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届观众真的不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届观众真的不行?

电影不好看,真的是因为观众不行?

近日,在上海电影节论坛上,谈到目前烂片太多的现状,著名导演冯小刚一语惊人:“垃圾电影遍地,一定与大批垃圾观众有关。”

但实际上,就在这个论坛上表达对观众不满的还不止冯小刚,同为论坛嘉宾的陈可辛自己坦言,他也曾在微博上干过类似的事。

“我试过一次在微博上讲,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结果我被骂得狗血淋头。但是那个是事实。”

电影不好看,真的是因为观众不行?

图:冯小刚(左),陈可辛(右)

冯小刚“见谁怼谁”的脾气圈里人都是清楚的,我们先按下不说,但陈可辛这样一个接地气的导演,敢于冒着得罪观众的风险,在公开场合重提旧事,说只是找个机会把先锅甩给观众,逻辑上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毕竟相比冯小刚导演,陈导的作品受观众质疑的概率要小多了。

除了最近他监制的《七月与安生》助推周冬雨和马思纯成为了金马奖双影后并在市场投下一颗催泪瓦斯外,稍早一些由他导演的《中国合伙人》也是当时的一部现象级作品(《七月与安生》票房1.67亿,豆瓣评分7.6分,《中国合伙人》票房5.37亿,豆瓣评分7.6分)。如果时间再往前倒推,在陈导还没进军内地电影市场前,他还监制过吴宇森的《英雄无泪》,导演过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赢得九项大奖的《甜蜜蜜》,还为斯皮尔伯格梦工厂拍过一部好莱坞电影《情书》。

(对了,顺便一提的是,今年年初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乘风破浪》剧情抄袭《新难兄难弟》”事件,其中《新难兄难弟》也是陈导于1993年制作的一部作品。)

冯小刚和陈可辛,两位不同性格和影片风格的大导演,先后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观众的不满,难道他们都说错了吗?或许陈可辛下面的这段平心静气的话,触到了问题的实质。

“我们都说资本也好,电影院和院线也好,是被市场所裹挟的,但这种裹挟其实也是照着观众爱看的大数据来制造电影,来强迫我们去做那样的电影,因为那样的电影才能回本或者利益最大。中国是有很多不同的观众,但其实(经过大数据筛选后)他们的选择并不多。”

“全世界大卖的电影都是一个类型的,这其实不是中国电影的问题,是美国电影的问题,是全世界电影的问题。十年前电影院很少,那时我们一直希望能有四万块银幕,银幕多了,就以为能够分流了。但其实,银幕数越多,就越不分流。”

陈可辛进一步补充道,即便是那些通过大数据打造出来的“妥妥的爆款”,在目前电影院“首映日票房成绩决定排片”的潜规则下,其成功的偶然性也很大。

“我们做了两三年的电影,最后就是靠(首映时)一两天的运气。这个运气包括上映时观众的心态,社会的议题,天下不下雨,观众的情绪,你的对手有没有雇水军来黑你。所有这些问题都会让你首映票房成绩不好,你后面的排片机会就没了。”

“这个问题不会随着电影的工业化解决的,不会因为电影市场体量变大就会解决的。”

陈可辛的这段言论,又让我们不禁想起曾经那些通过在零点场注水来冲高首映日票房的新闻。

好电影真的就能获得更多的排片吗?

在陈可辛看来,大量的好电影或是因为不符合大数据筛选出来的那个“利益最大化标准”,又或是因为首映日运气不佳影响后续排片,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的事实难以改变。

“最卖座的超级英雄电影到完全艺术的电影之间其实还有好多电影,但是因为排片的资源有限,这些电影的生存空间都给压没了,包括在美国也是这个情况。美国好的导演基本上都要转行了。我们以前去过的那些艺术电影院现在全没了,只有纽约还有,连洛杉矶也没了。”

“我们有时很恨电影院,很恨排片,很恨院线,因为它们不给机会你。我们几年吃过的苦,可能因为首映一天的票房表现不好就没了。”

“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院线因为有营运的成本,它里面有地产的绑架,工资的绑架,发行的绑架,它的成本很大,使得它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保证电影院满座,而这个方法就是减低我们的生存空间,只能我们都拍一个类型的电影才有机会发展下去。”

但是陈可辛导演也为这一困境开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药方”,那就是靠网路来为分流。

“但是网络的成本就很低。在网络上你不用冲着首映去看。拿我自己的戏《七月与安生》来举例子,那部戏第一天的票房大概是1000万,按现在国内电影市场来讲,如果影片的实际票房能达到首映日一天票房的五到六倍,就算是这部电影的口碑不错了,乘以十或以上代表口碑非常好。结果这部片子上了1.7亿(相当于400万人次的观影量),等于是十六倍的样子。我不知道是这真的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口碑太好了,还是首映日的表现太差了,最后会乘以那么高的数量。”

“结果电影下线了放到网络上去,一周一个平台6000万人次的播放量。所以这就证明了网络上观众还在,只是他们可能不是年轻人,不会第一天去看首映。”

最后陈可辛还向观众“央求”:

“所以大家要帮帮忙,任何你喜欢的电影,一定要第一天就看,不然它就不会再有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了。”

另外对于网络大电影,陈可辛导演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他觉得如果一部电影的故事2小时是讲不完的,那就可以拍成24小时(相当于一季的量),甚至48小时(相当于两季的量),因为过去几年美剧比美国电影好看多了,导演完全没必要受院线电影对影片时长的束缚之类。

由于篇幅的关系这里就不再展开,有兴趣的观众可以点击原文链接,观看陈可辛在上影节论坛上的完整视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届观众真的不行?

