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用音乐、不要明星、打造惊悚片……金爵主席的十条拍摄法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用音乐、不要明星、打造惊悚片……金爵主席的十条拍摄法则

克里斯蒂安善用长镜,在电影《四月三周两天》里,他用了大量的长镜和手持摄影,制造了许多“伪纪录片”的临场感与真实感。

“导演不要成为影片的主宰,你已经选了演员、叙事方式、拍摄方式,这个时候你应该后退一步,把剩下的留给观众。你要做一个好的讲故事的人,而不是把自己的决定强加给观众。”克里斯蒂安·蒙吉在金爵奖评委主席论坛上这样说道。

克里丝蒂安·蒙吉(Cristian Mungiu)

今天上午,“金爵奖评委主席论坛”为整个上影节系列论坛画上句点。论坛邀请到了嘉宾罗马尼亚著名导演、金爵奖故事片部分主席克里斯蒂安·蒙吉和主持人纽约大学教授、电影学者张真。

左:张真 右:克里斯蒂安·蒙吉

克里斯蒂安·蒙吉生于1968年,是东欧电影的代表性人物。2002年他的第一部长片《西方》入选了戛纳电影节,并在一些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2007年,他的《四月三周两天》入选第60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并获得当年的金棕榈大奖。 2012年,他的《越过群山》在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上夺得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

在今天的论坛上克里斯蒂安也分享了自己的拍摄准则。

1、把故事讲明白

克里斯蒂安谈起自己年少时的经历,因为当时的罗马尼亚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背景极其复杂,像他这样一个出生于罗马尼亚北部小镇的没关系没背景的年轻人,想去首都读电影学院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转而在家乡念了语言类专业的大学。毕业后去了报社工作。

“相比于成为导演,我少年的时候更想成为一名作家。1989年罗马尼亚的革命爆发了,我当时还是一个大学生,那时我加入了学校的报社。毕业后,我认为动荡的社会是需要有人做新闻报道的,所以我去了报社工作。加入报社提升了我的叙事水平。”

2、观众不是傻子

克里斯蒂安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写实的。他谈到,他喜欢取材于生活,但是要学会选择与取舍,不能把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事无巨细的搬到电影中。换句话说,这也就意味着导演对于电影的时间要有一个精准的把握。

“电影是基于时间段,我们不能打断场景时段的真实性。如果你打断了时段,就是在告诉观众这里是重点,那里不是重点,你看我把不是重点的地方删掉了,我比你聪明。我觉得不应该这样的,我应该把东西呈现出来,让观众自己去判断。”

《四月三周两天》

“导演不要成为影片的主宰,你已经选了演员、叙事方式、拍摄方式,这个时候你应该后退一步,把剩下的留给观众。你要做一个好的讲故事的人,而不是把自己的决定强加给观众。”

3、把电影打造成惊悚片

当然,克里斯蒂安只是打了个比方,并不是鼓励导演们真的去拍惊悚片。“拍摄的时候,导演要把握影片中时间的流逝速度,从而营造一种紧张感。在展示现实的同时,也要挖掘到故事的灵魂。平时我们在电影中只能展示一些场景,却无从知晓主人公脑袋里的想法,但是导演要学会选择场景,借助这些场景来侧面表现主角的想法。”

《四月三周两天》 开头长镜抖动、构图不和谐营造紧张感

克里斯蒂安善用长镜,在电影《四月三周两天》里,他用了大量的长镜和手持摄影,制造了许多“伪纪录片”的临场感与真实感。

4、不能“想当然”

克里斯蒂安提到了一些年轻导演的通病,年轻导演总觉得自己的想法观众一定会懂的,但是事实上,当一个导演拍电影拍得越多,越会发现,导演的想法观众可能是不懂的。“电影学院里的朋友说,他在拍白马的时候,其实他是在讲述自由,但是观众就只是觉得他在拍白马而已。”

5、心理学的真实感

“审视电影里的每一个时刻,现实生活中会不会发生?因为有时候一些导演会非常喜欢某个场景,但是在心理学上这个场景却是不成立的,这时候观众就会觉得突兀。所以导演就要考虑这么做会不会有真实感,这个场景是不是可以跳过。要把握住好的叙事时刻。”

