豆包增长也是最猛的,逆向吃掉了DeepSeek、即梦、可灵、智谱、Kimi一堆选手的份额,后面这些月活集体下滑。

AI应用的增长率看起来没怎么跑就大幅减缓,是因为AI应用所要求的文字交互,其实是有门槛的,这种交互形式的渗透率比短视频要低一个量级。今天还没有用过ChatBot的用户,大概率本身就是对新科技不那么感冒的群体。

现在的灵光,不存在有大量的未开发用户等着去“开采”,未来其主要的增长动力,如果有的话,一定建立在对豆包等竞对现有存量用户的争夺上面。

所以纯粹从行业发展阶段上说,灵光绝对没有赶上抖音的好时候。

要知道当年抖音,不只是大部分网民没有接触过短视频,还有大批因为觉得快手low刻意不用的一二线小资。而灵光面临的局面,是AI应用层出不穷、供给严重过剩,除了发烧友和测评人士,普通用户早已体验不过来了。

第二,虽然快手比抖音转型短视频要早,但字节做短视频不是从抖音才开始。

在抖音正式上线之前,字节旗下的今日头条就在孵化视频业务。当时今日头条上的视频消费总时长,已经超过了图文。字节内部一直很看好短视频这条赛道,从2015年就开始布局,只是直至2016年年初才相继抽调了一些头条的技术骨干来做抖音而已。

所以抖音跟快手的竞争,实质上是字节体系跟快手的竞争。你从这个视角看,快手相较于字节在时间上的领先会进一步缩窄。 这跟蚂蚁现在没头没脑,说自己有一流的工程师团队,然后甩出个灵光完全不同。

而且字节做短视频,也是保持了一贯的矩阵式打法。在抖音上线之前,就已经有了西瓜视频和火山小视频,分别对标不同竞品。当时今日头条通过开创式的推荐信息流模式,已经是国内最大的新闻资讯App,西瓜、火山和抖音被称为头条的三驾马车。

头条主站的充沛流量源源不断导向这三个App,帮助其跳过初始阶段,并持续保持高速的用户增长。

换句话说,字节并不是想尝试性地开拓新业务,不是随便敲一锤子,而是非常笃定地相信短视频的方向,并且投入了非常多的资源,尤其是跟头条的流量协同。只是最终抖音跑出来的效果最好,所以合并了其他项目,甚至倒反天罡冠名母公司。

但今天蚂蚁做灵光,明显抱着跟字节当初做抖音不同的思路,暂时没看到体系作战,没看到流量协同,也没有必须要把这事做成的决心。

我为啥说没看到蚂蚁的决心?何蔡两人在采访中说,最初给灵光设定的目标是年底20万用户。阿里把高鑫银泰卖了现在都还有十几万人,蚂蚁也有三四万,建议你们内部员工消化消化就得了。

不是,AI应用这条路都卷成啥样了,还搁这小而美、恭俭让、慢工出细活呢。 睁眼看看吧,就那个腾讯元宝,手握DeepSeek红利,背靠微信生态,最高单月超10亿的投流下去,一年下来最新月活仍然只有3286万,不到前两位选手的零头。

最TM搞的是,蚂蚁还好意思把马老师抬出来,说他对这个目标提出了更高的期望,鼓励团队“要往前冲击一下,冲第一”。

你好好品品,人家那是鼓励?期末班主任让你订目标,你说要考20分,老师说还可以冲一下、冲第一。大伙都上过学,这种场合,班主任鼓励你冲第一,往哪个方向冲你心里没数吗?

第三,字节相较于快手,有着显著领先的技术优势,尤其是推荐算法。

信息找人的思路,张一鸣早就成型,并且成功打造了今日头条这个超级产品。

到做抖音的时候,字节在信息流推荐算法上可以说是断层领先。而在信息流场景下,没有什么技术比推荐算法的精准性更重要。这意味着跟快手的竞争中,手握算法优势的字节实际在打一场不对称战争。

举个例子。时至今日,仍然有App会在注册登录时,要求新用户从一堆话题里选择自己的兴趣。但张一鸣从一开始就觉得这是种错误的做法,因为这除了加重用户的使用负担,对于内容推荐的精准性并没有多大帮助。头条没这么做,抖音也没这么做,因为他对自身平台的推荐算法有充分的自信。

快手跟抖音在算法能力上的差距有很多具体的体现。

比如有个讨论最多的话题,既然单列信息流明显能提供更沉浸、更友好的用户体验,快手为啥当初要执着于双列信息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单列对推荐算法的准确性要求更高。因为双列可以在一个屏幕下呈现很多条视频,用户对内容的不精准容忍度更低。

