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阿里影业剑走偏锋 新基础设施能否出奇制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阿里影业剑走偏锋 新基础设施能否出奇制胜?

阿里影业所提倡的“中国电影基础设施提供者”乃是以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方式优化整合电影资源,进而推动中国电影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在6月18日的上海电影节主论坛上,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透露,阿里影业将进行一次较为明显的业务调整,内容制作适当收缩,将业务重心放在电影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继续以阿里擅长的平台型思维来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此后,一部分业内观点认为阿里影业此次调整乃是剑走偏锋,毕竟内容制作才是一家电影公司的重点。对此,俞永福并不在意,他甚至表示:“阿里影业本来就不是一家传统的影视公司,应该改名叫阿里影业基础设施公司。”

那么,希望成为电影行业新基础设施的阿里影业,在电影圈将扮演何种角色?能不能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电影公司的成功之路?

电影公司的定义要更加宽泛

在刚刚开幕的第70届戛纳电影界上,流媒体Netflix出品的两部影片:韩国导演奉俊昊的《玉子》(Okja)和美国导演Noah Baumbach的《迈耶罗维茨的故事》双双入围主竞赛单元中。

但法国电影发行商组成的电影放映协会随即发表公开信,认为这两部影片应该满足在法国院线公映的要求,也即只通过在线视频播出平台播出的电影在传统电影发行方眼中是无法作为主流的“电影产品”参加奖项的角逐,只有通过大银幕上映的电影也才是电影。

Netflix以DVD租售起家,通过电影大数据分析制作如《纸牌屋》这般的经典内容,最近Netflix更是推出了独家的互动影视内容,未来,观众一边观看剧集,一边也能够选择各种结局。

无论从内容呈现形式亦或是内容的制作方式,Netflix已经严重区别于传统影视机构,Netflix因此在戛纳电影界保守争议。

从根本上看,阿里影业与Netflix被外界质疑的逻辑是相同的,两者虽然冠名“影视公司”,但走的却是与传统影视行业不同的道路,前者更侧重于为影视行业提供基础服务,如淘票票的线上宣发,娱乐宝的粉丝营销以及与优酷、阿里文学等平台的IP孵化和深度挖掘等,后者侧重以大数据为工具,改变内容的产出模式,且播出数据将再反哺内容制作,是标准的用互联网方式生产内容。

随着技术的革新以及用户接受内容形式的转变,电影公司的定义将更加宽泛,在铁哥看来,阿里影业和Netflix业务虽与传统电影公司运营方式大有不同,但其本质是在技术变革的新时期的新型电影公司,以传统内容制作和放映为标准来判断电影是否优劣的时代也已经成为过去时。

好在虽然饱受争议,但Netflix制作的两部电影依然保留在戛纳电影接主竞赛单元中,注重仪式感的法国电影人也开始和平接受新的电影产出方式。

阿里影业能成为电影行业的基础设施吗?

基于前文,我们将电影公司进行延展开来,阿里影业和Netflix为代表的互联网机构开始成为电影行业的新的力量,自然应该将其划分在“电影公司”行业范围内。

那么,对阿里影业一家优秀的电影公司的判断就不应该仅停留在内容的产出方面,应该以俞永福所言的业务重点作为依据,即,阿里影业能否成为中国电影的基础设施?

如果将传统电影公司以制作流程划分,电影的产出大致分为:1.内容的规划方面,从剧本立项到成型;2.资金筹集;3.拍摄和后期制作;4.宣发上映;5.后期版权销售。

其中所有环节都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去年《我不是潘金莲》事件,由于华谊方面对院线资源掌握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在国内外获奖无数的热门电影的排期,这也是中国电影企业要不断延伸业务线,签导演和明星演员做内容池,建院线稳定排片,甚至为获得IP的先行开发权,还投资游戏公司,这也直接导致俞永福在现场所言的电影行业的“三高”现象(高风险,高投入、高人才密集度)。

当以上诸多环节均有既得利益者掌握核心优质资源,行业无法实现资源的健康流通,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我们再看阿里影业,其在多个业务上的创新也正在打破电影行业资源流通的藩篱,如淘票票本质上稀释了线下院线对排片的绝对权威,线上预售情况成为院线经理排片的重要参考,此外,阿里影业也通过投资大地院线、粤科软件来加快售票端与院线的关系绑定,构建新的院线排片机制;在不久之前,阿里大文娱发布消息,称阿里影业、优酷、阿里文学、阿里游戏等产品之间要建立内容的优先合作机制,这意味着阿里影业将获得大文娱在内容方面的支持,其行业触角开始延伸至内容研发端。

