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委金融办近期召开的金融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资本市场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力量,其“十四五”期间服务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备受关注。过去五年,山东资本市场抢抓改革机遇,在完善市场体系、促进产融循环、引领科技创新等方面多点突破,为全省“走在前、挑大梁”注入了强劲资本动能,交出了一份分量十足的成绩单。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持续完善,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搭建了坚实平台。“十四五”时期,山东省内上市公司队伍不断壮大,新增省内上市公司84家,其中战略新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合计占比超90%,企业上市“质”“量”双升特征显著。截至2025年10月底,省内上市公司总数达311家,市值超百亿的企业有85家,总市值较“十三五”末增长36%,资本市场“山东板块”竞争力持续增强。
债券市场与私募股权市场同步发力,形成多元化融资支撑。五年来,交易所市场债券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与全省社会融资规模迈过25万亿元、贷款余额突破16万亿元的“双突破”,共同构建起全方位融资体系。私募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导向愈发鲜明,全国私募基金在鲁投资项目达4806个,投资金额3699亿元,为初创期科技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成长资金。新三板创新层挂牌企业164家,较2020年底增长138%,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建成全国首批“专精特新”专板,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梯度培育功能充分发挥。
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核心动力。“十四五”时期,山东企业通过交易所市场实现股债融资2.0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78.6%,精准助力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和存量资产盘活。上市公司作为产业“链主”的引领作用凸显,五年来累计开展并购重组600余家次,涉及金额3300多亿元,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集群加速形成,为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巩固实体经济“基本盘”方面,上市公司以亮眼业绩展现担当。2024年度,省内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6万亿元、净利润1803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29%、22%,盈利规模与增长质量同步提升。企业创新投入持续加码,“十四五”时期累计研发支出达3821亿元,较“十三五”增长76.5%,一批上市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投资者回报机制不断完善,彰显资本市场“温度”。五年来,省内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2928亿元,增长150.69%,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显著增强,既提升了市场吸引力,也强化了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这种“企业发展、投资者受益”的双赢格局,为山东资本市场营造了良好生态。
良好市场生态的构建,离不开政策协同与严格监管的双重保障。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全省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央地协作机制,推动资本精准赋能绿色低碳、海洋经济、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与全省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形成同频共振。证券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协同推进风险隐患的预防与处置,紧扣“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从企业上市培育到直接融资扩容,从产业赋能到生态优化,山东资本市场“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成效,是全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缩影。与央行资金牵引、险资入鲁等金融举措形成合力,资本市场正以更强大的资本实力、更精准的服务能力,为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