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粉丝经济面面观:哪儿有不谈钱的偶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粉丝经济面面观:哪儿有不谈钱的偶像

偶像明星越来越倚靠粉丝买单来支撑自己的演艺事业。

不得不说,现在是粉丝经济的黄金时代。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热播电视剧中都少不了娱乐圈内一线流量明星的“霸屏”。吴亦凡、陈伟霆、吴磊等加盟IP综艺《七十二层奇楼》;王俊凯、张一山、刘昊然等扛鼎《高能少年团》;陈柏霖、张若昀等加盟明星旅游综艺《花儿与少年》;鹿晗、迪丽热巴、Angelababy齐聚《奔跑吧》……主打青春偶像的电视剧则更是鲜花、鲜肉满屏,刚刚收官的《择天记》由鹿晗、迪丽热巴主演;《求婚大作战》由张艺兴、陈都灵领衔;以及即将播出的《楚乔传》、《夏至未至》分别由赵丽颖、郑爽、陈学冬等主演。

偶像养成记

流量明星纷纷投身综艺领域,是提升商业价值,制造话题热度的最佳方式。例如,《奔跑吧》成为了鹿晗最有利的资源推手。因为周播热门综艺获得的持续曝光量与话题热度,鹿晗的粉丝族群与群众认知度在急速扩大,最直接的体现是他的新浪微博粉丝数已经超过3000万,每条微博评论数都在十几万左右,2016年一张邮筒照引发了一次粉丝朝圣事件。而强大的粉丝流量自然会带来丰厚的影视资源,优质资源提升自身商业价值,资源与粉丝经济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圈。回国三年的时间,鹿晗个人累计票房达到了32亿票房,从电影《重返20岁》《我是证人》《盗墓笔记》到大IP《长城》《摆渡人》,合作团队在不断升级,今年首部电视剧作品《择天记》,鹿晗是整部剧的引流担当。在界面与今日头条联合推出的《2017中国名人收入榜》中鹿晗以18亿收入排行第二,仅次于范冰冰。

吴晓波的视频节目“吴晓波频道”一期节目,专门介绍韩国的造星体系,解释鹿晗成名背后的影视产业链变化,向大众普及互联网社群造星模式。“演艺产品—粉丝经营—反向引爆”,通过有纪律、有组织的粉丝运营,创造出一个个热搜、排行榜第一,倒逼大众的注意力转移。数以百万计的鹿晗粉丝,借助社交网络进行聚合,构成了线上微博、贴吧运营,线下接机、盛典助威等多方阵地分工明确、严阵以待、行动力极强的粉丝帝国,有着坚不可摧的传播效应。

粉丝经济的变现能力

今天4月,Dior在官博宣布杨颖成为其中国区品牌大使。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杨颖的角色,不仅是某个品类的大使,而是全系列的,这意味着从高定到包鞋配饰、彩妆护肤品,全都涉及。不难理解Dior的逻辑:杨颖微博粉丝数超过8000万,高居全网第四。巨大的粉丝流量和话题度,让她为品牌“带货”充满想象空间,提升业绩。

不光是Dior,多家大牌近年来都对网红和流量明星深有偏爱。去年底,吴亦凡成为了Burberry首位华人代言人,品牌与当红女星周冬雨也关系良好。

一向注重高端、神秘、优雅的奢侈品大牌,已经放下了身段,纷纷开发可以“走量”的产品。消费群体的大众化、年轻化,使奢侈品大牌重新考量当红明星的作用。从财报来看,在各类产品中,单价较低的护肤品、彩妆、香水、眼镜、配饰成为流量和业绩担当,因此代言人的粉丝数量和带货能力成为重要考量。

而据艾瑞公布的《2016年中国粉丝追星及生活方式白皮书》显示,2015年中国粉丝以90后为主,其中95后占四成,女性为主流。主要构成是学生。

被绑架的“偶像”?

如今,偶像明星上娱乐头条的原因,除了作品和感情的事,还能因为自家的粉丝闹出了事。近日,赵丽颖粉丝公开叫板其经纪团队,再一次闹上了热搜榜。该事件的起因是有消息称赵丽颖将搭档言承旭出演《我和你的倾城时光》,但粉丝们认为男主角不够理想,给出了诸如过气、演技差等等理由,还一并翻了《青云志》的老账,认为一部烂剧拖累了偶像的发展。还有,李易峰的粉丝曾两次手撕其经纪团队,要求公司为其更换经纪人,鹿晗粉丝也常常质疑其工作团队的能力和资源。陈伟霆粉丝曾因公司给偶像接了微商广告,开始集体刷微博抗议,除了轰炸经纪公司和经纪人,也给品牌方施压,令对方可以主动解约。

这个现象和偶像明星越来越倚靠粉丝买单来支撑自己的演艺事业是离不开的。中国“粉丝文化”的大兴可能要追溯到21世纪初选秀节目的滥觞。数以万计的粉丝们通过投票、购买应援商品将自己的偶像送上了舞台的中央,包括经纪公司、电视台、制作公司在内的娱乐产业,也因为粉丝们的疯狂得到了利益上几何式的增长。粉丝们不仅仅是迷恋舞台上的形象,而是深度参与到了“偶像文化”的生产和流通之中。如今的粉丝经济与过去的偶像崇拜有何本质不同吗?也未必,但有一条,如青年作家李尚龙所说,一个偶像,没有作品只有粉丝,最终只会是“流星”,有好的作品,人才会走得更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粉丝经济面面观:哪儿有不谈钱的偶像

