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酷乐志专访】马岩松: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当代建筑文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酷乐志专访】马岩松: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当代建筑文化

通过一个国际化品牌的中国新建筑,听见一个中国设计师面向世界发出的声音。

“北京雾霾严重的时候,在人们匆匆忙忙挤车、按喇叭的环境里,我就想如果能看到彩虹和太阳,是不是非常超现实。我会想起小时候的北京,天总是特别晴朗。”

说这话时,马岩松正在向我们介绍他的新空间设计,是位于北京二环东直门的 ROCA艺术廊。

建筑师,毕业于耶鲁大学,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代表作是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加拿大“梦露大厦”、哈尔滨大剧院……这是履历上的马岩松。面前的他穿着看上去很舒适的白色T恤(在北方还有一种更传神的说法,叫汗衫),即使拍照也不会刻意地挺直后背或是瞪大眼睛,让人感觉很放松。

马岩松特别像是你在胡同里经常可见的那种典型北京男人,不过他的眼神看起来很自信,有点倔倔的感觉。

马岩松接着解释新空间的特别之处:“外墙是由落地玻璃组成,不经意看过去,好像并没有明显的建筑边界。面向大街的内墙被镶嵌了大型的LED屏幕,它像是一个装置艺术品,可以放映艺术家的影片。也可以感应室外天气,在屏幕上产生相应的效果。”

“全球前五家 ROCA艺术廊也都是由著名建筑师完成的,比如 Zaha Hadid 等等。这里不只是简单地展示商品,而是一个艺术空间。ROCA 在乎设计,也在乎设计和空间的关系,我可以把这里当成一个建筑去做,这是我接受这个项目的理由。”

马岩松希望以后这块LED屏可以播放川久保玲、弗兰克盖里等那些大师的艺术作品,或者在北京雾霾的时候,将世界其他地方正在经历的风霜雨雪、璀璨星空带临至这里。这样,当人们正在街上灰蒙蒙的空气中疲惫地挤着公交时,抬头就可以看到玻璃墙后的艺术和纯净。

哪怕能给挣扎在城市里的人们带来一时的喜悦呢。

北京 ROCA艺术廊试放映的片子,是一组人物的生活场景,很多市民会停下脚步观看

对北京的情怀源自马岩松的生活。小时候爸妈家住西单那边,奶奶家住王府井,就算在奶奶家被训了,离家出走也不过从长安街坐个公交车回爸妈家。北京对他来说是最自然的、出生长大的地方。

在和街坊邻里小朋友上树上房下地道的时候,马岩松还没有意识到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感情,下雪时在景山因为台阶结冰而滑下来摔疼了屁股的时候也没有,这种觉知是在20多岁以后到美国求学时才开始凸显的。

“西方有现代主义,日本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建筑还没有形成整体设计风格,艺术思想、哲学的变革也很少发生,就更别提反叛、批判的精神了。我觉得这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就要找到中国的当代建筑文化。”

马岩松很反对只讲究功能和逻辑、但缺少情感的现代主义。在他看来中国的老城市比较讲究情感,就像北京城里虽然本身没有山和水,但是也能造出什刹海和琼岛。这种有机、写意的园林形态有感情,也有艺术性,早就不只是西方那种在城市里搞绿化的级别,“中国古代园林早就超越了生态的层面,所以我觉得当代的中国建筑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高度。”

正因为想要探索出中国建筑的不同之处,马岩松才会那么执着地去做山水城市和胡同泡泡这样有实验性的建筑。

朝阳公园广场,建筑在这里呈现出山水的感觉,最北侧的主体高层建筑如光滑挺拔的山岩立于水景中,建筑群南端的多层办公楼形如被流水长期冲刷的山石,圆润而各有特征
胡同泡泡其实是胡同中加建的公共卫生间,第一个“胡同泡泡32号”看上去像是一个来自未来或是外太空的小生命体,一方面解决了胡同里的上厕所难问题,一方面也为老街区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
哈尔滨大剧院,位于松花江边,像座雪山一样延续周边的自然,它让人们知道地标性建筑可以不那么威武,甚至是随和地与人们产生互动

“如果一直都在做世界上几十年前就在做的东西,世界上不会有人对中国建筑设计像对日本的那样感兴趣。日本建筑不但可以体现共通的现代建筑理念,也有不同于西方的东西。但中国的当代建筑文化是什么,我觉得这代人需要找到答案。”马岩松再一次向我们强调让世界看到中国当代建筑风格的重要性。

关于他对答案的探索,以及其中的痛苦和收获,界面和马岩松之间有了以下的一次专访。

Q&A 马岩松x界面:建筑师需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

1、界面:感觉你想用建筑表现自然,最近你在朝阳公园广场上做了一个不一样的建筑,你认为人们会喜欢它的哪些地方?

