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腾讯的“中国硅谷”野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腾讯的“中国硅谷”野望

马化腾拉来顺丰的王卫、大疆的李泽湘,希望牵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具体落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所谓的“湾区”,一般指的是美国旧金山湾区,那里最为人所知的地标就是位于南部的硅谷。这块长约25英里的谷底上,孕育了包括谷歌、Facebook、苹果等一系列或多或少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科技企业。因此,在科技行业内,“湾区”这个名词已经隐隐约约地笼罩上了一层光环。

而现在,腾讯希望把这一层光环移植到它的大本营深圳,以及周边的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地区。

为此,6月20日,腾讯在香港承办了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并且请来了三个地区的政商学研各界人士,来为如何在将来共同建设好“中国的湾区”进行讨论。

事实上,推进粤港澳地区一体化对腾讯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在今年的两会上,腾讯集团董事长马化腾提出了七条建议,其中一条就是“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

当时,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资源丰富,而发展潜力仍有待挖掘和释放。”希望粤港澳地区能够被国家打造成“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动机”。

在这次论坛上,马化腾再一次提起了他的这个设想。在他眼中,粤港澳地区是国内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仍有大量潜力可挖,下一步要做的,只是如何将这些力量整合起来。

“最近十年内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中国企业正在赶超全世界,因为我们有着很好的基础。”他表示,粤港澳湾区的软件、硬件、服务一应俱全,代表了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这正是这片地区的最大优势。在马化腾看来,出身于香港、又在深圳成长起来的大疆,是这种新趋势的最好例子。

“粤港澳地区在创新方面,抓了几副好牌,如果能把这三方面的优势整合起来,我觉得大有可为。”马化腾判断。

一向难得公开露面的顺丰董事长王卫,这次受马化腾的邀请,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设想表达了自己的支持态度。他表示,大湾区的形成能够推动三地企业间的开放和互通有无,而这是发展的根本要求。当然,他也不忘“吹捧”了主人家马化腾一番。

“企业领导者的一念之差,会决定一家企业开放的程度,”王卫说,“以前我认为QQ没什么,但现在腾讯已经做到了如此大的规模。因此我一直在马化腾身上找答案,最终发现,我自己一直希望打造内部生态,而腾讯则是以更开放的模式打造外部生态,这就是两家企业市值现在2000亿和20000亿的差别。”

王卫认为,所谓的“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是互通互联,不同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结合优势,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实现,最终实现共赢。

“合作共赢”,是这个论坛中被提起了最多次的字眼。确实,如果大湾区的设想能够在最为理想化的程度下实现,参与的地区都能各取所需。而其中,受益最多的莫过于深圳和香港。

作为“大疆之父”,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大疆董事长李泽湘谈到了在这种合作体系下,不同地区能够获得的帮助。

“深圳一直被称为中国的硅谷,有着敢闯敢干的文化;香港则是一个国际都市,尤其是它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善。”李泽湘评价称。

事实上,从双创大潮掀起之时,深圳就成为了创业的前沿地区,并且始终保持了领头地位。即使是在热潮渐渐消退的今天,深圳的创业孵化器内仍然有不少创业者埋头苦干的身影。此外,以深圳为首的珠三角地区也代表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这始终促进着科创事业在当地的发展

然而深圳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教育和文化上的缺乏,使得产业在基础上就有所落后。为此,深圳市政府在近年也不断出台优惠措施,以吸引外来人才。

至于香港,尽管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开放的社会体系,但长久积累的传统心态使得科创事业在当地居民的心目中地位始终不高。有创业者曾经表示,在香港的大学校园里,学习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学生,始终难以在社会上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这使得香港的教育资源始终难以转化为具体的科创成果。

因此,深港两地能够在这种合作中形成优势互补,这当然会促进两个城市的继续发展。

只不过,“澳”在这个大湾区的概念里,地位就多少显得有些尴尬。相比于深圳,澳门在创新环境上自然不及;然而相比于香港,澳门又未能提供充足的资源。在这次论坛上,提及澳门作用的言论寥寥可数。