6、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如今科技发达,很多导演会启用虚拟的场景与人物。或者说,有一些镜头在真实的场景中完成得不好,就在其他虚拟的场景里拍好,后期剪辑到一起。克里斯蒂安却更青睐用真实的场景和演员的表演来弥补其他的不足。

《越过群山》剧照

克里斯蒂安以《越过群山》的一场夜戏为例, “当时有一场夜戏,我们要在修道院里拍,但是修道院没有电,演员穿得又是黑衣服,这时候如何处理呢?如果在建筑物后面忽然出现一道光,会很奇怪。我们的解决方案是,演员把说话的声音放轻、语调放得低沉些。由此来反映当时的情景。”

7、不要明星

“选角,不光只是选演员,也不只是看颜值,而是要看演员身上的特质。我们国家并没有选星制度,对我来说,最好是选以前没有演过电影的,不要在镜头上出现过很多次的演员。我希望这个电影越真实越好,而不是为了让我这个电影出名。当然我希望观众越多越好,我希望观众喜欢我的电影,但是我不想向他们妥协。”

8、看不到摄像机

“我不希望观众意识到摄像机的存在,而是让观众只看到事件本身。当我们看一些电影的时候会有一种’我被人带到了这样的场景里的感觉’,这是不对的,我们要让观众有一种沉浸感。同时利用好各种声音,让电影大于场景。”

9、不用音乐

克里斯提安并不喜欢使用背景音乐,原因也很简单,“在许多美国电影中,当人物感受到压力的时候,导演会通过音乐来传达。但是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压力的时候,身边是不会有bgm响起的,所以,我不用音乐,我用演员来表达。”

10、以小见大

克里斯提安的许多电影都是通过小人物、小事件来影射大的社会问题。《四月三周两天》虽然讲得是女主堕胎的故事,但事实上无形的社会框架和不容许堕胎的法律制度是架在角色肩膀上的。

《毕业会考》 剧照

“我希望不同背景的人在我的电影里都能找到共鸣。《毕业会考》是讲腐败的,但他不只是在讲我们国家的腐败,而是世界上所有的腐败。腐败可能离许多人很远,但是将腐败延伸成妥协,那么所有人就能感同身受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用音乐、不要明星、打造惊悚片……金爵主席的十条拍摄法则

克里斯蒂安善用长镜,在电影《四月三周两天》里,他用了大量的长镜和手持摄影,制造了许多“伪纪录片”的临场感与真实感。

“导演不要成为影片的主宰,你已经选了演员、叙事方式、拍摄方式,这个时候你应该后退一步,把剩下的留给观众。你要做一个好的讲故事的人,而不是把自己的决定强加给观众。”克里斯蒂安·蒙吉在金爵奖评委主席论坛上这样说道。

克里丝蒂安·蒙吉(Cristian Mungiu)

今天上午,“金爵奖评委主席论坛”为整个上影节系列论坛画上句点。论坛邀请到了嘉宾罗马尼亚著名导演、金爵奖故事片部分主席克里斯蒂安·蒙吉和主持人纽约大学教授、电影学者张真。

左:张真 右:克里斯蒂安·蒙吉

克里斯蒂安·蒙吉生于1968年,是东欧电影的代表性人物。2002年他的第一部长片《西方》入选了戛纳电影节,并在一些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2007年,他的《四月三周两天》入选第60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并获得当年的金棕榈大奖。 2012年,他的《越过群山》在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上夺得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

在今天的论坛上克里斯蒂安也分享了自己的拍摄准则。

1、把故事讲明白

克里斯蒂安谈起自己年少时的经历,因为当时的罗马尼亚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背景极其复杂,像他这样一个出生于罗马尼亚北部小镇的没关系没背景的年轻人,想去首都读电影学院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转而在家乡念了语言类专业的大学。毕业后去了报社工作。

“相比于成为导演,我少年的时候更想成为一名作家。1989年罗马尼亚的革命爆发了,我当时还是一个大学生,那时我加入了学校的报社。毕业后,我认为动荡的社会是需要有人做新闻报道的,所以我去了报社工作。加入报社提升了我的叙事水平。”

2、观众不是傻子

克里斯蒂安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写实的。他谈到,他喜欢取材于生活,但是要学会选择与取舍,不能把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事无巨细的搬到电影中。换句话说,这也就意味着导演对于电影的时间要有一个精准的把握。