马岩松:这是一个外观有点像中国古代山水画一样的建筑,可能因为和现有的周围建筑会很不同,会有人很喜欢,也有人不喜欢。

喜欢它的人会认为它给城市带来了情感和中国的建筑特色。就像苏州园林,它可以把自然和建筑衔接起来。我的这个建筑和朝阳公园里的水有呼应,又和现代城市有呼应,也是一种衔接。

朝阳公园广场项目

2、界面:也有人不喜欢这个建筑,你怎么看?

马岩松:有人不喜欢这个建筑是因为觉得它和周围的环境不融合。不过我觉得山水城市所在的北京CBD(城市中央商务区)地区,现代化的高楼林立,只能让人联想到力量、权力和资本,在这样的环境里放一个有山水感的建筑,可以让城市有一些写意和情感。

有一位建筑评论家画一个中国山水画,然后依次把北京的建筑物放进去。现代建筑基本都不太合适,只有山水城市是合适的。但山水城市在现实中其实是不合适的,这其实是它周围的环境出了问题。

还有人说这个建筑看上去太黑,有时候我开车从那经过,感觉是挺黑的。但再一看CBD的那些高楼,呈现出一致的银色,有科幻电影里世界末日的感觉,特别冰冷。之前还有建筑杂志采访附近行人对这座建筑的反馈,普遍认为这个黑黑的建筑像是水墨画。这让我觉得黑也不错,和别的不一样。

3、界面:所以你是想用这个建筑批判现实城市吗?

马岩松:不只是批判现实城市,也希望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朝阳公园和CBD的分界处,你即使是放进去一个块状的现代化建筑其实也不合适。那就会像纽约中央公园,人工和自然的中间有一个明显的边界墙,将两者割裂。

我也可以做一个非常现代的建筑放进去,看着不违和,可它不是我们的文化。

4、界面:你很在意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

马岩松:中国目前还没有找到自己当代的建筑文化,就别说未来了。

日本在当年也有很肤浅地,把西方的现代主义拿来直接用的阶段。但现在日本逐渐在服装、建筑、平面等领域有了自己的设计风格,西方也很崇拜他们。中国设计现在最需要这个,这不是尊重我们的传统,而是要给全人类带来启示。

山水城市这样的建筑在中国古代没有,在西方的建筑范畴里也没有,看起来还是有一些中国感的,也有一些未来感。我很想体现出这些东西。

5、界面:你喜欢在建筑里体现自然,这和小时候的记忆有什么关系吗?

马岩松:小时候没去过别的城市,也没有那么多的比较和想法,后来出国去上学,才开始去思考这些问题。北京本身没有山清水秀,北海和景山完全是造出来的,但反倒老北京是让人感觉非常自然。但这些没有察觉的、很独特的记忆很自然地进入我的生活,对我所有的工作,都是最核心的影响。

虽然西方也有自然,也有花园、中央公园、绿地,但它好像缺少文化的共鸣,他们把自然更多看成生态的东西,而非文化。中国的园林早就超越了这些,所以我觉得现在的设计也应该有一定的高度,而非在城市里搞绿化。

关于建筑与自然的思考,并非源于我读过多少书,而是北京把这些文化固化在城市里,让我感受到了,对我产生了影响。

胡同泡泡

6、界面:建筑设计不同于其他的设计,耗费巨大、限制也多,且地处公共空间,你作为建筑师压力大吗?

马岩松:做建筑师压力很大,因为他需要负责。这并非对某一个特定的人群负责,而是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一个大型项目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建成,所以建筑设计师要对一个城市长远发展的精神有感知。就像原来的皇家园林,现在是公众的空间,使用它的特定人群不是最重要的,但建筑它的人的思想艺术高度,使它成为了全世界的瑰宝。

7、界面:会不会感到不自由?