李泽湘在演讲时,也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澳门,而是屡屡提及了“世界工厂”东莞。他表示,东莞的制造能力,是创意在中国内地能够快速落地的保障。在这个大湾区架构的内部,能够提供制造能力的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实际地位也许真的会比澳门高。

这样看来,在“粤港澳”三者的关系中,主角无疑还是深圳和香港两个地区,澳门可能更多地是和珠三角内除了深圳的其他地区一同扮演着配角,沾上一些光。只是“港澳”向来不分家,因为这层关系,澳门才得以被列入这个名号中。

当然,除了希望带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之外,腾讯之所以如此大力倡导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或许也有着自己的考虑。

如今的腾讯,总市值已经达到了2.65万亿元,位居全球企业市值前十。而在6月6日,全球最大的传播集团WPP在英国伦敦发布2017 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腾讯也排在了榜单的第8位。

从上述资料看,腾讯目前是粤港澳地区毫无疑问的龙头企业。一旦粤港澳大湾区成立,甚至顺利发展成为“中国版硅谷”,那么腾讯的影响力乃至市值都有可能再攀升一个台阶,这当然是腾讯方面乐意见到的。

但现在,尽管民间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要想真正让这片区域成为中国的硅谷,人们也许还需要等上一阵子。

首当其冲的问题在于,地区内的人才、教育、科技资源,远远达不到大湾区的发展需求。李泽湘就在演讲中提到,香港的高房价、基础教育优质学位不足;以及深圳的教育、医疗劣势,都是影响人才进入这些区域的原因。因此,在大湾区设想完全落地之前,完成这些资源的整合,依然是三地需要完成的基础工作。

更重要的是,三个地区之间的区域壁垒依旧存在。这是由于区域内不同城市的特殊性质所导致的,无论是旧金山湾区,还是东京湾区,当中涉及的城市都不会像粤港澳湾区一样,包含了两个“特别行政区”。在这样的限制下,目前三个地区的人们依旧无法自由流动,这是粤港澳湾区真正落地的最大掣肘。

媒体人朱文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景依旧保持了谨慎态度。他认为,粤港澳事实上已经出现了要求构建更大范围的统一市场的要求,但区域间的壁垒使得地区内的资源依旧无法实现自由流动,一个统一的自由市场也因此难以完全建设起来。

“能想象在粤港澳大湾区,刷一张地铁卡就可以行遍5.65万平方公里吗?”朱文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大湾区的目的在于,使得资源能够进一步积累,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率,但目前来看,实现这一目标还有较长距离;而一旦无法跨越这个壁垒,超越硅谷只能是一句空话。

他认为,建立大湾区是时下的大势所趋,但要真正破除壁垒,政府和企业在其中缺一不可;其中,更大的推动力来自于企业一方,而政府则应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像腾讯这样的企业,能够在湾区形成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然而湾区承担的是经济新常态如何再上台阶的重任,需要上层建筑的改变更多也更大,这没那么容易。”他评价称。

在论坛上,不少学者同样提到了这个问题。北大国发院教授周其仁就在演讲中表示,即使深圳和香港、东莞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少互动,但互动得还不够。“没有一个地方的成功企业、成功案例是孤立发展的。”周其仁说,像微信这样成功的例子,绝对不是局限在一个行政区划内建成的。

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也随之出现。马化腾就提到,希望粤港澳三地政府建立常态的协调机制,在出入境、个税等方面放宽政策,推动人才流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教授樊纲也表示,希望能够在三地的人员流动上实行同等待遇,从而更好地实现互联互通。

来自民间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最终拍板的还是上层。尽管李克强总理已经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今年中央政府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但目前,具体的时间表依然有待更新。

因此,企业们能够做的也还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一遍又一遍地向上反映自己的决心。也许在明年的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人们又会看到,一些鲜少露面的企业家站出来,继续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美好前景侃侃而谈。

值得欣慰的是,民间交流的不断增加,也许会进一步加速上层建筑靴子落下的速度。改变已经在渐渐发生。

阅读更多有关科技的内容,请点击查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马化腾

  • 马化腾骂醒腾讯游戏了吗?
  • “有所为,有所不为”,马化腾2023年ESG报告谈及大模型的向善决策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腾讯的“中国硅谷”野望

