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资财团正“追捕”007,米高梅百亿估值但仍需一个“富爸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资财团正“追捕”007,米高梅百亿估值但仍需一个“富爸爸”

目前报价区间在80—100亿美金。而此次中资买方财团由多家实力机构构成,以民营资本为主,领投机构控制人有可能是位L姓氏人士。

上周五,晨哨君全网独家披露了《中国神秘财团拟百亿美金收购好莱坞顶级电影公司》。

市场对此消息反馈热烈,不过也有很多疑问,典型想法是:

第一,是不是又一个土豪的异想天开?资金根本出不去啊!

第二,是不是又是派拉蒙?已经传过好几轮绯闻了,有点审美疲劳了!

晨哨君近日从接近美国方面的核心渠道获取了“关于此次交易的最新情报”,在此分享三个核心信息,以飨晨哨读者:

1) 本次交易双方已经签署完“履约保证”。正式合约正在最后的紧张谈判中。如果后续顺利,有望在3到6个月内完成交割。

2) 本次交易所需资金将全部在境外解决,所以无须走国内审批流程,不受当下监管政策影响,这将极大地保障交易落实。

3) 本次交易标的,晨哨君已经独家获悉了这一被收购对象,竟然是它——它就是出品了创下一举夺得八项金像奖记录的《乱世佳人》,拥有 “007”等知名IP的“雄狮”米高梅!

需要说明一点,上一篇文章传递的信息略有失误,米高梅曾是好莱坞八大之一。但不属于当前的“好莱坞六大”之一。

但是要知道,奥斯卡奖本身都是由米高梅电影公司创始人之一梅耶(Louis B. Mayer)发起成立的。米高梅在全球电影史的地位和影响力丝毫不逊于当前的“BIG SIX”。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好莱坞豪门的精彩故事。

并购成就米高梅

1981年,米高梅收购了发行《洛奇》系列电影以及拥有“007”IP的联美公司,并成立米高梅—联美公司。而“007”可能是迄今为止电影史上最值钱的IP。

1924年,米特罗(Metro)电影公司的老板马尔科斯.洛夫收购了高德温(Goldwyn)电影公司以及传奇制片人路易斯.梅耶(Mayer)的制片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MGM)正式成立,梅耶成为米高梅的首任总经理。其标志是大家熟悉的“雄狮”形象。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米高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好莱坞最大的电影公司,每年要生产约50部影片。包括《乱世佳人》、《绿野仙踪》、《魂断蓝桥》、《叛舰喋血记》以及《忠勇之家》等。其中,《乱世佳人》在调节通货膨胀后,是历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并在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1940)中荣获八项大奖。

1948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判定大公司非法垄断,该判决要求制作公司只管制片,放弃发行和电影院业务的经营。这对于像米高梅这样集制作、发行和放映于一身的大型好莱坞公司简直是世界末日。而在其他好莱坞公司通过并购等形式不断壮大之际,米高梅却是少有的在兼并收购中不断衰弱的公司,再也没有回到过鼎盛时期的盛况。

上世纪60年代以后,米高梅在资本市场上被多次交易。

1967年,加拿大投资人老埃德加 布朗夫曼买下米高梅,仅仅两年后就转手给拉斯维加斯资本家柯克 科克里安。后者在随后几十年里多次“倒卖”米高梅,牟利数以十亿美金计。

1986年,CNN老板特德 特纳以14.5亿美元从科克里安手中收购米高梅,不到三个月,特纳由于后悔竟以7.8亿美元的价格将米高梅卖卖回给科克里安。随后,米高梅又被科克里安以13亿美元卖给意大利投资家吉安卡洛 帕莱蒂。后者由于被指控在米高梅的交易中欺诈,米高梅被法国里昂信托银行公开拍卖,沙特投资者接盘。1996年,科克里安再次收购米高梅,占股81%。

不过,科克里安对米高梅也并非一事无成,1981年,米高梅收购了发行《洛奇》系列电影以及拥有“007”IP的联美公司,并成立米高梅—联美公司。而“007”可能是迄今为止电影史上最值钱的IP。

米高梅需要一个“爸爸”

对于当前的米高梅而言,找到一个能帮助自身拓展业务性和市场的“爸爸”至关重要,找到了,凭借米高梅的丰富影片库和007等知名IP, 未来与当前“六大”合称“好莱坞七大”只是时间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皮克斯、梦工厂等公司都抓住了特效技术和3D动画电影的潮流,而MGM反应迟钝,2000年吴宇森导演的《风语者》投资超过1亿美元,全球票房仅7700万美元(电影票房一般达到成本的3倍才能盈亏平衡),米高梅财务情况进一步恶化,高层被迫辞职。该笔投资也显示出当时米高梅高管之缺乏投资眼光。

