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拉开序幕。一年一度的上影节,不单是一场星光璀璨的光影盛会,也是电影舆论的风向标。这一届上海电影节也不是例外。
在上海电影节主办,腾讯娱乐、腾讯视频协办的“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论坛上,由作家刘震云主持,导演冯小刚、陈可辛与学者戴锦华、作家张大春坐而论道,抛出了不少有趣的观点。
论坛上,各位嘉宾就电影市场未来的出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陈可辛提出了一个观点,目前的发行制度倾斜于大IP和小鲜肉,优质电影的生存空间有限,未来电影的出路在网络。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网络和院线之争烧到上影节
在谈到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时,陈可辛认为,未来电影的出路应该在网络。在他看来,如今的中国电影被市场裹挟,整个发行制度倾向于大IP和小鲜肉。身处其中的电影人,不得不“按规矩办事”,依靠大数据、大IP来拍电影。在这样的情况下,文艺片或者非典型的商业片是没有多少生存空间的。
然而,这些电影拿到网络上播放,反而可能会很受欢迎。陈可辛称,自己监制的《七月与安生》,第一天的票房只有1000多万,最终票房为1.7亿,已经超出了预期。然而,这部电影拿到网络上播放一周,一个视频平台就有6000万人看,这说明网络上的观众还在。
同时,陈可辛还指出,网络能满足不同层面受众的需求,使观众能够有效分流。虽然网络的大部分空间仍然被大IP和小鲜肉占据,但其他类型的电影在网络上同样拥有生存空间。90后和00后也养成了“用手机看电影”的试听习惯。因此,未来电影的出路应该在网络。
针对这种观点,学者戴锦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她看来,电影是院线的艺术。电影一旦丧失了影院,那就是丧失了电影,可以直接宣判电影死亡了。
院线不给机会 还是自己不争气?
去年年底,中国内地银幕数达到40917块,成为了全球银幕数最多的国家。尽管银幕数增多了,国产电影的总体质量却并没有明显的提高。正如陈可辛所说,“大IP+小鲜肉”配方的电影越来越多,挤占了大部分的市场空间,真正优质电影的生存空间反而十分逼仄。
仅从去年暑期档来看,票房前三名是《盗墓笔记》、《绝地逃亡》和《寒战2》,口碑都不算出色。在豆瓣上,前两部电影的评分都没有超过及格线,《寒战2》的口碑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反而评价不错的《幸运是我》、《喊 山》和《我们诞生在中国》,均遭遇了口碑的滑铁卢。尤其是前两部电影,影片下档时的票房还不到100万。
到了今年,情况也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截止到目前,今年内地票房最高的10部电影中,6部都是进口大片。剩下的4部电影,都来自于春节档,其中豆瓣评分最高的《乘风破浪》,也很难称得上是一部佳作。无论是从票房还是口碑来看,今年上半年国产电影都被笼罩在进口大片的阴影之下,至今都没有翻身的迹象。
进口片的票房碾压着国产片,国产片中的商业片又碾压着文艺片。不得不说,这的确跟中国的排片“潜规则”有关系。一般来说,影院的排片不是看口碑,而是看电影的“卖相”。大制作、明星云集、宣传力度大的电影,一般能够获得较高的排片率。电影上映之后,影院也会根据影片的上座率,增加或者减少放映场次。
院线基于自身的考虑,对进口大片和国产商业片“特殊照顾”,这也在情理之中。正如陈可辛在上影节论坛中所说,院线的运营需要成本,会用尽各种办法让影院坐满人,不得不牺牲了其他电影的生存空间。然而,这对中小制作的优质电影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优质电影的“叫好不叫座”,跟院线的低排片脱不开关系。
不过,也别都怪院线不给机会,有时也是国产电影自己不争气。就拿今年上半年来说,整整半年没出现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国产佳作。取得高票房的国产电影,大部分还是因为占了春节档的光。票房拼不过进口大片,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互联网能拯救国产电影吗?
相较于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大制作商业片,其他电影的生存空间被压缩,的确是一个事实。那么,互联网是否会成为优质电影的“救命稻草”?相较于传统院线,网络院线又会给电影产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1、电影的创作自由度更高
在这次论坛上,陈可辛坦言,相较于电影院,网络会给创作者更自由的创作空间。一般来说,国内的院线电影,最长也就在2个小时左右。对导演来说,也是某种限制。如果放到网络上播放,导演可以加入更多的细节,一个故事两个小时讲不完就讲三个小时、八个小时,甚至12个小时。他认为,这种电影可以称之为“自由长度的电影”。
2、网播的电影数量没有限制
尽管院线银幕数一直在增长,电影院里能够播放的电影数量依然是有限的。电影院的播放方式是线性的,播放了一部才能播另外一部,现在每年只播放300多部。相较之下,互联网并没有播放数量的限制。只要平台能买下,网络院线就可以播放。
3、给小众电影提供更多生存空间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商业大片一向是院线的“霸主”,相对小众的中小制作电影或文艺片的排片空间一再被挤压。对这些电影来说,在网络播放可避开跟商业大片的竞争,让有独特爱好的观众可以欣赏到这些电影。这给大量的电影创作人提供了更多机会,让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近几年,国内不少电影公司开始尝试网络和院线同步发行的模式。《黑处有什么》还在院线上映期间,就已经通过爱奇艺进行了网络发行。《路边野餐》前一天刚刚下线,第二天马上登上了视频网站。此外,爱奇艺还开始拉拢导演王晶,与其合作推出6部电影,不排除与院线同步上映的可能。
实际上,网络院线与传统院线的“准同步”,的确为小众电影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变现渠道,也为电影创作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然而,目前内地的视频网站,还不具备和传统院线一争高下的实力。网络院线和传统院线的“准同步”,目前还处于试水阶段,短时间内很难成为主导。
尽管如此,互联网已经改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尤其对于90后和00后来说,相对于影院观影,网络观影已经成为他们更为熟悉的观影方式。未来,网络院线打破传统院线的垄断,成为电影同步的播出渠道,其实并非是天方夜谭。
作者 | 文创资讯记者 任珊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