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年亏损19.8亿,这家服装品牌如何翻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年亏损19.8亿,这家服装品牌如何翻身?

一年亏损达19.8亿的李宁要在运动江湖重现黄金盛世?

同是身为“高库存企业”的体育用品品牌,安踏体育近年来佳绩频传,据中国服装网了解,2016年安踏体育实现营业收入133.48亿元,持续经营利润达到23.83亿元,而与之争霸的对手李宁虽然在自2008年“体操王子”李宁在北京奥运会上的“飞天点火”之后几年时间里,从收入规模上来看算行业内的龙头大哥,但是自2011年开始大幅亏损一直到2015年才扭亏为小赢的局面,但和安踏稳健的盈利能力相比,李宁还是有些相形见绌,2016年全年李宁总营业收入80亿元,净利润为6亿元。

“大跃进”式的开店模式与消费市场“水土不服”,一年亏损19.8亿

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李宁的收入分别为43亿元、66亿元、83亿,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李宁开始迅速扩张店铺,2007年和2008年,李宁分别新开门店数为936家、1012家。截至2008年末,李宁共开设门店6245家。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李宁更是进一步加速开店,2011年末开设门店数高达8255家。

2010年李宁公司更换标识,一展红旗变为相对抽象的“李宁交叉”,收入为94亿元,也正是这一年,国内体育用品行业遭遇批发销售模式瓶颈,李宁、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国产体育品牌无一例外地陷入困境,包括李宁在内的国内42家上市服装企业存货总量高达483亿元。

本以为扩张店铺就能实现业绩快速增长,站稳体育消费市场的李宁,当行业周期一来,李宁“大跃进”式的开店与消费市场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2011年,李宁的净利润仅为3.85亿元,李宁出现了大幅亏损,亏损额达到了19亿元。由于大量存货的压力,2012年不得不持续关店1821家,2012财年亏损约19.8亿元。

‘体操王子’的生意经有点难懂,挥掷20亿赞助CBA

高库存难去不说,李宁砸向市场的钱可谓挥金如土,久了大家也都习惯了。可在市场萧条初现端倪的时候,面对此种情况,想必多数人会选择以退为进、以守为攻,而李宁却“很主动”、“很英勇”,李宁却逆势选择铤而走险:2012年5月,挥掷20亿成为CBA联赛主赞助商;10月,又以10年1亿美元的高价签下NBA巨星德怀恩·韦德;12月,启又动“渠道复兴计划”,预计耗资14亿至18亿元,短短三个月大手笔花费了近50亿元。

李宁2013财年亏损约3.9亿元,在2014年权益所有人应占亏损为7.81亿元,很明显,这一数字较2013年的亏损额有大幅扩大,按照李宁公司的解释,其亏损加重是因前期的基础投入对年度盈利造成一定压力的正常表现。根据2014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安踏却后来居上,2014年上半年创营收41.2亿元,成为2014年上半年行业销售之首。

这样的恶性亏损并没有停止,2014年直亏7亿,在2014年12月31日的存货高达12.89亿元,较2013年末的9.42亿元增长近四成。针对这一存货大涨的背后原因,李宁公司发布的公开资料仅简单解释称“存货增加主要因零售业务扩张所致”。究其原因,直营店扩张,经销商等门店减少也是库存高企的祸根。

尽管难懂‘体操王子’李宁的生意经,但是连续大幅亏损的业绩,似乎足以证明了李宁公司经营不善的事实。

2016年扭亏为赢 收入达80.15亿

不知多少人曾被李宁“一切皆有可能”正能量味儿够劲的这句广告语所打动并收录为自己的座右铭,李宁那段光辉岁月可见一斑。李宁连年亏损,除开行业为其哀叹,众多消费者也担忧陪伴他们走过青葱岁月的李宁再也回不来。