电影不好看,真的是因为观众不行?

近日,在上海电影节论坛上,谈到目前烂片太多的现状,著名导演冯小刚一语惊人:“垃圾电影遍地,一定与大批垃圾观众有关。”

但实际上,就在这个论坛上表达对观众不满的还不止冯小刚,同为论坛嘉宾的陈可辛自己坦言,他也曾在微博上干过类似的事。

“我试过一次在微博上讲,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结果我被骂得狗血淋头。但是那个是事实。”

电影不好看,真的是因为观众不行?

图:冯小刚(左),陈可辛(右)

冯小刚“见谁怼谁”的脾气圈里人都是清楚的,我们先按下不说,但陈可辛这样一个接地气的导演,敢于冒着得罪观众的风险,在公开场合重提旧事,说只是找个机会把先锅甩给观众,逻辑上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毕竟相比冯小刚导演,陈导的作品受观众质疑的概率要小多了。

除了最近他监制的《七月与安生》助推周冬雨和马思纯成为了金马奖双影后并在市场投下一颗催泪瓦斯外,稍早一些由他导演的《中国合伙人》也是当时的一部现象级作品(《七月与安生》票房1.67亿,豆瓣评分7.6分,《中国合伙人》票房5.37亿,豆瓣评分7.6分)。如果时间再往前倒推,在陈导还没进军内地电影市场前,他还监制过吴宇森的《英雄无泪》,导演过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赢得九项大奖的《甜蜜蜜》,还为斯皮尔伯格梦工厂拍过一部好莱坞电影《情书》。

(对了,顺便一提的是,今年年初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乘风破浪》剧情抄袭《新难兄难弟》”事件,其中《新难兄难弟》也是陈导于1993年制作的一部作品。)

冯小刚和陈可辛,两位不同性格和影片风格的大导演,先后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观众的不满,难道他们都说错了吗?或许陈可辛下面的这段平心静气的话,触到了问题的实质。

“我们都说资本也好,电影院和院线也好,是被市场所裹挟的,但这种裹挟其实也是照着观众爱看的大数据来制造电影,来强迫我们去做那样的电影,因为那样的电影才能回本或者利益最大。中国是有很多不同的观众,但其实(经过大数据筛选后)他们的选择并不多。”

“全世界大卖的电影都是一个类型的,这其实不是中国电影的问题,是美国电影的问题,是全世界电影的问题。十年前电影院很少,那时我们一直希望能有四万块银幕,银幕多了,就以为能够分流了。但其实,银幕数越多,就越不分流。”

陈可辛进一步补充道,即便是那些通过大数据打造出来的“妥妥的爆款”,在目前电影院“首映日票房成绩决定排片”的潜规则下,其成功的偶然性也很大。

“我们做了两三年的电影,最后就是靠(首映时)一两天的运气。这个运气包括上映时观众的心态,社会的议题,天下不下雨,观众的情绪,你的对手有没有雇水军来黑你。所有这些问题都会让你首映票房成绩不好,你后面的排片机会就没了。”

“这个问题不会随着电影的工业化解决的,不会因为电影市场体量变大就会解决的。”

陈可辛的这段言论,又让我们不禁想起曾经那些通过在零点场注水来冲高首映日票房的新闻。

好电影真的就能获得更多的排片吗?

在陈可辛看来,大量的好电影或是因为不符合大数据筛选出来的那个“利益最大化标准”,又或是因为首映日运气不佳影响后续排片,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的事实难以改变。

“最卖座的超级英雄电影到完全艺术的电影之间其实还有好多电影,但是因为排片的资源有限,这些电影的生存空间都给压没了,包括在美国也是这个情况。美国好的导演基本上都要转行了。我们以前去过的那些艺术电影院现在全没了,只有纽约还有,连洛杉矶也没了。”

“我们有时很恨电影院,很恨排片,很恨院线,因为它们不给机会你。我们几年吃过的苦,可能因为首映一天的票房表现不好就没了。”

“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院线因为有营运的成本,它里面有地产的绑架,工资的绑架,发行的绑架,它的成本很大,使得它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保证电影院满座,而这个方法就是减低我们的生存空间,只能我们都拍一个类型的电影才有机会发展下去。”

但是陈可辛导演也为这一困境开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药方”,那就是靠网路来为分流。

“但是网络的成本就很低。在网络上你不用冲着首映去看。拿我自己的戏《七月与安生》来举例子,那部戏第一天的票房大概是1000万,按现在国内电影市场来讲,如果影片的实际票房能达到首映日一天票房的五到六倍,就算是这部电影的口碑不错了,乘以十或以上代表口碑非常好。结果这部片子上了1.7亿(相当于400万人次的观影量),等于是十六倍的样子。我不知道是这真的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口碑太好了,还是首映日的表现太差了,最后会乘以那么高的数量。”

“结果电影下线了放到网络上去,一周一个平台6000万人次的播放量。所以这就证明了网络上观众还在,只是他们可能不是年轻人,不会第一天去看首映。”

最后陈可辛还向观众“央求”:

“所以大家要帮帮忙,任何你喜欢的电影,一定要第一天就看,不然它就不会再有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了。”

另外对于网络大电影,陈可辛导演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他觉得如果一部电影的故事2小时是讲不完的,那就可以拍成24小时(相当于一季的量),甚至48小时(相当于两季的量),因为过去几年美剧比美国电影好看多了,导演完全没必要受院线电影对影片时长的束缚之类。

由于篇幅的关系这里就不再展开,有兴趣的观众可以点击原文链接,观看陈可辛在上影节论坛上的完整视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