此外,在《一条狗的使命》的整个宣发过程中,阿里影业通过分析阿里零售和文娱的相关数据,进行目标观众的精准营销,以6亿多票房成为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匹黑马。

俞永福在上海电影节演讲中也表示,衍生品的销售将是其接下来工作的又一重点,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衍生品销售也已经达到3亿量级。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公司必须依靠电影来回收成本的问题,缓解电影的高风险元素。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基本可以看到,阿里影业所提倡的“中国电影基础设施提供者”乃是以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方式优化整合电影资源,进而推动中国电影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阿里影业自身对内容还有追求吗?

俞永福虽然在论坛现场表示,在电影产业链的上游,即内容制作环节,不会以一个竞争者的姿态出现,但在其后的专访中,俞永福仍然强调,阿里影业并不放弃对内容的制作,只是对内容制作有更高的要求。

那么,俞永福所言的内容层面的更高要求究竟是什么呢?

自阿里影业成为阿里大文娱生态重要组成部分之后,俞永福便通过多种手段来加快阿里影业与大文娱其他产品线的融合:1.将原优酷旗下合一影业并入阿里影业,实现内容制作资源整合;2.阿里影业、优酷、阿里文学、阿里游戏加强在内容端的合作;3.阿里影业和优酷加强在版权分发方面的合作,俞永福也举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电影版和电视版均在优酷,实现了IP的最大化利用。

基于此,阿里影业在内容端的追求也更加清晰,即不再以简单的大银幕作品的产出为主要判断依据,如俞永福所言“这不是我们擅长的”,建立多平台的优质内容的联动机制,放大内容的多平台联动效应,优酷与阿里影业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铁哥以此得出判断:优酷接下来在版权的分发和采买方面将会加强,阿里影业聚焦内容产业进行优质内容的集中孵化的逻辑也在于此。

关于阿里影业是否属于优秀电影公司的讨论或许还将继续,但我们是不能以是否以内容产出为重点作为判断电影公司优劣依据的,至于阿里影业是否是优秀的“基础设施提供者”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阿里影业

2.2k
  • 元隆雅图子公司喔哇宇宙获乐华娱乐、阿里影业战略投资
  • 阿里影业与吉卜力达成战略合作计划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阿里影业剑走偏锋 新基础设施能否出奇制胜?

阿里影业所提倡的“中国电影基础设施提供者”乃是以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方式优化整合电影资源,进而推动中国电影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在6月18日的上海电影节主论坛上,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透露,阿里影业将进行一次较为明显的业务调整,内容制作适当收缩,将业务重心放在电影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继续以阿里擅长的平台型思维来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此后,一部分业内观点认为阿里影业此次调整乃是剑走偏锋,毕竟内容制作才是一家电影公司的重点。对此,俞永福并不在意,他甚至表示:“阿里影业本来就不是一家传统的影视公司,应该改名叫阿里影业基础设施公司。”

那么,希望成为电影行业新基础设施的阿里影业,在电影圈将扮演何种角色?能不能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电影公司的成功之路?

电影公司的定义要更加宽泛

在刚刚开幕的第70届戛纳电影界上,流媒体Netflix出品的两部影片:韩国导演奉俊昊的《玉子》(Okja)和美国导演Noah Baumbach的《迈耶罗维茨的故事》双双入围主竞赛单元中。

但法国电影发行商组成的电影放映协会随即发表公开信,认为这两部影片应该满足在法国院线公映的要求,也即只通过在线视频播出平台播出的电影在传统电影发行方眼中是无法作为主流的“电影产品”参加奖项的角逐,只有通过大银幕上映的电影也才是电影。

Netflix以DVD租售起家,通过电影大数据分析制作如《纸牌屋》这般的经典内容,最近Netflix更是推出了独家的互动影视内容,未来,观众一边观看剧集,一边也能够选择各种结局。

无论从内容呈现形式亦或是内容的制作方式,Netflix已经严重区别于传统影视机构,Netflix因此在戛纳电影界保守争议。

从根本上看,阿里影业与Netflix被外界质疑的逻辑是相同的,两者虽然冠名“影视公司”,但走的却是与传统影视行业不同的道路,前者更侧重于为影视行业提供基础服务,如淘票票的线上宣发,娱乐宝的粉丝营销以及与优酷、阿里文学等平台的IP孵化和深度挖掘等,后者侧重以大数据为工具,改变内容的产出模式,且播出数据将再反哺内容制作,是标准的用互联网方式生产内容。

