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非遗舞动时代新章,永年抬花桌
中华大地,非遗璀璨如星。在邯郸永年,一项穿越千年的民俗瑰宝——永年抬花桌,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从历史深处走向现代街巷,于民俗盛典中舞动时代新章。每逢佳节,锣鼓声起,彩桌腾挪,乡亲们以肩为基、以心传韵,共同守护着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与情韵。
永年抬花桌的根,深扎于千年的文化沃土。永年抬花桌俗称“油蜡会”,其起源可追溯至唐朝初年,最初为祭祀先贤、祈福纳祥的仪式载体,历经宋元明清,逐渐融入民间节庆,成为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新中国成立以来,抬花桌表演者的神态、动作与表情悄然生变,这一民俗也日益成为展现人民群众良好精神风貌的生动窗口。

不同于普通的民俗表演,永年抬花桌是一场技艺与力量的完美交响。一张花桌从构思到成型,需经选料、刨料、雕刻、彩绘等数十道工序。木匠们以刀为笔,在硬木上精雕细琢,龙鳞凤羽纤毫毕现;画匠们以彩为墨,在木胎上晕染上色,人物景致栩栩如生;师傅们以绢为瓣,编制出由荷花、牡丹等数十种绢花组成的花环。表演时,数十名表演者合力抬桌,或走或跑、或颠或转,于肩头稳稳腾挪,其上绢花灯盏随风摇曳,与锣鼓声、唢呐声、喝彩声交织成最动人的民俗交响,永年抬花桌因此被誉为“流动的雕塑、立体的画卷”。传承人张士忠感慨道:“总书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守护文化根基,让传统民俗舞出时代新彩!”
永年抬花桌的魂,厚植于匠人的创新传承。曾经,永年抬花桌也面临着传承断档、形式陈旧的困境——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传承人寥寥无几,传统表演形式与现代审美出现隔阂。为让这千年技艺“活”起来,永年有关部门与文化工作者们下足了“绣花功夫”。

在人才培育上,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办青年人才培训班等举措,构建起“传、帮、带”的完整体系,培育出以永年临洺关镇六道街为中心,具备常态化演出能力的六支专业队伍。在制作技艺上,匠人们大胆革新,将声光电等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花环制作,提升了表演的观赏性。在表演形式上,传承人将抬花桌与现代舞台艺术、灯光音响技术相结合,创编《千年花桌韵》等精品节目。与此同时,各级非遗专项保护资金也为花桌制作、老艺人补贴及传承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2025年2月,永年抬花桌亮相央视四套《遇鉴文明》节目,经倪萍老师推介,引发新一轮关注热潮。
永年抬花桌的情,凝聚于百姓的乡愁纽带。在永年人心中,抬花桌早已超越了民俗表演的范畴,成为联结乡情、传递乡音的精神纽带。每逢元宵佳节,在外游子总会归乡,身着传统服饰,与乡亲共抬花桌。正如第三代传承人裴保林所言:“小时候,春节若没有抬花桌,年味就淡了。它是百姓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愿,更是扎根生活的文化血脉。”

如今,这份深厚的乡土之情,已转化为助推当地文旅发展的强大势能。围绕抬花桌打造的非遗展演与研学观光项目,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让这项非遗从“舞台上的风景”走向群众“可感可触的日常生活”。2024年9月,第四届邯郸永年吹歌艺术节在广府古城成功举办,永年抬花桌作为核心展演项目惊艳亮相,与吹歌等非遗技艺同台绽放,活动通过线上直播吸引百万网友点赞,获得人民网、视觉中国、长城网、河北新闻网等媒体平台的宣传报道,迎来又一波“新粉”打卡观光。
从千年历史中走来,在时代浪潮中革新,永年抬花桌的传承之路,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写照。
未来,永年将继续秉持“守正创新”理念,在深化人才培养、推动科技赋能、拓展文旅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让这项承载着民族智慧与乡愁记忆的非遗瑰宝,行得更远、传得更广,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