“电影是基于时间段,我们不能打断场景时段的真实性。如果你打断了时段,就是在告诉观众这里是重点,那里不是重点,你看我把不是重点的地方删掉了,我比你聪明。我觉得不应该这样的,我应该把东西呈现出来,让观众自己去判断。”

《四月三周两天》

“导演不要成为影片的主宰,你已经选了演员、叙事方式、拍摄方式,这个时候你应该后退一步,把剩下的留给观众。你要做一个好的讲故事的人,而不是把自己的决定强加给观众。”

3、把电影打造成惊悚片

当然,克里斯蒂安只是打了个比方,并不是鼓励导演们真的去拍惊悚片。“拍摄的时候,导演要把握影片中时间的流逝速度,从而营造一种紧张感。在展示现实的同时,也要挖掘到故事的灵魂。平时我们在电影中只能展示一些场景,却无从知晓主人公脑袋里的想法,但是导演要学会选择场景,借助这些场景来侧面表现主角的想法。”

《四月三周两天》 开头长镜抖动、构图不和谐营造紧张感

克里斯蒂安善用长镜,在电影《四月三周两天》里,他用了大量的长镜和手持摄影,制造了许多“伪纪录片”的临场感与真实感。

4、不能“想当然”

克里斯蒂安提到了一些年轻导演的通病,年轻导演总觉得自己的想法观众一定会懂的,但是事实上,当一个导演拍电影拍得越多,越会发现,导演的想法观众可能是不懂的。“电影学院里的朋友说,他在拍白马的时候,其实他是在讲述自由,但是观众就只是觉得他在拍白马而已。”

5、心理学的真实感

“审视电影里的每一个时刻,现实生活中会不会发生?因为有时候一些导演会非常喜欢某个场景,但是在心理学上这个场景却是不成立的,这时候观众就会觉得突兀。所以导演就要考虑这么做会不会有真实感,这个场景是不是可以跳过。要把握住好的叙事时刻。”

6、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如今科技发达,很多导演会启用虚拟的场景与人物。或者说,有一些镜头在真实的场景中完成得不好,就在其他虚拟的场景里拍好,后期剪辑到一起。克里斯蒂安却更青睐用真实的场景和演员的表演来弥补其他的不足。

《越过群山》剧照

克里斯蒂安以《越过群山》的一场夜戏为例, “当时有一场夜戏,我们要在修道院里拍,但是修道院没有电,演员穿得又是黑衣服,这时候如何处理呢?如果在建筑物后面忽然出现一道光,会很奇怪。我们的解决方案是,演员把说话的声音放轻、语调放得低沉些。由此来反映当时的情景。”

7、不要明星

“选角,不光只是选演员,也不只是看颜值,而是要看演员身上的特质。我们国家并没有选星制度,对我来说,最好是选以前没有演过电影的,不要在镜头上出现过很多次的演员。我希望这个电影越真实越好,而不是为了让我这个电影出名。当然我希望观众越多越好,我希望观众喜欢我的电影,但是我不想向他们妥协。”

8、看不到摄像机

“我不希望观众意识到摄像机的存在,而是让观众只看到事件本身。当我们看一些电影的时候会有一种’我被人带到了这样的场景里的感觉’,这是不对的,我们要让观众有一种沉浸感。同时利用好各种声音,让电影大于场景。”

9、不用音乐

克里斯提安并不喜欢使用背景音乐,原因也很简单,“在许多美国电影中,当人物感受到压力的时候,导演会通过音乐来传达。但是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压力的时候,身边是不会有bgm响起的,所以,我不用音乐,我用演员来表达。”

10、以小见大

克里斯提安的许多电影都是通过小人物、小事件来影射大的社会问题。《四月三周两天》虽然讲得是女主堕胎的故事,但事实上无形的社会框架和不容许堕胎的法律制度是架在角色肩膀上的。

《毕业会考》 剧照

“我希望不同背景的人在我的电影里都能找到共鸣。《毕业会考》是讲腐败的,但他不只是在讲我们国家的腐败,而是世界上所有的腐败。腐败可能离许多人很远,但是将腐败延伸成妥协,那么所有人就能感同身受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