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窄播 庞梦圆 李威
在阿里于11月25日发布Q2财报之后,AI和中国电商业务里淘宝闪购业务的进展,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两大关注点。
值得关注的几组数据包括,集团收入2477.95亿元,剔除已出售的高鑫零售等业务影响,收入同比增长15%,较上季度稍有好转。其中,阿里云季度收入同比加速增长34%,增速亮眼;阿里电商客户管理收入(CMR)同比增长10%,增速平稳;88VIP会员规模也超过 5600万,持续双位数增长;而国际电商业务收入增速从上季度的19%降至10%,但扭亏为盈;集团本季度净利润同比骤降85%,从去年同期的358亿元降至54亿元。
备受关注的即时零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0%,单位经济效益(UE)自9月以来显著改善,「10月单均亏损比8月少了一半」,用户留存率提升、平均订单价格提高,并带动淘宝App的月活继续增长。
行业对淘宝闪购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它的投入产出比是否划算,尤其是是否能够导流电商,与电商产生协同效应。
在管理层的叙述中,淘宝闪购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阶段目标,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目前的重点是UE优化,进展也符合预期;下一阶段,会聚焦高价值用户的经营与零售品类发展。长期目标,是三年后为平台带来万亿成交规模,进而带动相关品类整体市场份额提升。

接下来,阿里会持续对淘宝闪购的投入,但随着效率提升、UE改善以及市场规模趋于稳定,「预计下个季度的投入会显著收缩」。但也给Q4的外卖大战留了话口,管理层表示会根据市场竞争情况动态调整,以及「市场竞争仍旧激烈」。
闪购之外,阿里在这次财报发布周期中体现出来的另一个核心变量是推出千问App,开始倾注更多资源去打造一个阿里体系内统一的「AI生活入口」。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业绩会上表示,千问App的发布标志着阿里同时致力于企业AI和消费者AI,并且「现在是扩展消费者AI业务的合适时机」。从数据来看,公开测试第一周,千问App的新增下载量已经超过1000万。
在11月27日举办的夸克AI眼镜发布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吴嘉也表示,夸克AI眼镜和千问个人助手一起,「能够满足我们对于AI助手的所有的定义和想象,能够发挥非常独特的价值」。
而且,随着千问的能力融入到夸克AI浏览器中,阿里的AI to C已经像大淘宝一样,有了一个更明确的大AI入口布局。这个布局之下,阿里在美团之后的下一个战略目标,将是与拥有豆包的字节、拥有微信的腾讯一起竞逐通用AI助理的头把交椅。
从总体态势上看,阿里正在闪购业务上收缩攻势,开始消化和巩固此前的成果;在AI to C上则在快速转入进攻,拉开另一场战役的序幕。前者是在争当下的机会,后者则是在抢未来的站位。
但是,二者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点是,都会强调一个大平台,都强调阿里内部不同业务之间的更深层次协同。在恰当的时机下,两个平台未尝不会实现融合,形成深层次协同。
01 淘宝闪购实现阶段性目标,但追求协同还早
按照管理层的规划,淘宝闪购的第一阶段目标是规模的快速增长,且「这点已经实现」。抛开订单结构、客单价的区别,按照《晚点LatePost》报道的数据,淘宝闪购的日均单量已基本与美团持平,都在7000-8000万单左右。
淘宝闪购当前阶段的重点,是改善自己的UE模型,且已看到相应结果。
管理层提到,10月以来,淘宝闪购每单亏损较8月降低一半,非茶饮订单占比提升到75%以上——其实仅这一项就能提升不少笔单价。
基于UE模型优化,淘宝闪购的GMV份额「稳中有升」,且「对相关电商品类也有明显拉动」,尤其是在食品、健康、超市品类,比如盒马、猫超闪购订单环比8月上涨30%。但没有给出对电商品类在GMV层面的具体拉动数据——这也是行业对「协同」是否奏效产生争议的原因之一。
我们认为,是否实现与电商的交易协同,不是当前对淘宝闪购的关注重点。
因为淘宝闪购首先是为淘宝做大消费平台服务的。这个目标下,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集团CEO蒋凡在上个季度电话会中就提到,它的核心价值包括:带来流量、提高淘宝APP活跃度,以及「因流量带来的市场费用减少」和「广告和CMR收入提升」。到了中长期,「希望会更显著带动电商侧的收益」。
这次电话会中,蒋凡也再次提到,「淘宝和淘宝闪购频道的流量,也存在较大的商业化空间,是未来UE改善的重要机会。」
其次,从业务逻辑上来看,即时零售也还没有发展到可以与电商协同的阶段。
即时零售本质是对供应链的改造,与电商的协同也要在供应链改造的基础上推进,而供应链改造是涉及到仓储体系、物流体系、商家理念和配合度的复杂工程。或者按照天猫总裁家洛的话说,「这个业务必须要需求、供给、配送三个体系合而为一才能推进」。
这一点上,整个行业都还在探索中,没有确定性成熟的通用模式跑出来,更不是靠两个季度的补贴就能实现的。
