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户经营中遇到“大额订单”,本是值得高兴的事。但这种“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却正是诈骗分子的新套路。不法分子瞄准商户渴望拓展业务的心理,伪装成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代采购”为幌子设套,导致不少商户蒙受损失。马上消费金融发现,此类骗局套路具有高度相似性。近期,南通如皋警方通报的家政从业人员李女士被骗案例,便极具典型警示意义。
前不久,家政从业人员李女士在某短视频平台收到一条私信,对方自称某中学老师,称学校新宿舍装修完毕,需要开荒保洁服务。双方随后添加联系方式,并约定次日下午到学校详谈合作细节。
次日早上,这位“中学老师”突然联系李女士,谎称学校需紧急采购一批垃圾桶,但自己与固定代理商存在矛盾,希望李女士帮忙代为订购,并将“代理商”的联系方式推送给她。李女士未加怀疑,立即添加“代理商”为好友,沟通后按照要求转账支付了一笔订金。
然而,“中学老师”并未就此停止,很快又以学校有其他采购需求为由,让李女士继续联系“代理商”订购货物,却始终不提支付货款的事。此时,李女士才察觉情况不对劲,意识到可能遭遇诈骗,随即报警。经核查,李女士前后共被骗3万余元。
套路拆解:“大额订单+代采”诈骗的核心逻辑
结合李女士案例及全国多地类似案件,马上消费金融梳理发现,此类针对商户的诈骗并非随机作案,而是形成了“三步走”的固定套路,每一步都精准抓住商户心理:
第一步:以“大额订单”为诱饵,降低初始警惕
诈骗分子通常会通过短视频平台、外卖平台等渠道获取商户信息,伪装成学校、政府机关等公信力较强的单位工作人员,以“大额服务订单”(如保洁、餐饮配送)或“批量采购需求”为噱头主动联系商户。这类订单往往利润可观,且对方身份看似“正规”,容易让商户放松警惕,愿意进一步沟通合作细节。
第二步:编造“代采理由”,转移诈骗焦点
在与商户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后,诈骗分子会突然抛出“额外采购需求”,声称因自身与供应商有矛盾、采购流程繁琐等原因,希望商户代为订购,并提供“指定供应商”联系方式。这一步的目的,是将商户的注意力从“服务订单”转移到“代采购”上,为后续索要订金铺垫。
第三步:拖延付款+索要订金,完成资金骗取
诈骗分子会以“财务审批延迟”“对公转账到账慢”等理由,拖延支付代采货款,同时催促商户尽快向“指定供应商”支付订金以“锁定货物”。部分案件中,骗子还会伪造转账截图,谎称“货款已付但需等待到账”,诱骗商户先行垫付资金。一旦商户完成转账,骗子便会立即拉黑联系方式,消失无踪。
防范指南:四招守护商户经营资金安全
针对此类“代采购”诈骗,马上消费金融结合中小商户经营特点与反诈常识,总结出四项实用防范要点,帮助商户远离风险:
第一,核实“采购方”身份,拒绝“私人渠道”沟通。收到自称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采购需求时,切勿仅凭对方说辞相信身份。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如查询学校官网公布的后勤部门电话、前往单位实地确认,或联系当地政务服务热线核实对方身份;沟通时尽量通过商户经营平台的官方聊天工具,不轻易添加私人微信、QQ等非官方联系方式。
第二,警惕“代采购”要求,坚守经营原则。正规单位的采购有严格流程,不会让合作商户代为采购第三方商品,更不会指定“唯一供应商”。若对方提出“代采”需求,无论理由多么合理,都需多一份警惕,可直接表示“仅负责自身主营业务,无法代采”,避免陷入圈套。
第三,不轻易垫付资金,确认到账再操作。商户在经营中需牢记“不见货款不垫付”原则,无论是代采购还是其他合作,若涉及资金往来,务必确认款项实际到账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对于“转账截图”“审批延迟”等说辞,可通过银行官方渠道查询账户明细,切勿仅凭对方提供的截图轻信“货款已付”。
第四,留存沟通证据,遇骗及时报警。与潜在合作方沟通时,注意保存聊天记录、通话录音、对方提供的身份信息等证据;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停止与对方联系,携带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联系银行冻结涉案账户,尽可能减少资金损失。
中小商户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金安全直接关系到经营稳定。马上消费金融在此呼吁,希望商户自身需提升反诈意识,不被“高额利润”冲昏头脑。只有大家提高警惕、平台强化监管、社会共同参与,才能让这类诈骗失去生存空间,帮助商户在安全的经营环境中稳步发展。同时提醒商户,若遇到可疑情况,可随时拨打反诈专线咨询,切勿因“怕错过订单”而冒险操作。
来源:南通市公安局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