马岩松:建筑师有很大的限制,但这和权利、资本不是最有关系的。大型建筑要花六七年去建成,然后至少要用几十年,人、权利、资本和这个相比起来都很短暂。在建筑这个行业没有人是为了生存失去自由,每个人都是有自由的。建筑师既有自由,又有责任,是为历史、为未来、为文化负责。

卢卡斯叙事博物馆

8、界面:刚入行时的心态和现在有变化吗?

马岩松:中国现在短时间内环境的变化都很大,所以人的心态变化也会很大。

作为建筑师比较痛苦的时候是发现后悔了的时候,有时候这种后悔还不是细节,而是观念上的。建筑物公众且庞大,它不像一件艺术作品,艺术家不喜欢了就可以藏起来或者烧了。这是没有办法的,很有可能是你后悔的东西是大家赞誉的东西。有时候你很激动的、想要分享的,却带来很大的争议。

不过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建筑记录个体生命在时代里的反应,这样一来,无论是挫折、成败、挣扎,就都更有意义了。

9、界面:感觉累吗?

马岩松:累啊,要经常到建筑现场,尤其是国外的项目,飞过去很耗费精力和时间。

还有一种累是来自内在,现代人比较可怕的一点是除了抱怨之外,已经对自己生活的空间感到麻木了。建筑师、和城市规划相关的人就必须不断改变和抗争,去实验出新的、更好的东西来。新就意味着有争议,要担风险。但做这些实验很有必要,不能停止。

卢卡斯叙事博物馆

10、 如果不加限制,你最想做什么样的空间设计?

马岩松:之前一直想去西方做文化、标志性的建筑,像我们请外国设计师一样被请到外国做这些建筑,后来我做了美国的卢卡斯叙事博物馆(记者注:卢卡斯,星战系列之父)。

如今已经过了要证明文化可以进入不同地域的阶段,地点、形式对我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现在的目标不是想去哪,而是想知道自己能做出多么有深度的作品。

我希望能表现出我对东方文化哲学的思考,既有传统智慧的未来建筑,又有东方的思想。只是我们都没见过东方未来的东西,这很需要实验,完全是人的成长和思想深度和执行力的结合。我想追求深度,想最伟大的作品能在中国发声,这个愿景一直在说,希望能做好。

图片资料:ROCA、MAD建筑事务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酷乐志专访】马岩松: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当代建筑文化

通过一个国际化品牌的中国新建筑,听见一个中国设计师面向世界发出的声音。

“北京雾霾严重的时候,在人们匆匆忙忙挤车、按喇叭的环境里,我就想如果能看到彩虹和太阳,是不是非常超现实。我会想起小时候的北京,天总是特别晴朗。”

说这话时,马岩松正在向我们介绍他的新空间设计,是位于北京二环东直门的 ROCA艺术廊。

建筑师,毕业于耶鲁大学,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代表作是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加拿大“梦露大厦”、哈尔滨大剧院……这是履历上的马岩松。面前的他穿着看上去很舒适的白色T恤(在北方还有一种更传神的说法,叫汗衫),即使拍照也不会刻意地挺直后背或是瞪大眼睛,让人感觉很放松。

马岩松特别像是你在胡同里经常可见的那种典型北京男人,不过他的眼神看起来很自信,有点倔倔的感觉。

马岩松接着解释新空间的特别之处:“外墙是由落地玻璃组成,不经意看过去,好像并没有明显的建筑边界。面向大街的内墙被镶嵌了大型的LED屏幕,它像是一个装置艺术品,可以放映艺术家的影片。也可以感应室外天气,在屏幕上产生相应的效果。”

“全球前五家 ROCA艺术廊也都是由著名建筑师完成的,比如 Zaha Hadid 等等。这里不只是简单地展示商品,而是一个艺术空间。ROCA 在乎设计,也在乎设计和空间的关系,我可以把这里当成一个建筑去做,这是我接受这个项目的理由。”

马岩松希望以后这块LED屏可以播放川久保玲、弗兰克盖里等那些大师的艺术作品,或者在北京雾霾的时候,将世界其他地方正在经历的风霜雨雪、璀璨星空带临至这里。这样,当人们正在街上灰蒙蒙的空气中疲惫地挤着公交时,抬头就可以看到玻璃墙后的艺术和纯净。