2015年李宁标识口号从“让改变发生”变回“一切皆有可能”,对客户群重新定位,并喊出“90后李宁”的口号,可见其转变经营思路的态度。

据中国服装网了解,2016年全年财报李宁集团收入达人民币80.15亿元,较2015年增长13%。在2015年扭亏为赢的基础上,通过稳步执行发展策略及落实相关举措,进一步优化各项指标,财务、运营、品牌影响力等各方面都有所提升。

2016年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增至6.43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出售红双喜10%股权的净收益3.13亿元人民币。李宁集团对盈利情况的改善,公开表示李宁集团已重新踏上健康增长的跑道上,李宁品牌带着运动拼搏精神的DNA,在互联网的世代中,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朝气和活力。

面对消费者生活模式以及消费习惯的转变,创造体验是李宁集团2016年发展的重要策略。在2016年李宁持续以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强调产品特色和功能性,着重打造包括产品体验、购买体验、运动体验为一体的李宁体验价值,致力将体验价值植入零售渠道及日常运营中,根据消费者需求更加细化服务。

同时,附以大数据分析运作,更加快速及精准地捕捉消费者喜好。其经营现金流进一步增加至9.95亿元人民币,同时,运营资金状况愈趋稳健,现金循环周期由2015年的76天缩短至59天。

批发模式逐步转向零售业务模式转变

电子商务业务近年来保持蓬勃发展的趋势,2016年收入按年增长约90%,除迎合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及审美需求外,添加更多潮流及时尚元素和话题,同时配合大数据分析作为支撑,更精准覆盖目标消费者喜好;线下业务的改善源自公司致力构建零售运营支持平台,以提升店效。

一方面通过建立不同品类主导的店舖类别(包括综合店、篮球店、跑训店及运动时尚店),确定各店铺类别的不同盈利模式;另一方面致力提升消费运动体验,提升店铺形象,为零售终端配备更多的专业运动咨询人员,不断完善员工培训体系,以提升购买体验。

2016年,为了更准确地配合消费者需求,李宁针对不同运动的爱好者和不同客群的消费习惯,策略性地匹配新渠道形象,打造互动体验空间,灵活有效地执行陈列指引,突出主题,提供全新购买体验。年内,线下渠道持续拓展,截至2016年年底,销售点按年净增307个达至6440个。

为了终端互动,李宁表示在积极改造商业模式,逐步从“传统的体育装备供应商”向“互联网+运动生活体验”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并从批发模式逐步转向零售业务模式。

‘体操王子’李宁的黄金盛世要重现江湖?

2016年各项经营指标的改善,证明李宁以零售业务模式为重心的改革已取得实际成效,李宁表示,未来消费者的选择更趋向于对品牌的追求,通过提供独具特色的用户体验从而打造和提升品牌价值及影响力,带动李宁的长远发展。为把握未来国家推动体育产业的机遇,2017年,李宁除开继续以消费者体验为主积极提升经营能力,并计划进行多品牌发展战略,合理并谨慎地运用资源投入有商机的运动品类市场,包括投资Danskin品牌及童装,运用大数据分析的力量,精准把握消费者群体及其需求,引领李宁整体业务运营向精准+快速的方向转变。

中国是全球成长最快的体育用品市场,也是全球竞争最开放的市场,把重心放在国内市场上,同时努力从国际上获得更多资源,比如研发资源、材料资源、高技术资源等,注入到李宁公司,当其在国内市场竞争中达到一定水平后,会在国际市场上再做拓展。李宁表示,国人购买力在增强,从一枚羽毛球,到一双跑步鞋,都希望能够有附加设计、技术、新材料等,并愿意为附加成本买单。

截至2017年3月31日,李宁销售点于整个平台(包括电子商务)的零售流水按年取得高单位数增长。就渠道而言,零售(直接经营)按年取得高单位数增长,批发(特许经销商)渠道按年比较大致持平,电子商务虚拟店铺业务按年取得60%-70%中段增长,于中国李宁销售点数量共计6352个,李宁品牌产品订单连续14个季度取得按年增长。李宁(02331.HK)目前总市值达126亿元,‘体操王子’李宁的黄金盛世难道要重现江湖了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李宁

4k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李宁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全国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科学联合实验室
  • 联名清华、复旦……运动潮牌争着进高校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年亏损19.8亿,这家服装品牌如何翻身?