马化腾拉来顺丰的王卫、大疆的李泽湘,希望牵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具体落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所谓的“湾区”,一般指的是美国旧金山湾区,那里最为人所知的地标就是位于南部的硅谷。这块长约25英里的谷底上,孕育了包括谷歌、Facebook、苹果等一系列或多或少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科技企业。因此,在科技行业内,“湾区”这个名词已经隐隐约约地笼罩上了一层光环。

而现在,腾讯希望把这一层光环移植到它的大本营深圳,以及周边的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地区。

为此,6月20日,腾讯在香港承办了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并且请来了三个地区的政商学研各界人士,来为如何在将来共同建设好“中国的湾区”进行讨论。

事实上,推进粤港澳地区一体化对腾讯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在今年的两会上,腾讯集团董事长马化腾提出了七条建议,其中一条就是“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

当时,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资源丰富,而发展潜力仍有待挖掘和释放。”希望粤港澳地区能够被国家打造成“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动机”。

在这次论坛上,马化腾再一次提起了他的这个设想。在他眼中,粤港澳地区是国内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仍有大量潜力可挖,下一步要做的,只是如何将这些力量整合起来。

“最近十年内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中国企业正在赶超全世界,因为我们有着很好的基础。”他表示,粤港澳湾区的软件、硬件、服务一应俱全,代表了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这正是这片地区的最大优势。在马化腾看来,出身于香港、又在深圳成长起来的大疆,是这种新趋势的最好例子。

“粤港澳地区在创新方面,抓了几副好牌,如果能把这三方面的优势整合起来,我觉得大有可为。”马化腾判断。

一向难得公开露面的顺丰董事长王卫,这次受马化腾的邀请,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设想表达了自己的支持态度。他表示,大湾区的形成能够推动三地企业间的开放和互通有无,而这是发展的根本要求。当然,他也不忘“吹捧”了主人家马化腾一番。

“企业领导者的一念之差,会决定一家企业开放的程度,”王卫说,“以前我认为QQ没什么,但现在腾讯已经做到了如此大的规模。因此我一直在马化腾身上找答案,最终发现,我自己一直希望打造内部生态,而腾讯则是以更开放的模式打造外部生态,这就是两家企业市值现在2000亿和20000亿的差别。”

王卫认为,所谓的“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是互通互联,不同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结合优势,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实现,最终实现共赢。

“合作共赢”,是这个论坛中被提起了最多次的字眼。确实,如果大湾区的设想能够在最为理想化的程度下实现,参与的地区都能各取所需。而其中,受益最多的莫过于深圳和香港。

作为“大疆之父”,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大疆董事长李泽湘谈到了在这种合作体系下,不同地区能够获得的帮助。

“深圳一直被称为中国的硅谷,有着敢闯敢干的文化;香港则是一个国际都市,尤其是它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善。”李泽湘评价称。

事实上,从双创大潮掀起之时,深圳就成为了创业的前沿地区,并且始终保持了领头地位。即使是在热潮渐渐消退的今天,深圳的创业孵化器内仍然有不少创业者埋头苦干的身影。此外,以深圳为首的珠三角地区也代表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这始终促进着科创事业在当地的发展

然而深圳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教育和文化上的缺乏,使得产业在基础上就有所落后。为此,深圳市政府在近年也不断出台优惠措施,以吸引外来人才。

至于香港,尽管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开放的社会体系,但长久积累的传统心态使得科创事业在当地居民的心目中地位始终不高。有创业者曾经表示,在香港的大学校园里,学习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学生,始终难以在社会上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这使得香港的教育资源始终难以转化为具体的科创成果。

因此,深港两地能够在这种合作中形成优势互补,这当然会促进两个城市的继续发展。

只不过,“澳”在这个大湾区的概念里,地位就多少显得有些尴尬。相比于深圳,澳门在创新环境上自然不及;然而相比于香港,澳门又未能提供充足的资源。在这次论坛上,提及澳门作用的言论寥寥可数。

