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出租白人:中国市场的奇葩生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出租白人:中国市场的奇葩生意

在很多中国商人看来,西方面孔代表着成功的商业和全球化的视野。

三年前,25岁的凯蒂从美国新泽西来到北京后,发现全职工作的工资无法应付日常开支,于是一则网上招聘广告映入她的眼帘:“招聘兼职,外国人,会讲普通话。”

凯蒂的普通话很流利,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这家国企里的兼职职位。她名片上的职位是公司总裁助理,工作内容是陪总裁出席应酬,每周一次。

某购物中心促销活动里的外国人

“我不太了解这家公司,应酬的时候很少谈到工作,”凯蒂说,“但很有意思,报酬也不错——每次1000块——对我来说,这不是坏事。”

凯蒂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需要一个老外出席应酬,她猜可能是因为公司需要塑造“国际化”的形象,而她恰恰能给应酬的场合增添一些“异域风情”。

吸睛要素

对中国企业来说,在公关类部门雇佣老外——尤其是白人老外——并不少见,因为在很多中国商人看来,西方面孔代表着成功的商业和全球化的视野。

几十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加上类似外语发音的产品名称或金发碧眼的代言人这类外国元素,往往被认为是高品质商品。雇佣外国人,也成为吸引更多中国消费者的手段。

房地产活动上的外国人

比如上个月,安徽南陵县一个汽修公司在上海的外国人微信群里发了一个招聘贴,要雇佣几名“外模”,在5月1日的开业典礼上扮演汽修工。

“租”一个老外已经在中国流行了近12年,企业中的外国面孔也越来越常见。上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里的外国雇员只有一万人,2016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90万。

《梦想帝国》

美国导演、人类学博士大卫·博伦斯坦把这种现象拍成了一部73分钟的纪录片——《梦想帝国》。

《梦想帝国》的海报

《梦想帝国》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农村的打工者亚娜,她在重庆开设了一家外国人租赁公司,帮助客户打造国际化的形象。

“观众根本不在乎模特在表演什么,他们只看重肤色。模特就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博伦斯坦说。

《梦想帝国》里的老外把自己称为“白猴子”,这就是他们对所扮演角色的解读。

博伦斯坦在20多岁时来到成都,2011-2013年间多次成为这家租赁公司的“白猴子”。

有一次,博伦斯坦走在街上,迎面走来一个经纪人,问他愿不愿意在一个地产项目的开幕式上作为乐队成员表演。

大卫·博伦斯坦

出于好奇,他接受了。第二天,他和几个从未谋面的“乐队成员”一起,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背景音乐,在众多潜在购房者面前“假装”表演。

“之后我才知道,那个键盘手其实对乐器一窍不通,已经假装表演了五年。”博伦斯坦说。

在隔壁房间举行的地产论坛上,开发商向大家介绍了一位“外国建筑师”,自称是地产项目的合作开发商,但博伦斯坦之后得知,这位“建筑师”也是冒牌的。

博伦斯坦回忆道,“最疯狂”的一次经历是在成都一地产商举行的“乡村音乐夜”狂欢晚会上。

博伦斯坦和其他外国人一起,被伪装成“美国顶级乡村音乐乐队‘旅行者’”介绍给了包括当地官员在内的两千多名观众。

“我演奏黑管,但连狂欢节的组织者都不知道,黑管根本和乡村音乐不搭。歌手是个西班牙女子,不会唱歌,也不会说英文。”博伦斯坦说。舞台上,还有五个穿着传统服饰的非洲人给他们伴舞。

“各种假装和乱搭,简直让人毛骨悚然。”他说。

在租赁公司工作期间,博伦斯坦到过50多个城市,参与的多是地产商组织的商演。

“当外来的投资者和政府官员前来视察时,‘白猴子’能把偏远的郊区‘鬼城’瞬间变成‘国际化的繁华都市’。”他说。

如何看待?