一年亏损达19.8亿的李宁要在运动江湖重现黄金盛世?

同是身为“高库存企业”的体育用品品牌,安踏体育近年来佳绩频传,据中国服装网了解,2016年安踏体育实现营业收入133.48亿元,持续经营利润达到23.83亿元,而与之争霸的对手李宁虽然在自2008年“体操王子”李宁在北京奥运会上的“飞天点火”之后几年时间里,从收入规模上来看算行业内的龙头大哥,但是自2011年开始大幅亏损一直到2015年才扭亏为小赢的局面,但和安踏稳健的盈利能力相比,李宁还是有些相形见绌,2016年全年李宁总营业收入80亿元,净利润为6亿元。

“大跃进”式的开店模式与消费市场“水土不服”,一年亏损19.8亿

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李宁的收入分别为43亿元、66亿元、83亿,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李宁开始迅速扩张店铺,2007年和2008年,李宁分别新开门店数为936家、1012家。截至2008年末,李宁共开设门店6245家。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李宁更是进一步加速开店,2011年末开设门店数高达8255家。

2010年李宁公司更换标识,一展红旗变为相对抽象的“李宁交叉”,收入为94亿元,也正是这一年,国内体育用品行业遭遇批发销售模式瓶颈,李宁、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国产体育品牌无一例外地陷入困境,包括李宁在内的国内42家上市服装企业存货总量高达483亿元。

本以为扩张店铺就能实现业绩快速增长,站稳体育消费市场的李宁,当行业周期一来,李宁“大跃进”式的开店与消费市场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2011年,李宁的净利润仅为3.85亿元,李宁出现了大幅亏损,亏损额达到了19亿元。由于大量存货的压力,2012年不得不持续关店1821家,2012财年亏损约19.8亿元。

‘体操王子’的生意经有点难懂,挥掷20亿赞助CBA

高库存难去不说,李宁砸向市场的钱可谓挥金如土,久了大家也都习惯了。可在市场萧条初现端倪的时候,面对此种情况,想必多数人会选择以退为进、以守为攻,而李宁却“很主动”、“很英勇”,李宁却逆势选择铤而走险:2012年5月,挥掷20亿成为CBA联赛主赞助商;10月,又以10年1亿美元的高价签下NBA巨星德怀恩·韦德;12月,启又动“渠道复兴计划”,预计耗资14亿至18亿元,短短三个月大手笔花费了近50亿元。

李宁2013财年亏损约3.9亿元,在2014年权益所有人应占亏损为7.81亿元,很明显,这一数字较2013年的亏损额有大幅扩大,按照李宁公司的解释,其亏损加重是因前期的基础投入对年度盈利造成一定压力的正常表现。根据2014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安踏却后来居上,2014年上半年创营收41.2亿元,成为2014年上半年行业销售之首。

这样的恶性亏损并没有停止,2014年直亏7亿,在2014年12月31日的存货高达12.89亿元,较2013年末的9.42亿元增长近四成。针对这一存货大涨的背后原因,李宁公司发布的公开资料仅简单解释称“存货增加主要因零售业务扩张所致”。究其原因,直营店扩张,经销商等门店减少也是库存高企的祸根。

尽管难懂‘体操王子’李宁的生意经,但是连续大幅亏损的业绩,似乎足以证明了李宁公司经营不善的事实。

2016年扭亏为赢 收入达80.15亿

不知多少人曾被李宁“一切皆有可能”正能量味儿够劲的这句广告语所打动并收录为自己的座右铭,李宁那段光辉岁月可见一斑。李宁连年亏损,除开行业为其哀叹,众多消费者也担忧陪伴他们走过青葱岁月的李宁再也回不来。