李泽湘在演讲时,也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澳门,而是屡屡提及了“世界工厂”东莞。他表示,东莞的制造能力,是创意在中国内地能够快速落地的保障。在这个大湾区架构的内部,能够提供制造能力的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实际地位也许真的会比澳门高。

这样看来,在“粤港澳”三者的关系中,主角无疑还是深圳和香港两个地区,澳门可能更多地是和珠三角内除了深圳的其他地区一同扮演着配角,沾上一些光。只是“港澳”向来不分家,因为这层关系,澳门才得以被列入这个名号中。

当然,除了希望带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之外,腾讯之所以如此大力倡导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或许也有着自己的考虑。

如今的腾讯,总市值已经达到了2.65万亿元,位居全球企业市值前十。而在6月6日,全球最大的传播集团WPP在英国伦敦发布2017 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腾讯也排在了榜单的第8位。

从上述资料看,腾讯目前是粤港澳地区毫无疑问的龙头企业。一旦粤港澳大湾区成立,甚至顺利发展成为“中国版硅谷”,那么腾讯的影响力乃至市值都有可能再攀升一个台阶,这当然是腾讯方面乐意见到的。

但现在,尽管民间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要想真正让这片区域成为中国的硅谷,人们也许还需要等上一阵子。

首当其冲的问题在于,地区内的人才、教育、科技资源,远远达不到大湾区的发展需求。李泽湘就在演讲中提到,香港的高房价、基础教育优质学位不足;以及深圳的教育、医疗劣势,都是影响人才进入这些区域的原因。因此,在大湾区设想完全落地之前,完成这些资源的整合,依然是三地需要完成的基础工作。

更重要的是,三个地区之间的区域壁垒依旧存在。这是由于区域内不同城市的特殊性质所导致的,无论是旧金山湾区,还是东京湾区,当中涉及的城市都不会像粤港澳湾区一样,包含了两个“特别行政区”。在这样的限制下,目前三个地区的人们依旧无法自由流动,这是粤港澳湾区真正落地的最大掣肘。

媒体人朱文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景依旧保持了谨慎态度。他认为,粤港澳事实上已经出现了要求构建更大范围的统一市场的要求,但区域间的壁垒使得地区内的资源依旧无法实现自由流动,一个统一的自由市场也因此难以完全建设起来。

“能想象在粤港澳大湾区,刷一张地铁卡就可以行遍5.65万平方公里吗?”朱文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大湾区的目的在于,使得资源能够进一步积累,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率,但目前来看,实现这一目标还有较长距离;而一旦无法跨越这个壁垒,超越硅谷只能是一句空话。

他认为,建立大湾区是时下的大势所趋,但要真正破除壁垒,政府和企业在其中缺一不可;其中,更大的推动力来自于企业一方,而政府则应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像腾讯这样的企业,能够在湾区形成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然而湾区承担的是经济新常态如何再上台阶的重任,需要上层建筑的改变更多也更大,这没那么容易。”他评价称。

在论坛上,不少学者同样提到了这个问题。北大国发院教授周其仁就在演讲中表示,即使深圳和香港、东莞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少互动,但互动得还不够。“没有一个地方的成功企业、成功案例是孤立发展的。”周其仁说,像微信这样成功的例子,绝对不是局限在一个行政区划内建成的。

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也随之出现。马化腾就提到,希望粤港澳三地政府建立常态的协调机制,在出入境、个税等方面放宽政策,推动人才流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教授樊纲也表示,希望能够在三地的人员流动上实行同等待遇,从而更好地实现互联互通。

来自民间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最终拍板的还是上层。尽管李克强总理已经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今年中央政府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但目前,具体的时间表依然有待更新。

因此,企业们能够做的也还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一遍又一遍地向上反映自己的决心。也许在明年的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人们又会看到,一些鲜少露面的企业家站出来,继续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美好前景侃侃而谈。

值得欣慰的是,民间交流的不断增加,也许会进一步加速上层建筑靴子落下的速度。改变已经在渐渐发生。

阅读更多有关科技的内容,请点击查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