2005年,米高梅的负债高达20亿美元,距离破产仅一步之遥。2005年2月,以索尼为首的一群财团组建米高梅控股公司。4月,该控股公司通过一笔价值48亿美元的杠杆收购收购了米高梅电影公司。不过,索尼并非米高梅的“救世主”,其只是看中了米高梅影片库里的4100部影片,并结合自身已有的影片数量,成功在高清DVD格式之争中胜出。而米高梅则在裁员、关闭摄影棚等情况下进一步走向衰落,至2009年米高梅的债务已高达近40亿美元,不得不选择申请破产保护。

最终,一家没什么名气的好莱坞制片厂“望远镜娱乐”(Spyglass Entertainment)将旗下的两家子公司与米高梅合并,组成新的米高梅电影公司。新米高梅凭借摩根大通的背书获得银行5亿美元融资,告别破产进入重组。

在望远镜娱乐出现前,也曾传出中资或入住米高梅,但最终不了了之。2015年以来,媒体也多次传出中资有意收购米高梅,传闻中的买家有王健林、马云等。2017年2月,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米高梅公司曾考虑将公司出售给中国买家,但谈判最终破裂。

起死回生——已连续多年盈利,但收入来源仍单一

重组后,米高梅选择了其“摇钱树”《007》系列,2012年的《007:大破天幕杀机》成为007历史上票房最高,全球总票房超过11亿美元;另外还联合华纳兄弟旗下的新线影业(New Line Cinema)共同制作《霍比特人》,票房亦高达10.2亿美元。在此带动下,米高梅在2012年第四季度总收入超过9亿美元,赢利4020万美元。2014年的《007:幽灵党》在全球也收获8.8亿美元票房的佳绩,为007系列票房第二的影片。

从米高梅公布的年报看,过去4年(2013-2016)均实现超过1亿美元的盈利,分别为1.22亿美元、1.56亿美元,2.52亿美元,1.56亿美元。考虑到电影公司营收受电影票房影响较大,这个波动也不算太高。以下为2016/2015两年的简要财务数据。

来源:米高梅财报

不过,虽然持续盈利,但我们也可看出其收入太过倚重电影业务,过去两年平均占总收入的的77%,对比近两年最赚钱的迪斯尼,后者拥有电视媒体,主题公园,大量衍生品业务等,米高梅由于业务单一,风险较其他背靠大型集团的“好莱坞六大”而言更高。

业务单一正是众多分析师认为其2010年被迫破产重组的最重大教训。

北美的电影市场差不多已饱和,多年没有大幅增长,像米高梅这样的公司,要么拓展更多的业务,要么拓展更大的市场,否则在经济低迷或电影票房表现不佳的年份风险仍不小。但米高梅又缺乏一个当前“好莱坞六大”背后的“爸爸”,想要拓展更多业务并不容易;而2010年伸出援手的“望远镜娱乐”也没太大背景,拓展更大市场难度也不小。对于当前的米高梅而言,找到一个能帮助自身拓展业务性和市场的“爸爸”至关重要,找到了,凭借米高梅的丰富影片库和007等知名IP, 未来与当前“六大”合称“好莱坞七大”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作为当前全球电影市场增长最快的市场,却极为缺乏知名IP, 经典电影片库。近年来中资不断加大对海外影视相关产业的投资并购也正式基于这样的“互补”逻辑。

所以,此次中资财团巨资收购“百年老店”米高梅,最基本的逻辑必然是利用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帮助米高梅重新焕发青春,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也促进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

估值方面,彭博的数据显示,目前米高梅在纽约场外市场交易的股票已高达96元/股,估值近46亿美元。考虑到场外市场的流动性欠佳,该估值仅是一个参考。

2016年初,万达集团收购美国传奇影业给与后者的估值是35亿美元,而传奇影业在此前的2014年、2015年均出现不同程度亏损,且传奇影业在历史底蕴及影片库方面都远远不及米高梅。

另外,当前的“好莱坞六大”之一的派拉蒙影业近年来票房一直不好,财务也一塌糊涂,2016年财年则是亏损4.45亿美元。即使这样,传闻中资以80-100亿美元的估值洽购时,仍遭到拒绝。

有传奇影业和派拉蒙的先例,米高梅的收购估值肯定远远高于当前场外市场的46亿美元。

晨哨君独家获悉,目前报价区间在80—100亿美金。而此次中资买方财团由多家实力机构构成,以民营资本为主,领投机构控制人有可能是位L姓氏人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资财团正“追捕”007,米高梅百亿估值但仍需一个“富爸爸”

目前报价区间在80—100亿美金。而此次中资买方财团由多家实力机构构成,以民营资本为主,领投机构控制人有可能是位L姓氏人士。

上周五,晨哨君全网独家披露了《中国神秘财团拟百亿美金收购好莱坞顶级电影公司》。

市场对此消息反馈热烈,不过也有很多疑问,典型想法是:

第一,是不是又一个土豪的异想天开?资金根本出不去啊!