在中国,国际化包装还是很有市场的。

50岁的上海市民谢凤云说,用“外模”代言的产品,或者由外国人担任CEO的公司,更值得信赖。

“这意味着这个企业或者产品更加国际化。”谢女士说。尽管如此,谢女士说她从没有在推广活动上看到有“外模”表演。

中国街头的“外模”

广州的白领曾莉莉并不这么看。“让外国人上台表演并不有趣,对于观众来说,这么做也不能提升他们对品牌的印象。”她说。

对于美国某游戏公司的设计师任马克来说,这只是营销手段,不能证明服务质量的高低。

“有人误以为,外国人很有钱,工作能力强,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并不是所有的外国人都这样。受过良好教育的消费者,能够轻易判断出这其中的真假。”任先生说。

对于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来说,租赁外国人的现象有损他们的形象。

“对于我和其他大多数在华商人来说,这些老外损害了外国人的形象。这种产业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上,损害了外国人的信用。我在中国的潜在客户和合作者可能很难相信我。”加拿大人约翰·伦巴第说。

商演中的外国人

北京的“中华文化复兴研究院”分析师李伯春认为,租赁外国人反映出国人对文化认同感缺乏信心。

他表示,利用外国面孔来提升公司形象,这是典型的“崇洋”心态。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李伯春建议,政府应该在现代社会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我研究过中国古人做生意的方式,我发现古人的智慧不比哈佛商学院里教的生意经差。”李伯春说。

同时,李伯春赞同伦巴第的看法:“在很多情况下,租赁外国人这种营销手段就是欺诈。”

一位频繁出现在中国各种广告,担任各种“专家”的外国老人

但对凯蒂来说,她不认为她的行为构成欺诈,因为在应酬场所,他们并不需要谈论具体生意,只需要出现在那儿,通过无关紧要的闲聊来拉近关系。

“租赁外国人这种现象确实很奇怪,但对于一个急需用钱的外国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工作机会。”凯蒂说。她如今是一名活动组织者,每个月陪公司总裁出席应酬一次。

她认为,这给了她开阔眼界的机会,让她更加了解中国社会。

“我不谈项目,不骗人,别人也不骗我。和老总应酬时,我从来不会感到不安,也不会紧张。这份工作还挺适合我的。”凯蒂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出租白人:中国市场的奇葩生意

在很多中国商人看来,西方面孔代表着成功的商业和全球化的视野。

三年前,25岁的凯蒂从美国新泽西来到北京后,发现全职工作的工资无法应付日常开支,于是一则网上招聘广告映入她的眼帘:“招聘兼职,外国人,会讲普通话。”

凯蒂的普通话很流利,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这家国企里的兼职职位。她名片上的职位是公司总裁助理,工作内容是陪总裁出席应酬,每周一次。

某购物中心促销活动里的外国人

“我不太了解这家公司,应酬的时候很少谈到工作,”凯蒂说,“但很有意思,报酬也不错——每次1000块——对我来说,这不是坏事。”

凯蒂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需要一个老外出席应酬,她猜可能是因为公司需要塑造“国际化”的形象,而她恰恰能给应酬的场合增添一些“异域风情”。

吸睛要素

对中国企业来说,在公关类部门雇佣老外——尤其是白人老外——并不少见,因为在很多中国商人看来,西方面孔代表着成功的商业和全球化的视野。

几十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加上类似外语发音的产品名称或金发碧眼的代言人这类外国元素,往往被认为是高品质商品。雇佣外国人,也成为吸引更多中国消费者的手段。

房地产活动上的外国人

比如上个月,安徽南陵县一个汽修公司在上海的外国人微信群里发了一个招聘贴,要雇佣几名“外模”,在5月1日的开业典礼上扮演汽修工。

“租”一个老外已经在中国流行了近12年,企业中的外国面孔也越来越常见。上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里的外国雇员只有一万人,2016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90万。

《梦想帝国》

美国导演、人类学博士大卫·博伦斯坦把这种现象拍成了一部73分钟的纪录片——《梦想帝国》。

《梦想帝国》的海报

《梦想帝国》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农村的打工者亚娜,她在重庆开设了一家外国人租赁公司,帮助客户打造国际化的形象。

“观众根本不在乎模特在表演什么,他们只看重肤色。模特就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博伦斯坦说。