又比如由于算法推荐不够精准,直接影响了快手广告的变现效率。过去经常有代理商抱怨,在抖音投放两三个素材就知道效果好不好,在快手可能要尝试很久。

还有快手过去曾长期存在新用户首页冷启动的问题,给一二线用户上来就推荐吃播、喊麦、炸裤裆这类东西,直接导致在城市小资群体里留下了low的印象。

当然这个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据说到2016年5月,快手的员工数量才刚达到100人,规模还不如字节的算法团队。算法只是问题突出的一个侧面,快手当时欠的技术债太多了,输给字节不冤。

说这么多是想表达一个观点,抖音赢下快手是因为手里有很硬的技术牌。而把自己往抖音上套的灵光呢,起码目前我是没看到手里有同样的筹码。事实上,技术在大模型领域的重要性,比短视频还要更大一些,比如短视频还有运营和内容的策略需要考虑。

在大模型的使用场景下,最重要的永远是模型的底层能力。当用户已经形成了使用习惯,你要造成他的习惯迁移,你的模型一定要可感知地强于竞争对手。

何征宇和蔡伟采访中说,“灵光”用了很多模型,包括千问,以及主流的开源模型。我这里不想下绝对的判断,但既然是使用开源的模型组合,一个合理的猜测是,灵光的模型能力并不强于对手。

从我实际的体验来说,灵光这次的UI界面确实算是个小亮点。

相较于通常的LUI,灵光在对话过程中穿插了大量Emoji、图片乃至动画,把它们跟图文一起整合成舒适的排版风格。比如我让它解释下蒸汽机原理,回答开头就是张蒸汽火车头图片,后面搭配卡片式摘要和动画。甚至在打开后的默认界面上方,灵光都会播放一段风景视频动画。

(据我所知这应该是所有ChatBot产品里,第一次有人这么干。至于到底是有益的创新,还是对用户的打扰就见仁见智了。)

这些交互设计明显比其他同类App提供了更多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带来的好处是,用户会更愿意分享这种交互体验,然后因为界面是能被看到的,所以也会给传播效果带来加成。毕竟还挺好看,我要不也去试试。

这种UI风格有的人并不喜欢,但我个人认为是有价值的,在回答中穿插全模态素材也是行业的趋势。网上有人批评花里胡哨、最多算鸡肋。鸡肋也有价值。这么多大模型App同质化太严重了,能做出差异化就值得肯定。

肯定归肯定,你问我看不看好灵光后续的发展,那必然是不看好的。因为比对手略优的UI设计,很难转化成竞争优势,即使能转化,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UI只是用户体验的一环,而灵光只是在这一环上创造了一个小的增量。

回到蒸汽机的例子。

我对比了灵光和某Top应用的回答。该应用的回答明显比灵光要短很多,也要朴素很多。但如果你要比较那个版本更容易让用户搞清楚原理,胜出的一定是前者。

灵光回答中嵌入的那个动画,还非常粗糙,有的地方你也搞不清楚它的作用,比如中间那个上下移动的小方块。怎么说呢?这有点像ChatGPT经常干的事,就是我问完问题,它非要主动提示要给我画个示意图,结果出来的图烂得离谱,没有一点作用。

某Top应用没有生成这种动画,但它直接给你推荐了几个另一个关联平台上的科普视频,这些科普视频经过创作者、用户和算法的三重筛选,质量显著高于灵光生成的版本。

本质上这是模型生成视频的能力限制,即便是拥有Veo3.1的谷歌,必要时回答里也是引用油管的视频,成本是一方面的考量,更关键的还是油管科普视频质量更优。

这个评测肯定有挂一漏万的片面,但不妨成为我们理解战场形势的一个窗口。

对于灵光而言,它或许离Kimi很近,但离当年的抖音一定很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快手

4.3k
  • 快手可灵AI全年收入或达10亿元,恒生科技指数ETF(159742)小幅上涨,持续获资金布局
  • 快手AI战略进入兑现期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蚂蚁的人该补补商业史了

真别cue马老师了。

文|象先志

互联网这行,晚了就是晚了,起晚还能赶集的故事,从来都是凤毛麟角。起早赶晚集硬要说成赶大集也就李彦宏了。用户和同行都不傻,没人会站在原地等你,除非你能想办法跑到他们前面“截胡”。就是尽管你起步更晚,但你能靠速度与策略完成反超,就像当年抖音对快手上演的逆转。

这个案例确实太经典了,是中国商业史上的官渡和赤壁。

我刚才看蚂蚁何征宇和蔡伟采访也提到了抖音跟快手当年的竞争。

他们提这个的背景,是被问到灵光现在入局是不是晚了。他们的看法是,早和晚是相对的,当年抖音推出的时候,快手已经搞了三四年了。言下之意当然是做灵光还有大量机会,因为后来抖音把快手甩得远远的。