偶像明星越来越倚靠粉丝买单来支撑自己的演艺事业。

不得不说,现在是粉丝经济的黄金时代。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热播电视剧中都少不了娱乐圈内一线流量明星的“霸屏”。吴亦凡、陈伟霆、吴磊等加盟IP综艺《七十二层奇楼》;王俊凯、张一山、刘昊然等扛鼎《高能少年团》;陈柏霖、张若昀等加盟明星旅游综艺《花儿与少年》;鹿晗、迪丽热巴、Angelababy齐聚《奔跑吧》……主打青春偶像的电视剧则更是鲜花、鲜肉满屏,刚刚收官的《择天记》由鹿晗、迪丽热巴主演;《求婚大作战》由张艺兴、陈都灵领衔;以及即将播出的《楚乔传》、《夏至未至》分别由赵丽颖、郑爽、陈学冬等主演。

偶像养成记

流量明星纷纷投身综艺领域,是提升商业价值,制造话题热度的最佳方式。例如,《奔跑吧》成为了鹿晗最有利的资源推手。因为周播热门综艺获得的持续曝光量与话题热度,鹿晗的粉丝族群与群众认知度在急速扩大,最直接的体现是他的新浪微博粉丝数已经超过3000万,每条微博评论数都在十几万左右,2016年一张邮筒照引发了一次粉丝朝圣事件。而强大的粉丝流量自然会带来丰厚的影视资源,优质资源提升自身商业价值,资源与粉丝经济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圈。回国三年的时间,鹿晗个人累计票房达到了32亿票房,从电影《重返20岁》《我是证人》《盗墓笔记》到大IP《长城》《摆渡人》,合作团队在不断升级,今年首部电视剧作品《择天记》,鹿晗是整部剧的引流担当。在界面与今日头条联合推出的《2017中国名人收入榜》中鹿晗以18亿收入排行第二,仅次于范冰冰。

吴晓波的视频节目“吴晓波频道”一期节目,专门介绍韩国的造星体系,解释鹿晗成名背后的影视产业链变化,向大众普及互联网社群造星模式。“演艺产品—粉丝经营—反向引爆”,通过有纪律、有组织的粉丝运营,创造出一个个热搜、排行榜第一,倒逼大众的注意力转移。数以百万计的鹿晗粉丝,借助社交网络进行聚合,构成了线上微博、贴吧运营,线下接机、盛典助威等多方阵地分工明确、严阵以待、行动力极强的粉丝帝国,有着坚不可摧的传播效应。

粉丝经济的变现能力

今天4月,Dior在官博宣布杨颖成为其中国区品牌大使。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杨颖的角色,不仅是某个品类的大使,而是全系列的,这意味着从高定到包鞋配饰、彩妆护肤品,全都涉及。不难理解Dior的逻辑:杨颖微博粉丝数超过8000万,高居全网第四。巨大的粉丝流量和话题度,让她为品牌“带货”充满想象空间,提升业绩。

不光是Dior,多家大牌近年来都对网红和流量明星深有偏爱。去年底,吴亦凡成为了Burberry首位华人代言人,品牌与当红女星周冬雨也关系良好。

一向注重高端、神秘、优雅的奢侈品大牌,已经放下了身段,纷纷开发可以“走量”的产品。消费群体的大众化、年轻化,使奢侈品大牌重新考量当红明星的作用。从财报来看,在各类产品中,单价较低的护肤品、彩妆、香水、眼镜、配饰成为流量和业绩担当,因此代言人的粉丝数量和带货能力成为重要考量。

而据艾瑞公布的《2016年中国粉丝追星及生活方式白皮书》显示,2015年中国粉丝以90后为主,其中95后占四成,女性为主流。主要构成是学生。

被绑架的“偶像”?

如今,偶像明星上娱乐头条的原因,除了作品和感情的事,还能因为自家的粉丝闹出了事。近日,赵丽颖粉丝公开叫板其经纪团队,再一次闹上了热搜榜。该事件的起因是有消息称赵丽颖将搭档言承旭出演《我和你的倾城时光》,但粉丝们认为男主角不够理想,给出了诸如过气、演技差等等理由,还一并翻了《青云志》的老账,认为一部烂剧拖累了偶像的发展。还有,李易峰的粉丝曾两次手撕其经纪团队,要求公司为其更换经纪人,鹿晗粉丝也常常质疑其工作团队的能力和资源。陈伟霆粉丝曾因公司给偶像接了微商广告,开始集体刷微博抗议,除了轰炸经纪公司和经纪人,也给品牌方施压,令对方可以主动解约。

这个现象和偶像明星越来越倚靠粉丝买单来支撑自己的演艺事业是离不开的。中国“粉丝文化”的大兴可能要追溯到21世纪初选秀节目的滥觞。数以万计的粉丝们通过投票、购买应援商品将自己的偶像送上了舞台的中央,包括经纪公司、电视台、制作公司在内的娱乐产业,也因为粉丝们的疯狂得到了利益上几何式的增长。粉丝们不仅仅是迷恋舞台上的形象,而是深度参与到了“偶像文化”的生产和流通之中。如今的粉丝经济与过去的偶像崇拜有何本质不同吗?也未必,但有一条,如青年作家李尚龙所说,一个偶像,没有作品只有粉丝,最终只会是“流星”,有好的作品,人才会走得更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