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宝乐
提起济南,人们会想起什么?是趵突腾空的盛景、大明湖的潋滟波光,抑或老舍笔下温晴的冬日?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济南是一座从容娴静的老城,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座以泉水闻名于世的城市正以强劲的现代节拍生长出硬核实力。
“十四五”以来,济南经济势如破竹,地区生产总值接连跨越1.1万亿、1.2万亿、1.3万亿三大千亿台阶,2024年达到13527.6亿元,年均增长5.4%,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20强。
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已达10433.7亿元,同比增长5.4%,正朝着1.4万亿元的第四个千亿台阶全速冲刺。
今日的济南,已突破固有的温婉印象,在时代的聚光灯下,完成一场令人瞩目的城市跨越。
探寻这份迅速成长的背后,是这座城市对战略机遇的精准把握、产业体系的持续升级、区域协同的深度发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浸润出的城市温度。
战略叠加赋能,重塑城市发展能级
重大战略的落地生根,是城市能级跃升的核心密码。“十四五”时期,济南恰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省会战略、国家级都市圈建设等多重国家、省级战略叠加,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能。
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的中心城市,济南率先扛起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龙头责任,出台《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高标准完成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实现黄河干流济南段堤防全线标准化,让黄河从生态屏障变为发展动脉。黄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永久落户,让济南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策源地与实践样板间。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批四年来,从一张白纸蜕变为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跃升至527.6亿元,22处跨黄通道建成通车,“携河北跨”战略从蓝图变为现实,为城市发展拓展了千亿级空间。
2024年初,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成为北方第五个、黄河流域第三个国家级都市圈。作为“圈心”城市,济南加速完善“米”字型高铁网络和“二环一联十六射”高速公路网,创新实施一体化长输供热机制,推动161项通办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79家医疗机构互认39万次,让都市圈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枢纽。
随着济青高铁“公交化”开行,济南都市圈与青岛都市圈双圈协同,更凸显了济南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核心辐射作用。
多重战略的叠加效应,重塑了济南的城市定位,让城市资源集聚力、要素吸引力显著提升。
从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到“重要的中心城市”,从“万亿之城”到“国家级都市圈核心”,济南的发展坐标不断上移,为经济总量的持续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升级产业体系,筑牢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经济的持续增长,离不开坚实的产业支撑。“十四五”时期,济南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起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数字经济为引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千亿台阶的跨越提供了核心动力。
2022年至2024年,济南规上工业营收连续跨越三个千亿元台阶,2024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189.4亿元,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5%左右。
13个标志性产业链群加快培育壮大,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成势见效,让济南成为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和头孢菌素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重型汽车和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激光装备产业基地,山东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项目建设的接续发力,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济南连续三年将项目建设作为年度工作主题,2023年“项目突破年”、2024年“项目深化年”、2025年 “项目提升年”,形成了谋划、建设、投产、见效的良性循环。
“十四五”以来,按年度累加实施市级重点项目1824个,累计完成投资超1.4万亿元。比亚迪整车制造项目带动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2024年年产新能源整车突破36万辆,吸附本地供应商近400家;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龙湖济南西城天街等项目,既完善了城市功能,又优化了产业生态,让项目建设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科技创新的深度赋能,让产业发展更具“含金量”。作为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济南研发经费投入屡创新高,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40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
创新平台能级持续提升,2024年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数量均居全省首位,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4件。“济南一号”量子微纳卫星实现星地量子密钥分发,电磁混合驱动超高速试验轨道等前沿科技成果落地,让济南在量子通信、基因编辑等领域占据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地位。
在《自然》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济南上升至第31位,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稳居前15名,科技创新正从支撑向引领转变。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产业升级插上“翅膀”。2024年,济南智能算力规模排名全国第七,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和5G应用“扬帆”行动重点城市。
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开放带来进步,改革激发活力。“十四五”时期,济南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抓手,不断释放发展内生动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让市场主体更具“获得感”。济南持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1+20”政策体系,创新实施住所标准化登记、个转企“一件事”改革,迭代升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在泉城・全办成”政务服务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同时,济南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截至2025年9月,民营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53万户,市场活力充分迸发。
2025年,济南进一步加码营商环境优化,涉企行政检查事项压减30%以上,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让企业家敢干敢闯敢投。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济南成功获批建设国家中欧班列(济青)集结中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达5000列以上,搭建起连接亚欧的“钢铁驼队”。货物贸易规模从2020年的1382.6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324.3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两千亿元,贡献了33.1%的全省增量。
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中国—加勒比发展中心等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国际航线网络覆盖亚、欧、美、大洋四大洲,与50个国家的92个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233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
内需潜力的持续释放,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器”。“泉城购”消费季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新引进商业品牌首店548家,举办展会活动535场次,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13.2亿元。
济南还创新培育国家级商圈商街19个,建设改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25个,泉城路商圈获评全国首批示范智慧商圈,济南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增强。
改善民生生态,绘就高质量发展幸福底色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十四五” 时期,济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改善生态环境,让高质量发展更有温度、更具质感。
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十四五” 以来,济南累计新增就业达到92.75万人,截至2025年9月,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780.63万人、246.76万人、323万人,较2020年末大幅增长。累计实施103项民生实事,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领域财政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底线兜得更牢。
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十四五”以来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16所,2025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将超过99.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到100%。
健康济南建设稳步推进,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8.79%,高于全国6.92个百分点,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加快建设,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功获批,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十四五”时期,济南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稳定在100%,2024年城市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26.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5.4个百分点,成功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30位。2024年城市绿地率达40.3%,较2020年提高3.9个百分点,贡献了全省约1/5的新增绿地面积,重点泉群保持22年持续喷涌,“泉城”生态名片更加亮丽。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升至35%,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9%,2021—2024年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3.5%,“新三样”出口增长4.6倍,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批全省唯一综合智慧能源试点,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均衡。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6.24%,高于全国9.2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9.76个百分点。5个千亿级城区崛起,历下区、历城区入选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试点,410个省级和美乡村建成,高标准农田达118.75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5.7万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从2020年突破万亿,到2024年跨越1.35万亿,再到2025年冲刺1.4万亿,济南的发展轨迹,是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战略为帆、产业为桨、民生为舵,在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大河奔流,不舍昼夜;泉城奋进,未来可期。随着“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济南将以更加雄厚的实力根基、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更有温度的民生福祉,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上,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精彩画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