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妍读商业 杜云
编辑 |李晨彤
谁的青春里没有一盒康师傅泡面、一瓶冰红茶?作为曾经统治中国货架数十年的“老大哥”,康师傅的产品刻在了一代人的记忆里。
然而,就是这家年营收超过800亿、净利润几十亿的巨头,如今在资本市场上却遇冷——市值仅约600亿港元,连农夫山泉(近6000亿港元)的零头都不到,更被东鹏饮料(约1560亿人民币)甩开近3倍。
1、估值悖论:赚最多的钱,却最不值钱
现在的康师傅正处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他依然很赚钱,拥有行业第一的营收规模,但只拥有二三流的市值待遇。
2024年,康师傅实现了人民币806.5亿元的巨额营收,净利润达到37.34亿元;即便是在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依然保持在400.9亿元的高位,净利润26.88亿元。要知道,这一营收体量几乎相当于农夫山泉全年的销售额。
但资本市场用两个冰冷的数字表达了对它的看法:
市销率(PS)仅0.7,意味着市场认为它的品牌和未来增长潜力,甚至抵不上一年的流水。反观竞争对手,东鹏饮料的市销率高达9,农夫山泉更是达到了13。
市盈率(PE)仅15.2倍——远低于东鹏饮料的44倍和农夫山泉的40倍。进一步佐证了市场对康师傅缺乏想象力。
康师傅不是不赚钱,而是它赚的钱太“老”了。
康师傅的财报数据说明,那些贡献利润的主力军,依旧是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产品。
康师傅手握三张“王牌”:自有品牌、百事可乐中国业务、星巴克瓶装饮料。
放在十年前,这组合堪称完美。但今天,它们全成了“过期攻略”。
康师傅的产品库,依旧是冰红茶、绿茶、老坛酸菜面这些卖了二十年的老面孔。而在这期间,它几乎完美错过了所有新消费风口:
但却正在被年轻人抛弃,被资本归类为“旧消费”。
二、产品困局: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尼尔森的数据将中国饮料市场细分为碳酸饮料、亚洲传统饮料、即饮咖啡、果汁、包装水、功能饮料、即饮茶等7大品类。表面上看康师傅的产品线全覆盖,但并未处于领跑地位,运营能力可谓迟缓。
资者愿意为高增长支付溢价,却只会给低增长打折。
曾是康师傅制胜的法宝的跟随策略,但在新消费时代彻底失灵了。面对无糖茶、气泡水、电解质水等新一轮变革,康师傅这套屡试不爽的打法却失效了。
新消费的竞争核心已从单纯的“渠道铺货”转向了“心智占领”和“产品力”。当康师傅试图跟随的时候,它发现自己不仅动作慢了,而且因为品牌老化,即便铺满货架,消费者也不再买账。
作为产业链下游的执行者,康师傅在合资业务上的话语权缺失,加剧了其僵化。
康师傅在饮料业务上的特殊结构——代理百事可乐和星巴克RTD业务——在带来稳定营收的同时,也削弱了其创新的主动性。
在这些合作中,康师傅更多是扮演“搬运工”的角色,处于产业链下游,只负责渠道和销售。产品的研发、定位、营销节奏往往掌握在品牌方手中。
这导致康师傅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对这部分业务缺乏灵活度。
当佳得乐需要针对中国市场做调整,或者星巴克需要应对瑞幸的冲击时,康师傅往往只能等待指令,无法像经营自有品牌那样快速迭代。
所以在全品类覆盖的假象下,康师傅几乎完美错过了所有高增长的细分赛道。
无糖茶: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已达到401.6亿人民币,并预计在2028年翻倍至815.6亿,54%的消费者主动选择无糖饮料,农夫山泉旗下的“东方树叶”蛰伏十年从“最难喝”逆袭成“顶流”,2023年增长近60%。反观康师傅,虽然2024年茶饮类销售额达到了217亿元,甚至超过了农夫山泉的167.45亿元,但其结构主要依赖传统的含糖绿茶和冰红茶。在无糖大单品的争夺战中,康师傅至今未能拿出一款能与东方树叶正面对抗的产品。康师傅直到2020年才推出无糖冷泡茶,2024年才上线“茶的传人”,但市场早已被瓜分。
电解质水:功能性饮料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赛道之一,康师傅手握百事可乐旗下的佳得乐(Gatorade)是全球电解质水的鼻祖,却眼睁睁看着对手崛起。东鹏饮料2022年推出“东鹏补水啦”,两年卖出30亿,份额超15%。康师傅手里明明有全球电解质水鼻祖“佳得乐”的代理权,却眼睁睁看着元气森林“外星人”和东鹏抢走市场。
现制茶饮:喜茶、奈雪、霸王茶姬等新式茶饮席卷年轻人,康师傅却似乎觉得瓶装茶和现制茶是两个世界,反应冷淡。反观东鹏饮料展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其在财报中明确提出要“参照国内外其他友商的经验”、“吸取层出不穷的现制茶饮店的人气产品的卖点经验”,并快速跟进模仿。
方便面:白象靠“香菜面”、“火鸡面”在抖音破圈,2023年销售额冲到91.75亿,逼近统一。康师傅的泡面却还是老几样,被吐槽“吃的是回忆,不是新鲜”。
三、渠道衰退:护城河正在干涸
曾经的康师傅靠“渠道为王”打天下:7万多家经销商、600多万个终端网点、近77万台冰柜,从城市到乡镇无处不在。
然而,这头“大象”转身太慢了:
经销商持续流失:数据显示,2024年康师傅经销商从76875家锐减至67215家,2024年减少9660家。这种趋势今年也并未扭转,2025年上半年又流失3409家,两年不到跑了超过1.3万家。
要知道康师傅曾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毛细血管网络,其终端掌控力和冰柜数量曾是无敌的存在。
经销商流逝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卖康师傅不赚钱了,或者不如卖其他新品赚钱。
新品推出迟缓:自热面2018年才上,无糖茶2020年试水,高端面2022年才露面,每次都慢半拍。
反观白象。这家曾经并不起眼的方便面企业,通过抓住“香菜方便面”这一小众猎奇口味,在抖音等兴趣电商平台实现了爆炸式增长。2023年,白象食品全年销售额飙升至91.75亿元,不仅超越了今麦郎,更是逼近了统一。
只能靠涨价续命:2024年袋装面从2.8元涨到3元,桶装面从4.5元涨到5元,1升装冰红茶从4元涨到5-5.5元。
涨价的效果立竿见影,康师傅在财报中坦承:“因售价有利,饮品毛利率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至35.3%。”
然而,这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价格敏感型产品而言,涨价必然抑制销量。提价策略,虽然短期修饰了报表,却在长期上伤害了市场根基。网友吐槽:“涨价可以,能不能加点新花样?”
结语
为了挽回颓势,康师傅也做了一些微调:
在山姆会员店推出高端“潮汕牛三宝面”,主打非油炸、真材实料,试图撕掉低端的标签;
推出“茶的传人”系列,用铁观音、普洱、单丛等特色茶种迎合年轻人。
这些尝试虽晚,但总算透露出“想变”的信号。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如果康师傅不能从根本上重塑其产品研发机制和品牌年轻化策略,仅仅依靠几个单点的尝试,恐怕难以扭转这艘巨轮下沉的惯性。
但康师傅依然拥有无人能及的渠道网络和现金流。只要它能彻底改掉“慢半拍”的毛病,快速响应年轻人对健康、无糖、特色口味的需求,再利用600多万个终端把新品铺下去,这头“大象”仍有机会重新找准节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