随着技术的革新以及用户接受内容形式的转变,电影公司的定义将更加宽泛,在铁哥看来,阿里影业和Netflix业务虽与传统电影公司运营方式大有不同,但其本质是在技术变革的新时期的新型电影公司,以传统内容制作和放映为标准来判断电影是否优劣的时代也已经成为过去时。

好在虽然饱受争议,但Netflix制作的两部电影依然保留在戛纳电影接主竞赛单元中,注重仪式感的法国电影人也开始和平接受新的电影产出方式。

阿里影业能成为电影行业的基础设施吗?

基于前文,我们将电影公司进行延展开来,阿里影业和Netflix为代表的互联网机构开始成为电影行业的新的力量,自然应该将其划分在“电影公司”行业范围内。

那么,对阿里影业一家优秀的电影公司的判断就不应该仅停留在内容的产出方面,应该以俞永福所言的业务重点作为依据,即,阿里影业能否成为中国电影的基础设施?

如果将传统电影公司以制作流程划分,电影的产出大致分为:1.内容的规划方面,从剧本立项到成型;2.资金筹集;3.拍摄和后期制作;4.宣发上映;5.后期版权销售。

其中所有环节都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去年《我不是潘金莲》事件,由于华谊方面对院线资源掌握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在国内外获奖无数的热门电影的排期,这也是中国电影企业要不断延伸业务线,签导演和明星演员做内容池,建院线稳定排片,甚至为获得IP的先行开发权,还投资游戏公司,这也直接导致俞永福在现场所言的电影行业的“三高”现象(高风险,高投入、高人才密集度)。

当以上诸多环节均有既得利益者掌握核心优质资源,行业无法实现资源的健康流通,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我们再看阿里影业,其在多个业务上的创新也正在打破电影行业资源流通的藩篱,如淘票票本质上稀释了线下院线对排片的绝对权威,线上预售情况成为院线经理排片的重要参考,此外,阿里影业也通过投资大地院线、粤科软件来加快售票端与院线的关系绑定,构建新的院线排片机制;在不久之前,阿里大文娱发布消息,称阿里影业、优酷、阿里文学、阿里游戏等产品之间要建立内容的优先合作机制,这意味着阿里影业将获得大文娱在内容方面的支持,其行业触角开始延伸至内容研发端。

此外,在《一条狗的使命》的整个宣发过程中,阿里影业通过分析阿里零售和文娱的相关数据,进行目标观众的精准营销,以6亿多票房成为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匹黑马。

俞永福在上海电影节演讲中也表示,衍生品的销售将是其接下来工作的又一重点,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衍生品销售也已经达到3亿量级。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公司必须依靠电影来回收成本的问题,缓解电影的高风险元素。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基本可以看到,阿里影业所提倡的“中国电影基础设施提供者”乃是以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方式优化整合电影资源,进而推动中国电影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阿里影业自身对内容还有追求吗?

俞永福虽然在论坛现场表示,在电影产业链的上游,即内容制作环节,不会以一个竞争者的姿态出现,但在其后的专访中,俞永福仍然强调,阿里影业并不放弃对内容的制作,只是对内容制作有更高的要求。

那么,俞永福所言的内容层面的更高要求究竟是什么呢?

自阿里影业成为阿里大文娱生态重要组成部分之后,俞永福便通过多种手段来加快阿里影业与大文娱其他产品线的融合:1.将原优酷旗下合一影业并入阿里影业,实现内容制作资源整合;2.阿里影业、优酷、阿里文学、阿里游戏加强在内容端的合作;3.阿里影业和优酷加强在版权分发方面的合作,俞永福也举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电影版和电视版均在优酷,实现了IP的最大化利用。

基于此,阿里影业在内容端的追求也更加清晰,即不再以简单的大银幕作品的产出为主要判断依据,如俞永福所言“这不是我们擅长的”,建立多平台的优质内容的联动机制,放大内容的多平台联动效应,优酷与阿里影业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铁哥以此得出判断:优酷接下来在版权的分发和采买方面将会加强,阿里影业聚焦内容产业进行优质内容的集中孵化的逻辑也在于此。

关于阿里影业是否属于优秀电影公司的讨论或许还将继续,但我们是不能以是否以内容产出为重点作为判断电影公司优劣依据的,至于阿里影业是否是优秀的“基础设施提供者”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