仅拿商家参与度来讲,我们接触的一些服饰、美妆等商家,大多数对即时零售这个渠道的态度是:因为怕错失一个大的消费机遇而参与,但目前该渠道的交易占比还比较低,对于如何深度参与也没有明确的想法,平台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深度指导。
其中商家们公认做得相对好的,是优衣库这种「基础款为主,以及线上线下同价」的商家,以及屈臣氏这样「很早就尝试同城配送」的商家。
所以整体上,在淘宝闪购由攻转守的阶段,重点是守住即时零售的订单份额,尽可能争取GMV份额,守住大消费入口的心智。判断标准就是看闪购订单量、淘宝APP日活、时长的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是否实现订单结构、用户结构的优化。
更长期的目标,才是能否实现即时零售与电商的协同。如果能与阿里的另一个大目标「AI生活入口」建立连接,将电商、地图、本地纳入其中,也可以是闪购之战的主要收获。
且其中,维持远场电商的市场份额,大概率仍是短期内最重要的子目标,这就又要回到与拼多多、与抖音电商的较量里去。阿里电商只有真的给消费者提供了新的、更好的体验,才会继续实现自己的持续增长,而不只是接入新流量就可以。
回到当下,对淘宝闪购接下来值得关注的反而是其在Q4的表现:鉴于淘宝已明确提出,下个季度对淘宝闪购的投入会显著收缩,且市场此前已有预告,美团或将在非兼职骑手涌入高峰期的Q4加大对补贴,以抢回一部分市场份额,这必然会加大淘宝闪购在UE模型改善上的挑战。
将于明天发布的美团财报及电话会又会传递出哪些信号,已有不少人在期待。
02 一个AI大入口的架子搭起来了
回到阿里即将要投入的新战役AI to C上,Qwen大模型的技术积累和多业务的生态积累,被阿里认为是参与通用AI助手之争的巨大优势。
「AI助手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智力水平和办事能力。」吴嘉认为,公众对一个足够聪明、能聊天、会办事的 AI 助手其实是有着巨大的期待,但当下在足够聪明和会办事上都没有得到很好满足。
从业绩会上可以看到,阿里对自身不断强化的全栈AI能力充满信心。这其中会包括高性能AI基础设施、基础模型和AI开发框架。体现在财务数据上,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第九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推动阿里云该季度收入增长了34%,外部客户收入增长了29%。
全栈AI能力的建设支撑了阿里对企业AI业务的乐观预期,是吴泳铭口中的「决定性的竞争优势」。同时,不断强化的全栈AI能力,也给到阿里在消费者AI业务,也就是AI to C领域发动更猛烈攻势的底气。「我们旨在通过利用我们一流的模型和阿里巴巴广泛的生态系统,构建原生的AI优先应用」吴泳铭表示。
千问App上线之前,阿里在AI to C领域的旗手是夸克。但上一阶段,夸克总会给人一种「孤军奋战」的错觉,进行的都是单一产品能力的创新和优化,缺少像大淘宝那样的整合与协同。更为重要的是,夸克一直以来给到用户的是AI搜索心智,而不是像豆包一样的AI助手心智。
从阿里在千问App上线之后的一系列表态与动作上可以看到,千问正在成为阿里在AI to C领域的粘合剂。今天,吴嘉在夸克AI眼镜发布会的演讲中,用了相当篇幅来介绍千问。这背后,夸克AI眼镜其实扮演了粘合剂的载体的角色。
可以说,千问+夸克AI眼镜,就是阿里当下确定的面向未来的统一AI入口。
在夸克AI眼镜发布前一天(11月26日),阿里宣布要对千问与夸克AI浏览器进行深度融合,用户在首页搜索框和侧边栏可直接调用千问,同时千问也能「常驻桌面」,在不打开夸克AI浏览器的情况下,实现读屏、快捷框、侧边栏、悬浮球、划词和截屏等功能。
这种一个AI助手贯穿手机、PC和AI硬件端的布局,与字节的豆包极其相似。区别在于,字节更快地在手机、PC、AI硬件端搭建了统一的产品框架,而阿里目前只是具备了一定的雏形。还有就是,字节在AI硬件层面优先选择了AI耳机,而阿里优先选择了AI眼镜。
这也意味着,当阿里开始将重心转向AI to C领域,会面对来自字节的强大竞争压力。新京报AI研究院与Xsignal联合发布的10月「全媒介之星」中国TOP 20 AI应用榜单显示,豆包无论是在产品声量上,还是在活跃用户数上,都保持了遥遥领先——其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2.7亿,而夸克只有9546万。
吴泳铭认为,阿里的优势在于,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领先大模型和广泛生活服务及电商场景的公司,随着AI创新和生态系统协作相互促进,阿里有信心能够为用户提供巨大的消费价值。他表示,千问将逐步整合电商、地图导航、本地服务等,成为日常生活的AI入口。
这样的千问实质上已经是一个具备跨端能力、面向消费者的统一入口。在这个入口下,我们看到了夸克与千问的融合。未来可能还会看到类似美团小美的AI代理点餐能力,甚至是淘宝的AI万能搜和AI帮你挑等能力,也会出现在千问中。
届时,阿里的这个新酒杯中,不仅会有新用户,还会收拢从原有App中衍生出来的AI能力。
吴嘉表示,用户选择夸克AI眼镜,相当于选择了阿里Qwen大模型和整个阿里生态。同样的,阿里想让用户选择千问,也需要用户为这两者投信任票,让用户相信,阿里能够带来一个更好用的AI助手。
架构雏形的出现,只是阿里又一场新战役的冲锋号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