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类快消品持续增长乏力,已被视为近年来的“新常态”,其中作为典型代表的方便面,更因持续连跌四年不被各方看好。
然而从最新行业数据来看,市场可能已经起了变化。
日前,康师傅(0322.HK)发布一季财报显示,康师傅营收141.976亿人民币,其中康师傅方便面收益为58.110亿人民币,同比成长5.76%,占集团总收益40.93%。
据尼尔森数据显示,康师傅方便面2017年第一季度销量市占44.5%,销额市占51.2%。其2016年年报则显示,去年康师傅下半年净利润1.2亿,同比增长1413%,呈现U型稳步回升趋势。
无独有偶。
在此之前,方便面行业的另一巨头统一企业中国(0220.HK)发布的2016年年报也显示,统一在2016年虽然整体业绩下降,但方便面收益创历史新高,达到人民币82.21亿元,较去年同期成长8.6%,市场占有率进一步突破至21.0%。
与此同时,尼尔森数据显示,2016年方便面市场销售额成长1.3%,凯度消费者指数监测数据显示,方便面整体在2016年呈复苏趋势,行业同比增长0.9%,实现了近年来首次销额的正向增长。
从2012年起持续连跌四年的方便面行业,被视为中国经济转型、消费升级的例证。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方便面行业已于2016年下半年开始止跌回升。
为何方便面能够回暖?这一回暖对于整个食品工业未来市场趋势又释放出了怎样的新信号呢?
高端化趋势明显
近两年,受到外卖等新兴业务的冲击,中国的方便面市场受到一定冲击。2010年中国方便面市场迎来了拐点,2010年方便面总产量为501亿包,达历史峰值,人均消费37.4包;至2015年人均26.3包,下降11.1包。
在业界看来,此前的下跌,是因为消费升级,现在的回暖,也是因为消费升级。方便面的回暖,首先体现在的,就是高端方便面份额的上涨。
根据凯度消费者指数对4万中国城市家庭连续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的52周,高端面的销额占比达到13.4%,市场渗透率稳步提升,已有22.5%的城市家庭购买过高端方便面,同比增长了1.6个百分点。有近30%的月均收入高于9,000的城市家庭购买过高端方便面产品。
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特别是中产阶层的日益壮大,中国方便面市场正处于由金字塔形的消费结构向橄榄形结构演进的过程中,代表品质、健康的高端产品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高端面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渗透率的稳步提升,是引领方便面行业渐趋回暖的主力引擎。
反映在市场上,就是方便面“价格战”走到了尽头,行业品类合作意愿大大加强,主要品牌均不同程度地将目光聚焦到高端市场。
康师傅在2016年甩下了大部分1.5元袋装面市场后,在5元区产品线上向上发展;统一在培育高端爆款方面成效明显,截至2016年9月之前的52周,统一汤达人一个单品,就贡献了统一方便面的销售额增长的77.3%。
紧随其后的今麦郎2016年业绩预计大涨26%,其推出“一菜一面”两款全新口味,赢得了一线市场白领的持续好评。
再以统一为例,2016年财报显示,2016年营收同比下滑5.1%,但方便面业务受到汤达人等5元以上高价面的推动,营收同比增长8.6%,逆势突围。
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表示,日清食品的方便面产品走中高端路线,这符合近年来的消费趋势,方便面行业不景气,但高端方便面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这也是经过多年的经营,日清食品可以达到20多亿港元营收的重要原因。
高端面崛起的背后,是消费者饮食观念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广大消费者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不可否认的是,高端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消费者愿意为更健康,更高品质的产品买单。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将为转型中的食品类快消品乃至整个中国食品工业,创造更多需求空间与市场机遇。
进口品牌开始抢夺商机
回顾方便面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方便面于八十年代在我国的迅速普及,与持续深化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紧密不分的。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出现了一条此后响彻全国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而这,恰恰与方便面独具的“快捷、美味、安全”之优点不谋而合。方便面自此呈几何级数成长,其深层动因,皆缘于此。
而在当下中国,时间和效率仍然是“双创”风潮所提倡的。在注重办事效率、讲究时间成本的互联网时代,方便面因其“美味、方便、省时”之固有特点,无疑具有更加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无须置疑。关键的问题只剩下,如何更好地满足当下消费者的更多需求。
事实上,进口方便面品牌已经开始抢夺商机。
5月12日,日清食品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日清食品集团已经确定将大中华区业务剥离出来,申请一次融资总额2亿美元的IPO。在业内看来,这一举措也反映出了国际方便面企业对中国市场未来潜力的看好。
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啸侃》特约、独家撰稿人五谷君,由于中国市场持续增长,日清食品集团决定将日清食品香港于香港主板上市,令产品进一步渗入本地市场,并增加中国市场业务。据报道,透过潜在上市计划,日清食品香港希望与策略投资者收购及扩充中国业务,日清食品香港可进一步加强品牌形象和中国市场的留意度,并增加销售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日本方便面行业的发展轨迹来看,近60年中呈现稳步增长,虽然在2012年曾短暂下跌,但跌幅远远小于中国,此后一直稳步回升。
日本人均GDP是中国的4倍多,与此相应,日本年人均消耗方便面42份,比中国的34份也高出近四分之一,充分说明,方便面行业,与发达的食品工业以及更高的人均收入,也可以更好地协调发展,这在为中国方便面市场增添信心,也将为方便面行业乃至整个食品工业提供更多思路借鉴。
逐步扭转公众的刻板印象
近几年方便面的持续低迷,除了替代品类的竞争、市场观念的挑战,以及互联网冲击等方面外,部分对方便面的误解,通过便利的信息获取方式广泛传播,也是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2017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白象食品董事长兼CEO姚忠良先生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食品安全的标准现在确实好多了,我们希望国家有关部门,一定要在标准上进行一些修改,同时加强教育。”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高度重视,主动承担应尽的责任。
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今麦郎面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现国也特别提出,建议推动食育立法,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所谓食育,是指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缺乏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正确渠道,就无法做到正确的购买行为。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需要在全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特别是在中小学开展食育工程。使人们在观念上有正确的认知。
4月25日,国家食药监总局集中发布了一批流传甚广、经专家确认的食品谣言,“方便面是‘垃圾食品’”的说法赫然在列。然而,要完全改变这一刻板印象,仍需要各责任主体的长期努力。
机遇与挑战,从来都是一体两面。消费升级对方便面,对整个食品工业的冲击,恰恰正是转型的机会所在。
对症下药,顺应结构转型,拥抱消费升级,这是方便面行业正在经历的涅槃重生,也是未来更多行业将要经历的过程。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未来方便面转型可能会趋向两个方面,一是多元化,二是在方便面的产品上附加更多的营养健康理念,比如借鉴烘干水果、蔬菜片技术等,运用到方便面的生产过程中,从而改变消费者对于方便面的原有认知,营造既方面又营养的形象,才能在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对消费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