第二,是不是又是派拉蒙?已经传过好几轮绯闻了,有点审美疲劳了!

晨哨君近日从接近美国方面的核心渠道获取了“关于此次交易的最新情报”,在此分享三个核心信息,以飨晨哨读者:

1) 本次交易双方已经签署完“履约保证”。正式合约正在最后的紧张谈判中。如果后续顺利,有望在3到6个月内完成交割。

2) 本次交易所需资金将全部在境外解决,所以无须走国内审批流程,不受当下监管政策影响,这将极大地保障交易落实。

3) 本次交易标的,晨哨君已经独家获悉了这一被收购对象,竟然是它——它就是出品了创下一举夺得八项金像奖记录的《乱世佳人》,拥有 “007”等知名IP的“雄狮”米高梅!

需要说明一点,上一篇文章传递的信息略有失误,米高梅曾是好莱坞八大之一。但不属于当前的“好莱坞六大”之一。

但是要知道,奥斯卡奖本身都是由米高梅电影公司创始人之一梅耶(Louis B. Mayer)发起成立的。米高梅在全球电影史的地位和影响力丝毫不逊于当前的“BIG SIX”。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好莱坞豪门的精彩故事。

并购成就米高梅

1981年,米高梅收购了发行《洛奇》系列电影以及拥有“007”IP的联美公司,并成立米高梅—联美公司。而“007”可能是迄今为止电影史上最值钱的IP。

1924年,米特罗(Metro)电影公司的老板马尔科斯.洛夫收购了高德温(Goldwyn)电影公司以及传奇制片人路易斯.梅耶(Mayer)的制片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MGM)正式成立,梅耶成为米高梅的首任总经理。其标志是大家熟悉的“雄狮”形象。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米高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好莱坞最大的电影公司,每年要生产约50部影片。包括《乱世佳人》、《绿野仙踪》、《魂断蓝桥》、《叛舰喋血记》以及《忠勇之家》等。其中,《乱世佳人》在调节通货膨胀后,是历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并在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1940)中荣获八项大奖。

1948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判定大公司非法垄断,该判决要求制作公司只管制片,放弃发行和电影院业务的经营。这对于像米高梅这样集制作、发行和放映于一身的大型好莱坞公司简直是世界末日。而在其他好莱坞公司通过并购等形式不断壮大之际,米高梅却是少有的在兼并收购中不断衰弱的公司,再也没有回到过鼎盛时期的盛况。

上世纪60年代以后,米高梅在资本市场上被多次交易。

1967年,加拿大投资人老埃德加 布朗夫曼买下米高梅,仅仅两年后就转手给拉斯维加斯资本家柯克 科克里安。后者在随后几十年里多次“倒卖”米高梅,牟利数以十亿美金计。

1986年,CNN老板特德 特纳以14.5亿美元从科克里安手中收购米高梅,不到三个月,特纳由于后悔竟以7.8亿美元的价格将米高梅卖卖回给科克里安。随后,米高梅又被科克里安以13亿美元卖给意大利投资家吉安卡洛 帕莱蒂。后者由于被指控在米高梅的交易中欺诈,米高梅被法国里昂信托银行公开拍卖,沙特投资者接盘。1996年,科克里安再次收购米高梅,占股81%。

不过,科克里安对米高梅也并非一事无成,1981年,米高梅收购了发行《洛奇》系列电影以及拥有“007”IP的联美公司,并成立米高梅—联美公司。而“007”可能是迄今为止电影史上最值钱的IP。

米高梅需要一个“爸爸”

对于当前的米高梅而言,找到一个能帮助自身拓展业务性和市场的“爸爸”至关重要,找到了,凭借米高梅的丰富影片库和007等知名IP, 未来与当前“六大”合称“好莱坞七大”只是时间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皮克斯、梦工厂等公司都抓住了特效技术和3D动画电影的潮流,而MGM反应迟钝,2000年吴宇森导演的《风语者》投资超过1亿美元,全球票房仅7700万美元(电影票房一般达到成本的3倍才能盈亏平衡),米高梅财务情况进一步恶化,高层被迫辞职。该笔投资也显示出当时米高梅高管之缺乏投资眼光。

