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职场再充电 中国人比美国人更舍得花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职场再充电 中国人比美国人更舍得花钱

工作之余读个MBA,中国职场人的需求更强烈。

图片来源:India Education

在咨询行业深耕15年后,邵勃想到去读EMBA项目。他的诉求很简单,认识一群背景经历相似的人、拿到国际一流学府的文凭。前者能够帮他扩充人脉,后者有助于职业晋升。深造过程并不容易,他用“脱了一层皮”来评价18个月的高强度学习。毕业后,他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以新姿态重新回归了职场。

再充电成为越来越多职场人提高战斗力的选择,而相比海外职场人士,中国职场人更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大把的银子。6月15日,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发布了《中国职场人教育投资消费洞察报告》。综合研究平台上用户态度后,他们发现高达65%的职场人接受再教育,而愿意花10万以上“砸入”MBA教育项目的比例则高达41%。

此外,与接受调查的海外职场人相比,中国职场人再深造时的主要动力是提升专业技能,而非现实的谋求高薪,国人在自我教育投资上展现出的积极消费观,让人颇感意外。

从冲动到付费只要100天

“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这些频繁出现“关键词”说明了一点,企业们处于趋势多变的环境,能否抓得住机遇,需要管理人才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持续学习、不断深造成了当下职场人的生存常态。

领英报告显示,98%的中国人工作后有意愿进行学习提升,而美国人的这一比例只有49%。其中,有65%的中国人计划在未来一年内付诸实践,也远高于美国51%的比例。

强烈的深造和求学意愿下,中国职场人对自我教育的投资也不吝啬,行动力比海外职场人士强得多。数据显示,中国职场人从产生念头到真正缴费的平均决策时间仅为100天。而市场调研机构华通明略(Millward Brown)发布的一项有关全球消费者决策历程的报告显示,通常从人们有意向要接受MBA等高等教育到最后入学要经过600天的决策期。中国职场人对于进行教育投入的行动更为果断。

并非图高薪

MBA/EMBA的学位能带来什么好处?海外职场人更倾向视之为涨薪的筹码。在调查中,54%的全球职场人将“获得更高薪资”列为选择教育项目时最强烈的需求。相比之下,国内职场人士对“提高专业技能”的需求更强。

在选择攻读MBA/EMBA项目的过程中,中美职场人最为在意的均是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质量、学校口碑,而相对美国人看重的课程设置、学费、以及学校地点等因素,中国职场人更为看重学校平台带来的资源和职场人脉圈的建立。事实上,中国职场人异常看重教育品牌在同事及职场圈子中的口碑。数据显示,相比于个人社交平台,70%的中国职场人更信赖职场社交平台的信息。

学历越高越舍得花钱

职场人对MBA/EMBA等高端教育的投入,学历越高者越肯花钱。调查显示,有41%的职场人愿意为此投入10万元以上。在海外留学经历的群体中,有48%的人表示未来有可能选择攻读MBA/EMBA的课程,这一比例高于无海外留学经历的群体(35%)。

消费群体的强大行动力也直接对国内高等院校高端教育项目的办学产生了一定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从1991年MBA教育起步,过去的20多年中,开展教育部承认的MBA课程教学的商学院已近300家。领英中国营销解决方案市场部负责人周小丹表示:“在职教育进行大笔投入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现象级趋势,这也对商学院在项目策划、师资配比、品牌搭建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吸引优质候选人一直是高端教育的品牌营销痛点。”

如今,邵勃担任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总经理,在他看来,各商学院项目之间的竞争也颇为激烈。“你可能会在香港机场上看到我们竞争对手的广告牌,他们还会花钱在《经济学人》杂志上放广告,费用差不多是我们一年的预算。”邵勃对界面新闻说。

选择如何再教育?互联网行业自成一派

对于传统的工业、汽车和制药行业来说,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更愿意选择MBA/EMBA的项目为职场充电,但这未必是所有行业的选择,互联网企业就自成一派。在领英分享平台数据中,在阿里巴巴和华为等企业里,拥有MBA/EMBA学历的员工比例低于其他行业。

“这是一个很可惜的市场,不少互联网企业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内训制度,华为内部有大学,阿里巴巴也有湖畔大学,它们像是另一个平行宇宙。”邵勃说。他认为互联网行业自己也未必有一套成熟的玩法,传统的商学院教育也未必能与之匹配。

外企在中国出于收缩状态也影响了员工的职业教育。“从我们所在的上海和长三角这个市场来看,外企愿意在外派人员身上花的投入肯定也是降低的,如果制造业收缩,我们外籍学员的数量也会相应减少。”

当然,是否愿意为职业发展上进行教育投资,未必只与个体选择相关。实际上,职业教育行业也能反映行业发展的趋势。在邵勃看来,这两年,来自制造业的学员数量在下降,从原来的30%,到现在约为20%。制药行业的学员数量较为稳定。“比较突出的是汽车行业,学员占比虽然不多,但增长快。虽然“蔚来汽车”是否成功还不确定,但或许会是下一波浪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职场再充电 中国人比美国人更舍得花钱