我不知道蚂蚁的人是不是不太看商业史,所以对当初抖音逆袭快手的故事有误解,以至于认为同样的剧本可以套到灵光身上。

灵光是个还不错的产品,UI上的巧思跟现有产品相比是个差异化的点。但你要拿灵光跟抖音比,相似性不能说没有,但确实很难找。

我这里受累先做个复盘吧。

第一,抖音正式上线是在2016年,这个时候整个短视频行业所有App的月活加起来不到两亿。 而短视频受众是不区分什么一二三线、中产非中产的,所有上网的人基本都是短视频消费对象。所以抖音上线的时候,整个行业还处于早期市场。

这么说吧,根据QM的统计,短视频使用时长占移动互联网总使用时长在2016年只有1.3%。你没看错,是1.3%。

现在AI应用是个什么情况呢?我们还是看QM的数据,上月底刚出炉的。

截至2025年9月,移动端AI应用月活跃用户量达到7.29亿,其中原生APP为2.87亿,较7月增长3.4%。照这个算下复合增长率,今年行业用户整体增长可能在20%左右。作为对比,抖音上线的第二年,也就是2017年,短视频用户增长率都还高达116.5%。

而且这里面还有个恐怖的事情,份额最大的豆包增长也是最猛的,逆向吃掉了DeepSeek、即梦、可灵、智谱、Kimi一堆选手的份额,后面这些月活集体下滑。

AI应用的增长率看起来没怎么跑就大幅减缓,是因为AI应用所要求的文字交互,其实是有门槛的,这种交互形式的渗透率比短视频要低一个量级。今天还没有用过ChatBot的用户,大概率本身就是对新科技不那么感冒的群体。

现在的灵光,不存在有大量的未开发用户等着去“开采”,未来其主要的增长动力,如果有的话,一定建立在对豆包等竞对现有存量用户的争夺上面。

所以纯粹从行业发展阶段上说,灵光绝对没有赶上抖音的好时候。

要知道当年抖音,不只是大部分网民没有接触过短视频,还有大批因为觉得快手low刻意不用的一二线小资。而灵光面临的局面,是AI应用层出不穷、供给严重过剩,除了发烧友和测评人士,普通用户早已体验不过来了。

第二,虽然快手比抖音转型短视频要早,但字节做短视频不是从抖音才开始。

在抖音正式上线之前,字节旗下的今日头条就在孵化视频业务。当时今日头条上的视频消费总时长,已经超过了图文。字节内部一直很看好短视频这条赛道,从2015年就开始布局,只是直至2016年年初才相继抽调了一些头条的技术骨干来做抖音而已。

所以抖音跟快手的竞争,实质上是字节体系跟快手的竞争。你从这个视角看,快手相较于字节在时间上的领先会进一步缩窄。 这跟蚂蚁现在没头没脑,说自己有一流的工程师团队,然后甩出个灵光完全不同。

而且字节做短视频,也是保持了一贯的矩阵式打法。在抖音上线之前,就已经有了西瓜视频和火山小视频,分别对标不同竞品。当时今日头条通过开创式的推荐信息流模式,已经是国内最大的新闻资讯App,西瓜、火山和抖音被称为头条的三驾马车。

头条主站的充沛流量源源不断导向这三个App,帮助其跳过初始阶段,并持续保持高速的用户增长。

换句话说,字节并不是想尝试性地开拓新业务,不是随便敲一锤子,而是非常笃定地相信短视频的方向,并且投入了非常多的资源,尤其是跟头条的流量协同。只是最终抖音跑出来的效果最好,所以合并了其他项目,甚至倒反天罡冠名母公司。

但今天蚂蚁做灵光,明显抱着跟字节当初做抖音不同的思路,暂时没看到体系作战,没看到流量协同,也没有必须要把这事做成的决心。

我为啥说没看到蚂蚁的决心?何蔡两人在采访中说,最初给灵光设定的目标是年底20万用户。阿里把高鑫银泰卖了现在都还有十几万人,蚂蚁也有三四万,建议你们内部员工消化消化就得了。

不是,AI应用这条路都卷成啥样了,还搁这小而美、恭俭让、慢工出细活呢。 睁眼看看吧,就那个腾讯元宝,手握DeepSeek红利,背靠微信生态,最高单月超10亿的投流下去,一年下来最新月活仍然只有3286万,不到前两位选手的零头。

最TM搞的是,蚂蚁还好意思把马老师抬出来,说他对这个目标提出了更高的期望,鼓励团队“要往前冲击一下,冲第一”。

你好好品品,人家那是鼓励?期末班主任让你订目标,你说要考20分,老师说还可以冲一下、冲第一。大伙都上过学,这种场合,班主任鼓励你冲第一,往哪个方向冲你心里没数吗?

