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即将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关口,山东下出了一步“令人意想不到”的棋。
据媒体报道,11月18日和22日,山东分别在烟台和泰安举行东片区、西片区社会经济发展专题会。
这是东、西片区的提法首次出现在官方正式报道之中,其区域划分也浮出水面。
东片区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东营、滨州、临沂8市,西片区则为其他8市:济南、淄博、枣庄、济宁、泰安、德州、聊城、菏泽。
两大片区的定位不同,东片区为稳定山东省经济大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对西片区的描述为:在全省大局中同样地位重要、作用显著。
从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看,今年山东经济迈过10万亿大关,悬念已经不大。
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明年是“十五五”的开启之年。山东在此时抛出东西片区的提法,相信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冲击10万亿,很可能预示着,山东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会有大动作。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明确提到,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深化跨行政区合作,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拓展流域经济等模式。”

先看东、西两大片区的定位。
东片区被称作“压舱石”,符合山东发展的现状。在山东的经济版图中,东片区8市之中,GDP排名山东前五的有四个,青岛体量最大,烟台排名第三,潍坊第四,临沂第五。
今年前三季度,东片区8市以不到山东近半人口(占比49.17%),贡献了56.83%的GDP。
反映发展质量高低的人均GDP,东片区也比较强势,东营全省第一、青岛第二、烟台第三。
可以说,东片区是山东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这几年,山东新的增长极基本在胶东半岛几个城市中切换。
去年潍坊GDP突破8000亿,成为山东冲刺万亿GDP第四城的最大希望。烟台更是“开挂”,今年前三季度,在万亿城市中,经济增速排名第一。
临沂势头不遑多论。经济总量由2020年的4805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6556亿元,年均增长6.2%,列GDP百强市第46位。它还是山东人口最多的城市。在当下,人口多,通常意味着发展红利。
当然,在山东的东片区划分中,临沂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在传统意义上,临沂属于鲁南地区。再者,临沂是东片区唯一一个不靠海的城市。
山东东片区8市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城市大小、实力两极分化。GDP最大的青岛2024年GDP达1.67万亿,体量最小的日照仅有2556亿,威海与滨州的体量也不是很大。
所以,东片区“压舱石”的重任,就理所当然落到青岛、烟台、潍坊、临沂身上,尤其是青岛和烟台。

当然,青岛和烟台,相较于西片区8市之中的济南,压力还是要小一些。
在西片区,济南是唯一一个GDP过万亿的城市,排在济南之后的是济宁,去年GDP还不到6000亿,两者相差甚大,济南在东片区是彻头彻尾的“单核”。
从2018年开始,山东在区域布局上多次迭代,先后提出“三核引领”“济南、青岛都市圈”等规划,现在提及较多的是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而随着东西片区概念的出炉,山东的区域协调发展或将被注入新的内涵。
在中国大的发展格局中,自从改革开放至今,发展与辐射路径是由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这也是由世界经济属于海洋经济的底色所决定的,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因海而兴。
东片区的8个市,从山东东北部的滨州东营,沿着胶东半岛南下到日照,延伸至内陆的临沂,7个城市处于山东开放的最前沿。
如此“组队”,显然更契合目前经济发展、演进的逻辑,非常务实。同时,也透露出新的信号。
一是,山东会持续倚重“外向型”的经济模式,沿海城市将承担更大“挑大梁”的任务。毕竟,出口与外资,是实打实的增量。山东省商务厅公布的1-8月份外商直接投资各市情况显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186家,东片区的8市占了近800家。
二是,山东可望以片区为单位,破解一些共性问题。沿海城市之间遇到的问题,通常具有相似性,内陆地区亦然。比如沿海城市的外贸依存度问题,内陆城市企业的出海问题,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东西片区目前是山东谋划经济社会的工作划分,并没有落到纸面规划之上。今后将对山东的区域规划产生怎样影响,这种新思路会否带来新的成效,都需要拭目以待。
来源:青小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