2015年李宁标识口号从“让改变发生”变回“一切皆有可能”,对客户群重新定位,并喊出“90后李宁”的口号,可见其转变经营思路的态度。

据中国服装网了解,2016年全年财报李宁集团收入达人民币80.15亿元,较2015年增长13%。在2015年扭亏为赢的基础上,通过稳步执行发展策略及落实相关举措,进一步优化各项指标,财务、运营、品牌影响力等各方面都有所提升。

2016年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增至6.43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出售红双喜10%股权的净收益3.13亿元人民币。李宁集团对盈利情况的改善,公开表示李宁集团已重新踏上健康增长的跑道上,李宁品牌带着运动拼搏精神的DNA,在互联网的世代中,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朝气和活力。

面对消费者生活模式以及消费习惯的转变,创造体验是李宁集团2016年发展的重要策略。在2016年李宁持续以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强调产品特色和功能性,着重打造包括产品体验、购买体验、运动体验为一体的李宁体验价值,致力将体验价值植入零售渠道及日常运营中,根据消费者需求更加细化服务。

同时,附以大数据分析运作,更加快速及精准地捕捉消费者喜好。其经营现金流进一步增加至9.95亿元人民币,同时,运营资金状况愈趋稳健,现金循环周期由2015年的76天缩短至59天。

批发模式逐步转向零售业务模式转变

电子商务业务近年来保持蓬勃发展的趋势,2016年收入按年增长约90%,除迎合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及审美需求外,添加更多潮流及时尚元素和话题,同时配合大数据分析作为支撑,更精准覆盖目标消费者喜好;线下业务的改善源自公司致力构建零售运营支持平台,以提升店效。

一方面通过建立不同品类主导的店舖类别(包括综合店、篮球店、跑训店及运动时尚店),确定各店铺类别的不同盈利模式;另一方面致力提升消费运动体验,提升店铺形象,为零售终端配备更多的专业运动咨询人员,不断完善员工培训体系,以提升购买体验。

2016年,为了更准确地配合消费者需求,李宁针对不同运动的爱好者和不同客群的消费习惯,策略性地匹配新渠道形象,打造互动体验空间,灵活有效地执行陈列指引,突出主题,提供全新购买体验。年内,线下渠道持续拓展,截至2016年年底,销售点按年净增307个达至6440个。

为了终端互动,李宁表示在积极改造商业模式,逐步从“传统的体育装备供应商”向“互联网+运动生活体验”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并从批发模式逐步转向零售业务模式。

‘体操王子’李宁的黄金盛世要重现江湖?

2016年各项经营指标的改善,证明李宁以零售业务模式为重心的改革已取得实际成效,李宁表示,未来消费者的选择更趋向于对品牌的追求,通过提供独具特色的用户体验从而打造和提升品牌价值及影响力,带动李宁的长远发展。为把握未来国家推动体育产业的机遇,2017年,李宁除开继续以消费者体验为主积极提升经营能力,并计划进行多品牌发展战略,合理并谨慎地运用资源投入有商机的运动品类市场,包括投资Danskin品牌及童装,运用大数据分析的力量,精准把握消费者群体及其需求,引领李宁整体业务运营向精准+快速的方向转变。

中国是全球成长最快的体育用品市场,也是全球竞争最开放的市场,把重心放在国内市场上,同时努力从国际上获得更多资源,比如研发资源、材料资源、高技术资源等,注入到李宁公司,当其在国内市场竞争中达到一定水平后,会在国际市场上再做拓展。李宁表示,国人购买力在增强,从一枚羽毛球,到一双跑步鞋,都希望能够有附加设计、技术、新材料等,并愿意为附加成本买单。

截至2017年3月31日,李宁销售点于整个平台(包括电子商务)的零售流水按年取得高单位数增长。就渠道而言,零售(直接经营)按年取得高单位数增长,批发(特许经销商)渠道按年比较大致持平,电子商务虚拟店铺业务按年取得60%-70%中段增长,于中国李宁销售点数量共计6352个,李宁品牌产品订单连续14个季度取得按年增长。李宁(02331.HK)目前总市值达126亿元,‘体操王子’李宁的黄金盛世难道要重现江湖了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