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又一新央企组建,带给青岛的启示和机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又一新央企组建,带给青岛的启示和机遇

这两年,随着青岛在北方率先实现国际航线复航,青岛瞄准航线与运力双提升,引进大型豪华邮轮来青运营,打造国际邮轮旅游目的地。

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央企的专业化整合还在继续。

11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组织召开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推进会并举行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会上,8组17家单位进行了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主要涉及新材料、人工智能、邮轮运营、检验检测、航空物流等关键领域。

这其中,涉及邮轮运营领域,中国旅游集团将牵头组建央企邮轮运营平台公司。专业化整合后,船队规模位居亚洲第一。

当前,中国邮轮产业正迈上发展新阶段。

一方面,成功实现大型邮轮自主建造运营。如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于2024年1月开启首航,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将于2026年底前投运。

另一方面,邮轮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增势迅猛。据交通运输部披露,今年一季度,我国国际邮轮运输市场共有16艘邮轮运营了141个航次,运送旅客32.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7.8%。

具体到运营方来看,央企运营方在邮轮市场占据主导,其中包括中国旅游集团华夏邮轮公司、中远海洋星旅远洋、招商局维京邮轮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整合之前,中国旅游集团华夏邮轮公司曾于去年底增资控股中船爱达邮轮。中船爱达邮轮前身为中船嘉年华邮轮有限公司,由中国船舶集团与嘉年华集团于2018年合资成立,为“爱达·魔都号”运营方。

种种背景下,中国旅游集团此次牵头组建邮轮运营平台公司,将进一步整合“国家队”资源,为全国邮轮产业规模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要知道,邮轮产业的带动效应极为显著,产业带动比例系数高达1∶10至1∶14。即邮轮产业每产生1元收入,就能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产生10-14元的经济效益。

对于正在重点发力邮轮产业的青岛来说,这也意味着新的发展风向、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这两年,随着青岛在北方率先实现国际航线复航,青岛瞄准航线与运力双提升,引进大型豪华邮轮来青运营,打造国际邮轮旅游目的地。

截至10月,青岛今年已成功引进“欧罗巴2”号、“爱达·魔都号”等5艘邮轮来青运营,完成25个航次,同比增长39%;全年预计达成27个航次、接待出入境游客超8万人次。

与此同时,青岛作为全国第四个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还在积极布局邮轮全产业链。

在这过程中,市北区国资通过投资上海蓝梦国际邮轮,进军邮轮运营领域。随后,上海蓝梦国际邮轮还在青岛落地了北方总部,成为青岛首个国际邮轮公司区域总部。

此外,市北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凯撒旅业,引进了北京恒信、中世金桥、国旅环球等邮轮业界头部旅行社,全力开拓营销市场。

在修造船方面,青岛北海造船首次承修大型邮轮“梦想”号,实现产业链上游重要突破;海德威参与“爱达·魔都号”建造,提供压载水系统。

不过,客观说,相比于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青岛邮轮产业仍然面临起步晚、布局分散等短板,由此导致青岛在邮轮运营、建造等重点环节一直没有走出一家头部企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足。

日前,青岛出台《青岛市邮轮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简称《规划》),提出未来十年将构建涵盖邮轮运营、船舶修造、文旅消费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根据《规划》,到2028年培育1至2家本地邮轮运营企业,命名1艘青岛主题元素邮轮,培育引进一批维修、配套、船供、培训、旅行社等邮轮产业链优质企业。

考虑到目前国内邮轮运营公司多是央企、国企主导的局面,接下来,青岛可能也需要借鉴新组建的央企邮轮运营平台公司模式,由国企主导组建邮轮运营公司,深度整合全市资源、推动企业迅速发展。

此前,青岛旅游集团在“海上看青岛”线路中,通过“政府统筹、国企搭台、民企参与”的机制,整合63家航商,有效破解了过去“小、散、弱”的发展困局,全面推动海洋旅游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品牌化和智慧化转型。

除了运营环节,青岛也需要抓住邮轮、游船旅游火爆下船舶订单需求旺盛的机会,依托雄厚的造船业实力,推动造船业与邮轮产业联动,发力邮轮建造。

这其中,招商工业青岛船厂(即原来的青岛造船厂公司)今年由招商局集团接手后,已被列入招商局集团邮轮建造战略布局,与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三大主力船型协同发展。

此外,在北海造船、海德威科技等企业进入邮轮维修改装、邮轮配套装备制造领域基础上,青岛也有机会由此探索进入大型邮轮设计建造。

进一步来看,对于船型以大型散货船、矿砂船为主的青岛造船业来说,切入邮轮、游船建造,还将助推造船业打开发展新空间。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实案例是,青岛旅游集团海洋旅游这几年需求猛增的游船,目前主要与广州英辉南方造船公司合作。

今年6月,英辉南方造船为青岛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青岛海洋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两艘35米级客船——“青旅南海”“青旅东海”交船。至此,英辉南方造船为青岛旅游集团建造的海上运力提升项目3型5艘客船竣工、顺利交付。

但实际上,潍柴在青岛落地的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中心项目,便是聚焦30米以上、80米以下船艇业务。

该项目经营主体渤星船舶科技(青岛)有限公司,由潍柴重机旗下常州玻璃钢造船厂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后者为中小型船艇领军企业,主要业务为30米以下复合材料、钢质、铝质等各类船艇的研发及生产,产品包括公务船艇、工作船艇和休闲船艇等。

无论是大型邮轮,还是中小型游船、游艇,通过应用场景带动制造链条延伸,都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来源:青记

