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雅琳
“十四五”以来,山东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步伐坚定。作为重化大省、燃煤大省,山东在2022年被赋予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成为全国首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布局。
2023年1月3日,山东省政府官网发布了《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先行区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随后,山东深入实施“三个十大”行动,全面塑强“十个新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这个曾经以重工业著称的经济大省,正在能源结构、产业转型与生态治理等多个维度实现突破性进展。
能源体系深刻变革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能源消费总量庞大,转型压力不容小觑。然而,就是在这片曾以传统能源为主的土地上,一场绿色变革正悄然发生。“十四五”以来,山东提速建设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鲁北风光储输一体化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据山东省能源局多次新闻发布会公布的信息显示,山东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已达到1.34亿千瓦,占全部装机的53.4%,较2020年提高22.6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山东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超过煤电,全省每3度用电量中就有1度为清洁能源。
在光伏发电领域,山东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新型储能规模全国第二,海上风电装机总量则居全国第三,核能、风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实现多元化发展,共同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
在此基础上,传统能源的优化升级同步推进。一方面,据山东省能源局关于“十四五”煤电转型升级成效的通报,山东通过关停落后小煤电机组1227万千瓦,为新能源发展腾出空间;另一方面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8878.5万千瓦,推动3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煤电机组占比提升至84%以上,形成了“清洁能源主导、高效煤电支撑”的新型能源格局。
与此同时,能源系统集成创新成效显著,山东省能源局公布,山东42个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聚合新能源资源349万千瓦,全部建成后年增绿电消费59亿度。
而作为全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先行者,山东构建的完整电力市场体系更通过分时电价等机制创新,据山东电力交易中心和市场管理委员会的公开运行报告显示,山东实现了午间光伏高峰提升调节能力500万千瓦、夜间高峰降低负荷200万千瓦的系统优化效果。
低碳转型全面提速
进入“十四五”收官阶段,山东在落实“双碳”战略方面呈现出系统推进、多点突破的特点。据山东省统计局发布的“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相关发布会上公布,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山东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8.5%。这意味着山东以3.9%的能耗增长支撑了6.1%的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代价持续降低。
这一成绩得益于山东多领域稳步推动节能降碳的扎实行动。2024年7月,山东率先修订碳排放替代办法,服务70余个项目减少碳排放量700余万吨。
作为省内实施减量替代的首批试点项目,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产能承接升级改造等重点工程,共削减碳排放91万吨,为行业探索出可复制的低碳转型模式。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总结“十四五”产能优化相关发布会上公布,“十四五”以来山东累计转移粗钢产能2356万吨、压减焦化产能1039万吨,粗钢产能沿海占比从不足25%大幅提升至53%,实现了产业布局与运输结构的同步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据“十四五”时期山东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消息,在全省经济年均保持6.1%增速的背景下,PM2.5浓度反而下降23.2%,结构减排对空气质量改善的直接贡献率超过37%,有力证明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效应。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为山东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据山东省统计局信息,山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45.1%攀升至今年上半年的55.2%。
据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告信息,山东拥有7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23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居全国之首。
在数字赋能方面,山东集成电路形成全产业链布局,据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告信息,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46家、数量居全国第一,预计今年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经济总量的一半。
科技创新已成为山东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引擎”。
从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建成投运,到12英寸碳化硅衬底全球首发,再到全球运力最强固体火箭“引力一号”成功发射,潍柴柴油机热效率四次刷新世界最高纪录,山东的绿色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先试
治理机制的创新突破是绿色转型的制度保障。在“十四五”收官阶段,山东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了环境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2025年3月1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对山东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条例》共7章54条,包括总则、产业发展、能源转型、生态建设、绿色生活、保障措施和附则,突出山东特色。它明确提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产业格局。
山东成功争取纳入国家首批8个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试点省份,并推动青岛市、烟台市、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个城市(园区)纳入国家首批35个碳达峰试点。
园区层面,山东积极探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的重要部署。
山东省能源局于2025年7月确定了10个“绿电产业园试点园区”,包括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绿色循环产业园、青岛市氢能产业园等。
市场机制建设方面,山东作为全国电力现货市场改革的先行者,建成了成熟完备的市场体系。
针对储能、海上风电等新兴领域,创新性地建立了容量补偿、容量租赁等市场化机制。
碳市场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履约情况公告信息,全国碳市场已运行3个履约周期,山东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电力企业总计300余家,每个履约周期应履企业全部完成履约,履约率均为100%。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交汇点,山东绿色低碳转型已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跨越。
五年来,能源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产业体系的深度调整、生态环境的系统改善、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共同构筑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随着“十四五”各项任务圆满收官,山东正朝着“十五五”时期新的目标迈进。这场关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仍在齐鲁大地持续深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山东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