《梦想帝国》里的老外把自己称为“白猴子”,这就是他们对所扮演角色的解读。

博伦斯坦在20多岁时来到成都,2011-2013年间多次成为这家租赁公司的“白猴子”。

有一次,博伦斯坦走在街上,迎面走来一个经纪人,问他愿不愿意在一个地产项目的开幕式上作为乐队成员表演。

大卫·博伦斯坦

出于好奇,他接受了。第二天,他和几个从未谋面的“乐队成员”一起,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背景音乐,在众多潜在购房者面前“假装”表演。

“之后我才知道,那个键盘手其实对乐器一窍不通,已经假装表演了五年。”博伦斯坦说。

在隔壁房间举行的地产论坛上,开发商向大家介绍了一位“外国建筑师”,自称是地产项目的合作开发商,但博伦斯坦之后得知,这位“建筑师”也是冒牌的。

博伦斯坦回忆道,“最疯狂”的一次经历是在成都一地产商举行的“乡村音乐夜”狂欢晚会上。

博伦斯坦和其他外国人一起,被伪装成“美国顶级乡村音乐乐队‘旅行者’”介绍给了包括当地官员在内的两千多名观众。

“我演奏黑管,但连狂欢节的组织者都不知道,黑管根本和乡村音乐不搭。歌手是个西班牙女子,不会唱歌,也不会说英文。”博伦斯坦说。舞台上,还有五个穿着传统服饰的非洲人给他们伴舞。

“各种假装和乱搭,简直让人毛骨悚然。”他说。

在租赁公司工作期间,博伦斯坦到过50多个城市,参与的多是地产商组织的商演。

“当外来的投资者和政府官员前来视察时,‘白猴子’能把偏远的郊区‘鬼城’瞬间变成‘国际化的繁华都市’。”他说。

如何看待?

在中国,国际化包装还是很有市场的。

50岁的上海市民谢凤云说,用“外模”代言的产品,或者由外国人担任CEO的公司,更值得信赖。

“这意味着这个企业或者产品更加国际化。”谢女士说。尽管如此,谢女士说她从没有在推广活动上看到有“外模”表演。

中国街头的“外模”

广州的白领曾莉莉并不这么看。“让外国人上台表演并不有趣,对于观众来说,这么做也不能提升他们对品牌的印象。”她说。

对于美国某游戏公司的设计师任马克来说,这只是营销手段,不能证明服务质量的高低。

“有人误以为,外国人很有钱,工作能力强,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并不是所有的外国人都这样。受过良好教育的消费者,能够轻易判断出这其中的真假。”任先生说。

对于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来说,租赁外国人的现象有损他们的形象。

“对于我和其他大多数在华商人来说,这些老外损害了外国人的形象。这种产业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上,损害了外国人的信用。我在中国的潜在客户和合作者可能很难相信我。”加拿大人约翰·伦巴第说。

商演中的外国人

北京的“中华文化复兴研究院”分析师李伯春认为,租赁外国人反映出国人对文化认同感缺乏信心。

他表示,利用外国面孔来提升公司形象,这是典型的“崇洋”心态。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李伯春建议,政府应该在现代社会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我研究过中国古人做生意的方式,我发现古人的智慧不比哈佛商学院里教的生意经差。”李伯春说。

同时,李伯春赞同伦巴第的看法:“在很多情况下,租赁外国人这种营销手段就是欺诈。”

一位频繁出现在中国各种广告,担任各种“专家”的外国老人

但对凯蒂来说,她不认为她的行为构成欺诈,因为在应酬场所,他们并不需要谈论具体生意,只需要出现在那儿,通过无关紧要的闲聊来拉近关系。

“租赁外国人这种现象确实很奇怪,但对于一个急需用钱的外国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工作机会。”凯蒂说。她如今是一名活动组织者,每个月陪公司总裁出席应酬一次。

她认为,这给了她开阔眼界的机会,让她更加了解中国社会。

“我不谈项目,不骗人,别人也不骗我。和老总应酬时,我从来不会感到不安,也不会紧张。这份工作还挺适合我的。”凯蒂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