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冷淡风”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禁欲系”的意味,好像从此不食人间烟火就要白日飞升了。
大概也就两年多的功夫,“清汤挂面”一样的“性冷淡风”开始在民宿的装修设计中大行其道,好像不弄点儿黑白灰就不仙了,就不禅了。
具有调侃意味地化用一个医学疾病术语,来宣传甚至标榜店铺的装修设计风格,这让人怀疑,做“性冷淡风”民宿的经营者,是否真的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
你们家的民宿“性冷淡”了吗?
“性冷淡风”原本是“极简主义”。
在工艺设计领域,极简主义以苹果数码产品产品为代表;在装修设计领域,极简主义更多地分为两大流派:北欧简约风,以及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日式风格。
这两年来,极简主义大行其道,很多客栈民宿也以“极简”作为客房的装修的风格,试图营造一种空灵幽静之感。
暂时撇下盲目跟风导致同质化产品大量出现不谈,我们讲“极简”风格客栈民宿通常会走向的误区——追求“极简”却忽视功能性、实用性。
极简主义强调,杂乱的环境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效率的降低和压力的升高,所以删除不必要的摆件、色彩、设计。
但就像下图这块手表的设计一样,从三根指针简化为一根,不但未能带来任何效率提升,反而为使用造成困难。
“为简而简”,“为性冷淡而性冷淡”,是“极简”之风席卷后极易出现的问题。市场上充斥着太多民宿,它们机械模仿着这种简洁的风格,在房间的装修设计以及功能性配备上做一些删减。
实际上,极简主义主张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所有的“简”,都建立在功能性、实用性的基础之上,希望带来的是良好的使用体验。
民宿是起居之地,人在其中停留时间太长,它并非拍照即走的景点,必须讲究温馨舒适,需要重视的是感官与使用的舒适度问题。
以该案例中推介的民宿为例,“清水墙”特意留下“烟灰墨”的做法,实际上,并不适合在起居室中采用:一则墙面摩擦力过重,肢体接触容易造成伤害,同时,也有污染衣物等风险。所谓的“威严和紧张感”,更是在视觉上造成了压迫与不适。
东施效颦,止增笑耳
“极简”风格开始流行,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也有其生长壮大的土壤。然而,民宿做“极简”风,是一件需要“量体裁衣”的事情。
从外在来看,似乎极简风格的装修设计,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面积黑白灰配色的运用、原木材质的使用、绿植的点缀,线条简单、不奢华、没有太多的花样和装饰。
色彩能够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所以面积“黑白灰”中性色彩的运用,使空间缺乏相应的亲切感,本身这样的氛围是不适宜人长期居住的。当然,绿植、毛绒制品等的添加,能起到部分调和作用,但整体而言,空间仍旧给人清冷之感。同时,这种环境令人心绪平静,也使感官更敏锐。
这样风格,适宜的是类似具有禅修、宗教、茶道等文化底蕴的民宿。
以服装为例,简单的素色棉麻长裙,适合一头黑发、身形清瘦的姑娘;但如果是丰腴热辣的女孩子穿来,则衣不称身、不伦不类。
民宿也是如此,对于自身风格的挑选,一定是依据民宿主人以及相关行业资源来进行的。否则缺乏相应的支撑,单纯模仿一个极简主义的外壳,却没有丝毫内在的民宿,不过是东施效颦,也很难做出自己的个性化品牌与口碑。
连服务都“性冷淡”了?
关于“性冷淡风”民宿,最为人所诟病的,是服务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空间带来的不适感或许存在于潜意识之中,然而服务带来的不适,却是最显而易见的。
一般而言,具有高度设计感的“极简”民宿/酒店,通常定位在中高端消费,因此消费者对其服务与体验的期待度是很高的。
这是一家中高端“性冷淡”风格设计酒店的消费者评论。其中“设计感强”、“服务差”,几乎是消费时常提到的关键词。
许多“性冷淡风”的住宿产品,盲目追求空灵高傲之感,遗世独立的姿态之下,却是对本身隶属服务行业这一认知的欠缺,以及对于相关从业人员专业性培训的忽视。
对于这个高度非标准化、个性化的住宿产品而言,设置相应的门槛、筛选符合自身定位与调性的客人,无可厚非。但是对客人进行服务的时候,也希望相关从业者记得,打开门做生意,本质上仍旧是服务行业。
诚如上面这位的评价,住宿产品“囊括了客人的衣食住行,而不是样板间,参观了就可以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