原标题:又一新央企组建,带给青岛的启示和机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又一新央企组建,带给青岛的启示和机遇

这两年,随着青岛在北方率先实现国际航线复航,青岛瞄准航线与运力双提升,引进大型豪华邮轮来青运营,打造国际邮轮旅游目的地。

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央企的专业化整合还在继续。

11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组织召开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推进会并举行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会上,8组17家单位进行了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主要涉及新材料、人工智能、邮轮运营、检验检测、航空物流等关键领域。

这其中,涉及邮轮运营领域,中国旅游集团将牵头组建央企邮轮运营平台公司。专业化整合后,船队规模位居亚洲第一。

当前,中国邮轮产业正迈上发展新阶段。

一方面,成功实现大型邮轮自主建造运营。如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于2024年1月开启首航,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将于2026年底前投运。

另一方面,邮轮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增势迅猛。据交通运输部披露,今年一季度,我国国际邮轮运输市场共有16艘邮轮运营了141个航次,运送旅客32.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7.8%。

具体到运营方来看,央企运营方在邮轮市场占据主导,其中包括中国旅游集团华夏邮轮公司、中远海洋星旅远洋、招商局维京邮轮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整合之前,中国旅游集团华夏邮轮公司曾于去年底增资控股中船爱达邮轮。中船爱达邮轮前身为中船嘉年华邮轮有限公司,由中国船舶集团与嘉年华集团于2018年合资成立,为“爱达·魔都号”运营方。

种种背景下,中国旅游集团此次牵头组建邮轮运营平台公司,将进一步整合“国家队”资源,为全国邮轮产业规模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要知道,邮轮产业的带动效应极为显著,产业带动比例系数高达1∶10至1∶14。即邮轮产业每产生1元收入,就能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产生10-14元的经济效益。

对于正在重点发力邮轮产业的青岛来说,这也意味着新的发展风向、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这两年,随着青岛在北方率先实现国际航线复航,青岛瞄准航线与运力双提升,引进大型豪华邮轮来青运营,打造国际邮轮旅游目的地。

截至10月,青岛今年已成功引进“欧罗巴2”号、“爱达·魔都号”等5艘邮轮来青运营,完成25个航次,同比增长39%;全年预计达成27个航次、接待出入境游客超8万人次。

与此同时,青岛作为全国第四个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还在积极布局邮轮全产业链。

在这过程中,市北区国资通过投资上海蓝梦国际邮轮,进军邮轮运营领域。随后,上海蓝梦国际邮轮还在青岛落地了北方总部,成为青岛首个国际邮轮公司区域总部。

此外,市北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凯撒旅业,引进了北京恒信、中世金桥、国旅环球等邮轮业界头部旅行社,全力开拓营销市场。

在修造船方面,青岛北海造船首次承修大型邮轮“梦想”号,实现产业链上游重要突破;海德威参与“爱达·魔都号”建造,提供压载水系统。

不过,客观说,相比于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青岛邮轮产业仍然面临起步晚、布局分散等短板,由此导致青岛在邮轮运营、建造等重点环节一直没有走出一家头部企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足。

日前,青岛出台《青岛市邮轮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简称《规划》),提出未来十年将构建涵盖邮轮运营、船舶修造、文旅消费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根据《规划》,到2028年培育1至2家本地邮轮运营企业,命名1艘青岛主题元素邮轮,培育引进一批维修、配套、船供、培训、旅行社等邮轮产业链优质企业。

考虑到目前国内邮轮运营公司多是央企、国企主导的局面,接下来,青岛可能也需要借鉴新组建的央企邮轮运营平台公司模式,由国企主导组建邮轮运营公司,深度整合全市资源、推动企业迅速发展。

此前,青岛旅游集团在“海上看青岛”线路中,通过“政府统筹、国企搭台、民企参与”的机制,整合63家航商,有效破解了过去“小、散、弱”的发展困局,全面推动海洋旅游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品牌化和智慧化转型。

除了运营环节,青岛也需要抓住邮轮、游船旅游火爆下船舶订单需求旺盛的机会,依托雄厚的造船业实力,推动造船业与邮轮产业联动,发力邮轮建造。

这其中,招商工业青岛船厂(即原来的青岛造船厂公司)今年由招商局集团接手后,已被列入招商局集团邮轮建造战略布局,与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三大主力船型协同发展。

此外,在北海造船、海德威科技等企业进入邮轮维修改装、邮轮配套装备制造领域基础上,青岛也有机会由此探索进入大型邮轮设计建造。

进一步来看,对于船型以大型散货船、矿砂船为主的青岛造船业来说,切入邮轮、游船建造,还将助推造船业打开发展新空间。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实案例是,青岛旅游集团海洋旅游这几年需求猛增的游船,目前主要与广州英辉南方造船公司合作。

今年6月,英辉南方造船为青岛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青岛海洋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两艘35米级客船——“青旅南海”“青旅东海”交船。至此,英辉南方造船为青岛旅游集团建造的海上运力提升项目3型5艘客船竣工、顺利交付。

但实际上,潍柴在青岛落地的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中心项目,便是聚焦30米以上、80米以下船艇业务。

该项目经营主体渤星船舶科技(青岛)有限公司,由潍柴重机旗下常州玻璃钢造船厂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后者为中小型船艇领军企业,主要业务为30米以下复合材料、钢质、铝质等各类船艇的研发及生产,产品包括公务船艇、工作船艇和休闲船艇等。

无论是大型邮轮,还是中小型游船、游艇,通过应用场景带动制造链条延伸,都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来源:青记

原标题:又一新央企组建,带给青岛的启示和机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