2005年,米高梅的负债高达20亿美元,距离破产仅一步之遥。2005年2月,以索尼为首的一群财团组建米高梅控股公司。4月,该控股公司通过一笔价值48亿美元的杠杆收购收购了米高梅电影公司。不过,索尼并非米高梅的“救世主”,其只是看中了米高梅影片库里的4100部影片,并结合自身已有的影片数量,成功在高清DVD格式之争中胜出。而米高梅则在裁员、关闭摄影棚等情况下进一步走向衰落,至2009年米高梅的债务已高达近40亿美元,不得不选择申请破产保护。

最终,一家没什么名气的好莱坞制片厂“望远镜娱乐”(Spyglass Entertainment)将旗下的两家子公司与米高梅合并,组成新的米高梅电影公司。新米高梅凭借摩根大通的背书获得银行5亿美元融资,告别破产进入重组。

在望远镜娱乐出现前,也曾传出中资或入住米高梅,但最终不了了之。2015年以来,媒体也多次传出中资有意收购米高梅,传闻中的买家有王健林、马云等。2017年2月,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米高梅公司曾考虑将公司出售给中国买家,但谈判最终破裂。

起死回生——已连续多年盈利,但收入来源仍单一

重组后,米高梅选择了其“摇钱树”《007》系列,2012年的《007:大破天幕杀机》成为007历史上票房最高,全球总票房超过11亿美元;另外还联合华纳兄弟旗下的新线影业(New Line Cinema)共同制作《霍比特人》,票房亦高达10.2亿美元。在此带动下,米高梅在2012年第四季度总收入超过9亿美元,赢利4020万美元。2014年的《007:幽灵党》在全球也收获8.8亿美元票房的佳绩,为007系列票房第二的影片。

从米高梅公布的年报看,过去4年(2013-2016)均实现超过1亿美元的盈利,分别为1.22亿美元、1.56亿美元,2.52亿美元,1.56亿美元。考虑到电影公司营收受电影票房影响较大,这个波动也不算太高。以下为2016/2015两年的简要财务数据。

来源:米高梅财报

不过,虽然持续盈利,但我们也可看出其收入太过倚重电影业务,过去两年平均占总收入的的77%,对比近两年最赚钱的迪斯尼,后者拥有电视媒体,主题公园,大量衍生品业务等,米高梅由于业务单一,风险较其他背靠大型集团的“好莱坞六大”而言更高。

业务单一正是众多分析师认为其2010年被迫破产重组的最重大教训。

北美的电影市场差不多已饱和,多年没有大幅增长,像米高梅这样的公司,要么拓展更多的业务,要么拓展更大的市场,否则在经济低迷或电影票房表现不佳的年份风险仍不小。但米高梅又缺乏一个当前“好莱坞六大”背后的“爸爸”,想要拓展更多业务并不容易;而2010年伸出援手的“望远镜娱乐”也没太大背景,拓展更大市场难度也不小。对于当前的米高梅而言,找到一个能帮助自身拓展业务性和市场的“爸爸”至关重要,找到了,凭借米高梅的丰富影片库和007等知名IP, 未来与当前“六大”合称“好莱坞七大”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作为当前全球电影市场增长最快的市场,却极为缺乏知名IP, 经典电影片库。近年来中资不断加大对海外影视相关产业的投资并购也正式基于这样的“互补”逻辑。

所以,此次中资财团巨资收购“百年老店”米高梅,最基本的逻辑必然是利用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帮助米高梅重新焕发青春,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也促进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

估值方面,彭博的数据显示,目前米高梅在纽约场外市场交易的股票已高达96元/股,估值近46亿美元。考虑到场外市场的流动性欠佳,该估值仅是一个参考。

2016年初,万达集团收购美国传奇影业给与后者的估值是35亿美元,而传奇影业在此前的2014年、2015年均出现不同程度亏损,且传奇影业在历史底蕴及影片库方面都远远不及米高梅。

另外,当前的“好莱坞六大”之一的派拉蒙影业近年来票房一直不好,财务也一塌糊涂,2016年财年则是亏损4.45亿美元。即使这样,传闻中资以80-100亿美元的估值洽购时,仍遭到拒绝。

有传奇影业和派拉蒙的先例,米高梅的收购估值肯定远远高于当前场外市场的46亿美元。

晨哨君独家获悉,目前报价区间在80—100亿美金。而此次中资买方财团由多家实力机构构成,以民营资本为主,领投机构控制人有可能是位L姓氏人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