哪怕能给挣扎在城市里的人们带来一时的喜悦呢。

北京 ROCA艺术廊试放映的片子,是一组人物的生活场景,很多市民会停下脚步观看

对北京的情怀源自马岩松的生活。小时候爸妈家住西单那边,奶奶家住王府井,就算在奶奶家被训了,离家出走也不过从长安街坐个公交车回爸妈家。北京对他来说是最自然的、出生长大的地方。

在和街坊邻里小朋友上树上房下地道的时候,马岩松还没有意识到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感情,下雪时在景山因为台阶结冰而滑下来摔疼了屁股的时候也没有,这种觉知是在20多岁以后到美国求学时才开始凸显的。

“西方有现代主义,日本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建筑还没有形成整体设计风格,艺术思想、哲学的变革也很少发生,就更别提反叛、批判的精神了。我觉得这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就要找到中国的当代建筑文化。”

马岩松很反对只讲究功能和逻辑、但缺少情感的现代主义。在他看来中国的老城市比较讲究情感,就像北京城里虽然本身没有山和水,但是也能造出什刹海和琼岛。这种有机、写意的园林形态有感情,也有艺术性,早就不只是西方那种在城市里搞绿化的级别,“中国古代园林早就超越了生态的层面,所以我觉得当代的中国建筑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高度。”

正因为想要探索出中国建筑的不同之处,马岩松才会那么执着地去做山水城市和胡同泡泡这样有实验性的建筑。

朝阳公园广场,建筑在这里呈现出山水的感觉,最北侧的主体高层建筑如光滑挺拔的山岩立于水景中,建筑群南端的多层办公楼形如被流水长期冲刷的山石,圆润而各有特征
胡同泡泡其实是胡同中加建的公共卫生间,第一个“胡同泡泡32号”看上去像是一个来自未来或是外太空的小生命体,一方面解决了胡同里的上厕所难问题,一方面也为老街区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
哈尔滨大剧院,位于松花江边,像座雪山一样延续周边的自然,它让人们知道地标性建筑可以不那么威武,甚至是随和地与人们产生互动

“如果一直都在做世界上几十年前就在做的东西,世界上不会有人对中国建筑设计像对日本的那样感兴趣。日本建筑不但可以体现共通的现代建筑理念,也有不同于西方的东西。但中国的当代建筑文化是什么,我觉得这代人需要找到答案。”马岩松再一次向我们强调让世界看到中国当代建筑风格的重要性。

关于他对答案的探索,以及其中的痛苦和收获,界面和马岩松之间有了以下的一次专访。

Q&A 马岩松x界面:建筑师需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

1、界面:感觉你想用建筑表现自然,最近你在朝阳公园广场上做了一个不一样的建筑,你认为人们会喜欢它的哪些地方?

马岩松:这是一个外观有点像中国古代山水画一样的建筑,可能因为和现有的周围建筑会很不同,会有人很喜欢,也有人不喜欢。

喜欢它的人会认为它给城市带来了情感和中国的建筑特色。就像苏州园林,它可以把自然和建筑衔接起来。我的这个建筑和朝阳公园里的水有呼应,又和现代城市有呼应,也是一种衔接。

朝阳公园广场项目

2、界面:也有人不喜欢这个建筑,你怎么看?

马岩松:有人不喜欢这个建筑是因为觉得它和周围的环境不融合。不过我觉得山水城市所在的北京CBD(城市中央商务区)地区,现代化的高楼林立,只能让人联想到力量、权力和资本,在这样的环境里放一个有山水感的建筑,可以让城市有一些写意和情感。

有一位建筑评论家画一个中国山水画,然后依次把北京的建筑物放进去。现代建筑基本都不太合适,只有山水城市是合适的。但山水城市在现实中其实是不合适的,这其实是它周围的环境出了问题。

还有人说这个建筑看上去太黑,有时候我开车从那经过,感觉是挺黑的。但再一看CBD的那些高楼,呈现出一致的银色,有科幻电影里世界末日的感觉,特别冰冷。之前还有建筑杂志采访附近行人对这座建筑的反馈,普遍认为这个黑黑的建筑像是水墨画。这让我觉得黑也不错,和别的不一样。

3、界面:所以你是想用这个建筑批判现实城市吗?