工作之余读个MBA,中国职场人的需求更强烈。

图片来源:India Education

在咨询行业深耕15年后,邵勃想到去读EMBA项目。他的诉求很简单,认识一群背景经历相似的人、拿到国际一流学府的文凭。前者能够帮他扩充人脉,后者有助于职业晋升。深造过程并不容易,他用“脱了一层皮”来评价18个月的高强度学习。毕业后,他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以新姿态重新回归了职场。

再充电成为越来越多职场人提高战斗力的选择,而相比海外职场人士,中国职场人更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大把的银子。6月15日,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发布了《中国职场人教育投资消费洞察报告》。综合研究平台上用户态度后,他们发现高达65%的职场人接受再教育,而愿意花10万以上“砸入”MBA教育项目的比例则高达41%。

此外,与接受调查的海外职场人相比,中国职场人再深造时的主要动力是提升专业技能,而非现实的谋求高薪,国人在自我教育投资上展现出的积极消费观,让人颇感意外。

从冲动到付费只要100天

“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这些频繁出现“关键词”说明了一点,企业们处于趋势多变的环境,能否抓得住机遇,需要管理人才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持续学习、不断深造成了当下职场人的生存常态。

领英报告显示,98%的中国人工作后有意愿进行学习提升,而美国人的这一比例只有49%。其中,有65%的中国人计划在未来一年内付诸实践,也远高于美国51%的比例。

强烈的深造和求学意愿下,中国职场人对自我教育的投资也不吝啬,行动力比海外职场人士强得多。数据显示,中国职场人从产生念头到真正缴费的平均决策时间仅为100天。而市场调研机构华通明略(Millward Brown)发布的一项有关全球消费者决策历程的报告显示,通常从人们有意向要接受MBA等高等教育到最后入学要经过600天的决策期。中国职场人对于进行教育投入的行动更为果断。

并非图高薪

MBA/EMBA的学位能带来什么好处?海外职场人更倾向视之为涨薪的筹码。在调查中,54%的全球职场人将“获得更高薪资”列为选择教育项目时最强烈的需求。相比之下,国内职场人士对“提高专业技能”的需求更强。

在选择攻读MBA/EMBA项目的过程中,中美职场人最为在意的均是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质量、学校口碑,而相对美国人看重的课程设置、学费、以及学校地点等因素,中国职场人更为看重学校平台带来的资源和职场人脉圈的建立。事实上,中国职场人异常看重教育品牌在同事及职场圈子中的口碑。数据显示,相比于个人社交平台,70%的中国职场人更信赖职场社交平台的信息。

学历越高越舍得花钱

职场人对MBA/EMBA等高端教育的投入,学历越高者越肯花钱。调查显示,有41%的职场人愿意为此投入10万元以上。在海外留学经历的群体中,有48%的人表示未来有可能选择攻读MBA/EMBA的课程,这一比例高于无海外留学经历的群体(35%)。

消费群体的强大行动力也直接对国内高等院校高端教育项目的办学产生了一定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从1991年MBA教育起步,过去的20多年中,开展教育部承认的MBA课程教学的商学院已近300家。领英中国营销解决方案市场部负责人周小丹表示:“在职教育进行大笔投入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现象级趋势,这也对商学院在项目策划、师资配比、品牌搭建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吸引优质候选人一直是高端教育的品牌营销痛点。”

如今,邵勃担任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总经理,在他看来,各商学院项目之间的竞争也颇为激烈。“你可能会在香港机场上看到我们竞争对手的广告牌,他们还会花钱在《经济学人》杂志上放广告,费用差不多是我们一年的预算。”邵勃对界面新闻说。

选择如何再教育?互联网行业自成一派

对于传统的工业、汽车和制药行业来说,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更愿意选择MBA/EMBA的项目为职场充电,但这未必是所有行业的选择,互联网企业就自成一派。在领英分享平台数据中,在阿里巴巴和华为等企业里,拥有MBA/EMBA学历的员工比例低于其他行业。

“这是一个很可惜的市场,不少互联网企业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内训制度,华为内部有大学,阿里巴巴也有湖畔大学,它们像是另一个平行宇宙。”邵勃说。他认为互联网行业自己也未必有一套成熟的玩法,传统的商学院教育也未必能与之匹配。

外企在中国出于收缩状态也影响了员工的职业教育。“从我们所在的上海和长三角这个市场来看,外企愿意在外派人员身上花的投入肯定也是降低的,如果制造业收缩,我们外籍学员的数量也会相应减少。”

当然,是否愿意为职业发展上进行教育投资,未必只与个体选择相关。实际上,职业教育行业也能反映行业发展的趋势。在邵勃看来,这两年,来自制造业的学员数量在下降,从原来的30%,到现在约为20%。制药行业的学员数量较为稳定。“比较突出的是汽车行业,学员占比虽然不多,但增长快。虽然“蔚来汽车”是否成功还不确定,但或许会是下一波浪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