第三,字节相较于快手,有着显著领先的技术优势,尤其是推荐算法。

信息找人的思路,张一鸣早就成型,并且成功打造了今日头条这个超级产品。

到做抖音的时候,字节在信息流推荐算法上可以说是断层领先。而在信息流场景下,没有什么技术比推荐算法的精准性更重要。这意味着跟快手的竞争中,手握算法优势的字节实际在打一场不对称战争。

举个例子。时至今日,仍然有App会在注册登录时,要求新用户从一堆话题里选择自己的兴趣。但张一鸣从一开始就觉得这是种错误的做法,因为这除了加重用户的使用负担,对于内容推荐的精准性并没有多大帮助。头条没这么做,抖音也没这么做,因为他对自身平台的推荐算法有充分的自信。

快手跟抖音在算法能力上的差距有很多具体的体现。

比如有个讨论最多的话题,既然单列信息流明显能提供更沉浸、更友好的用户体验,快手为啥当初要执着于双列信息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单列对推荐算法的准确性要求更高。因为双列可以在一个屏幕下呈现很多条视频,用户对内容的不精准容忍度更低。

又比如由于算法推荐不够精准,直接影响了快手广告的变现效率。过去经常有代理商抱怨,在抖音投放两三个素材就知道效果好不好,在快手可能要尝试很久。

还有快手过去曾长期存在新用户首页冷启动的问题,给一二线用户上来就推荐吃播、喊麦、炸裤裆这类东西,直接导致在城市小资群体里留下了low的印象。

当然这个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据说到2016年5月,快手的员工数量才刚达到100人,规模还不如字节的算法团队。算法只是问题突出的一个侧面,快手当时欠的技术债太多了,输给字节不冤。

说这么多是想表达一个观点,抖音赢下快手是因为手里有很硬的技术牌。而把自己往抖音上套的灵光呢,起码目前我是没看到手里有同样的筹码。事实上,技术在大模型领域的重要性,比短视频还要更大一些,比如短视频还有运营和内容的策略需要考虑。

在大模型的使用场景下,最重要的永远是模型的底层能力。当用户已经形成了使用习惯,你要造成他的习惯迁移,你的模型一定要可感知地强于竞争对手。

何征宇和蔡伟采访中说,“灵光”用了很多模型,包括千问,以及主流的开源模型。我这里不想下绝对的判断,但既然是使用开源的模型组合,一个合理的猜测是,灵光的模型能力并不强于对手。

从我实际的体验来说,灵光这次的UI界面确实算是个小亮点。

相较于通常的LUI,灵光在对话过程中穿插了大量Emoji、图片乃至动画,把它们跟图文一起整合成舒适的排版风格。比如我让它解释下蒸汽机原理,回答开头就是张蒸汽火车头图片,后面搭配卡片式摘要和动画。甚至在打开后的默认界面上方,灵光都会播放一段风景视频动画。

(据我所知这应该是所有ChatBot产品里,第一次有人这么干。至于到底是有益的创新,还是对用户的打扰就见仁见智了。)

这些交互设计明显比其他同类App提供了更多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带来的好处是,用户会更愿意分享这种交互体验,然后因为界面是能被看到的,所以也会给传播效果带来加成。毕竟还挺好看,我要不也去试试。

这种UI风格有的人并不喜欢,但我个人认为是有价值的,在回答中穿插全模态素材也是行业的趋势。网上有人批评花里胡哨、最多算鸡肋。鸡肋也有价值。这么多大模型App同质化太严重了,能做出差异化就值得肯定。

肯定归肯定,你问我看不看好灵光后续的发展,那必然是不看好的。因为比对手略优的UI设计,很难转化成竞争优势,即使能转化,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UI只是用户体验的一环,而灵光只是在这一环上创造了一个小的增量。

回到蒸汽机的例子。

我对比了灵光和某Top应用的回答。该应用的回答明显比灵光要短很多,也要朴素很多。但如果你要比较那个版本更容易让用户搞清楚原理,胜出的一定是前者。

灵光回答中嵌入的那个动画,还非常粗糙,有的地方你也搞不清楚它的作用,比如中间那个上下移动的小方块。怎么说呢?这有点像ChatGPT经常干的事,就是我问完问题,它非要主动提示要给我画个示意图,结果出来的图烂得离谱,没有一点作用。

某Top应用没有生成这种动画,但它直接给你推荐了几个另一个关联平台上的科普视频,这些科普视频经过创作者、用户和算法的三重筛选,质量显著高于灵光生成的版本。

本质上这是模型生成视频的能力限制,即便是拥有Veo3.1的谷歌,必要时回答里也是引用油管的视频,成本是一方面的考量,更关键的还是油管科普视频质量更优。

这个评测肯定有挂一漏万的片面,但不妨成为我们理解战场形势的一个窗口。

对于灵光而言,它或许离Kimi很近,但离当年的抖音一定很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