马岩松:不只是批判现实城市,也希望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朝阳公园和CBD的分界处,你即使是放进去一个块状的现代化建筑其实也不合适。那就会像纽约中央公园,人工和自然的中间有一个明显的边界墙,将两者割裂。

我也可以做一个非常现代的建筑放进去,看着不违和,可它不是我们的文化。

4、界面:你很在意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

马岩松:中国目前还没有找到自己当代的建筑文化,就别说未来了。

日本在当年也有很肤浅地,把西方的现代主义拿来直接用的阶段。但现在日本逐渐在服装、建筑、平面等领域有了自己的设计风格,西方也很崇拜他们。中国设计现在最需要这个,这不是尊重我们的传统,而是要给全人类带来启示。

山水城市这样的建筑在中国古代没有,在西方的建筑范畴里也没有,看起来还是有一些中国感的,也有一些未来感。我很想体现出这些东西。

5、界面:你喜欢在建筑里体现自然,这和小时候的记忆有什么关系吗?

马岩松:小时候没去过别的城市,也没有那么多的比较和想法,后来出国去上学,才开始去思考这些问题。北京本身没有山清水秀,北海和景山完全是造出来的,但反倒老北京是让人感觉非常自然。但这些没有察觉的、很独特的记忆很自然地进入我的生活,对我所有的工作,都是最核心的影响。

虽然西方也有自然,也有花园、中央公园、绿地,但它好像缺少文化的共鸣,他们把自然更多看成生态的东西,而非文化。中国的园林早就超越了这些,所以我觉得现在的设计也应该有一定的高度,而非在城市里搞绿化。

关于建筑与自然的思考,并非源于我读过多少书,而是北京把这些文化固化在城市里,让我感受到了,对我产生了影响。

胡同泡泡

6、界面:建筑设计不同于其他的设计,耗费巨大、限制也多,且地处公共空间,你作为建筑师压力大吗?

马岩松:做建筑师压力很大,因为他需要负责。这并非对某一个特定的人群负责,而是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一个大型项目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建成,所以建筑设计师要对一个城市长远发展的精神有感知。就像原来的皇家园林,现在是公众的空间,使用它的特定人群不是最重要的,但建筑它的人的思想艺术高度,使它成为了全世界的瑰宝。

7、界面:会不会感到不自由?

马岩松:建筑师有很大的限制,但这和权利、资本不是最有关系的。大型建筑要花六七年去建成,然后至少要用几十年,人、权利、资本和这个相比起来都很短暂。在建筑这个行业没有人是为了生存失去自由,每个人都是有自由的。建筑师既有自由,又有责任,是为历史、为未来、为文化负责。

卢卡斯叙事博物馆

8、界面:刚入行时的心态和现在有变化吗?

马岩松:中国现在短时间内环境的变化都很大,所以人的心态变化也会很大。

作为建筑师比较痛苦的时候是发现后悔了的时候,有时候这种后悔还不是细节,而是观念上的。建筑物公众且庞大,它不像一件艺术作品,艺术家不喜欢了就可以藏起来或者烧了。这是没有办法的,很有可能是你后悔的东西是大家赞誉的东西。有时候你很激动的、想要分享的,却带来很大的争议。

不过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建筑记录个体生命在时代里的反应,这样一来,无论是挫折、成败、挣扎,就都更有意义了。

9、界面:感觉累吗?

马岩松:累啊,要经常到建筑现场,尤其是国外的项目,飞过去很耗费精力和时间。

还有一种累是来自内在,现代人比较可怕的一点是除了抱怨之外,已经对自己生活的空间感到麻木了。建筑师、和城市规划相关的人就必须不断改变和抗争,去实验出新的、更好的东西来。新就意味着有争议,要担风险。但做这些实验很有必要,不能停止。

卢卡斯叙事博物馆

10、 如果不加限制,你最想做什么样的空间设计?

马岩松:之前一直想去西方做文化、标志性的建筑,像我们请外国设计师一样被请到外国做这些建筑,后来我做了美国的卢卡斯叙事博物馆(记者注:卢卡斯,星战系列之父)。

如今已经过了要证明文化可以进入不同地域的阶段,地点、形式对我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现在的目标不是想去哪,而是想知道自己能做出多么有深度的作品。

我希望能表现出我对东方文化哲学的思考,既有传统智慧的未来建筑,又有东方的思想。只是我们都没见过东方未来的东西,这很需要实验,完全是人的成长和思想深度和执行力的结合。我想追求深度,想最伟大的作品能在中国发声,这个愿景一直在说,希望能做好。

图片资料:ROCA、MAD建筑事务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