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让区块链赋能电子合同,众签要让互联网社会一诺“签”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让区块链赋能电子合同,众签要让互联网社会一诺“签”金

在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企业供应链实现网络无纸化管理是必然趋势,采用电子合同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廖逸2012年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后,跟随他的导师做一个电子商务的政府项目,项目涉及到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等等。

正是由于这次的接触,廖逸敏锐预见到电子合同的广阔前景,于是2013年底,他搭档清华大学毕业的于潇、岳晓波等同伴,成立了众签科技,主要经营电子合同服务。

众签联合创始人廖逸

众签是国内起步最早的安全电子合同服务机构,参与制定了《电子合同基本信息规范》、《旅游电子商务_电子合同基本信息规范》等多项电子合同相关标准。公司已于去年年底完成千万元Pre-A轮融资。

从互联网金融打开市场

“13年底到15年,这段时间我们是过得比较痛苦的,我们在推广电子合同过程中发现,当时的电子合同对于企业来说虽然有需求,但企业都比较谨慎,很难推得动。”和大多数创业者一样,廖逸在一开始时就遇到了瓶颈。

根据廖逸描述,当时的企业对电子合同这个事物是认可的,但是谁都不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推广一度十分艰难。

而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15年。

这一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得最疯狂的一年,“市场上半年热得发疯,下半年冷得发疯。”是对当年互联网金融发展最真实的写照。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金融发展得如火如荼,全国有一万多家P2P平台,但是到了下半年,却不断出现平台跑路风波,奇葩跑路公告更是掀起行业笑话,随着“e租宝事件”的爆发,更让互联网金融投资者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于是有关部门开始着手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一块就是关于电子合同存证。

“以前P2P平台所有的交易凭证或者协议都是中心化保存,存在平台上。要是平台跑路,销毁硬盘,就相当于‘死无对证’了。”廖逸说到,国家对p2p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政策越来越严格,这时候就要求有一个第三方平台介入,“至少在平台出事的时候,还能提供双方交易的证据。”于是,电子合同这个原来“不痛不痒”的需求变成了刚需。

互联网金融市场打开以后,众签很快在其他行业攻城略地,像旅游、供应链、银行、政府等等。目前,众签上的付费用户已经达到1000多家,累计几百万用户量、6千多万的合同量,“在众签的平台上每天签约合同的峰值超过20万。”廖逸说。

供应链是电子合同的典型应用场景

在供应链行业,对于那些拥有众多供应商和分销商的企业来说,每一年需要签订的合同和订单份数多达数千、甚至数万份,如此多合同采用传统的合同审批和签署方式,不仅效率低下,合同打印成本高、邮寄成本更高,多年积累的纸质合同的存储也需要花费一笔不小的仓储费用,而且也不便于管理和查询。

在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企业供应链实现网络无纸化管理是必然趋势,采用电子合同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举个例子,”廖逸说:“一个世界500强家居卖场企业,它的供应链简单来说,就是供应商和卖场,每年他们都会签署框架协议,每次搞促销活动,供应商和卖场也会签订促销协议。他们经常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促销活动已经开始了,协议还没签完。”一千多家卖场的协议,需要两三周的时间才能把流程走完,为此,该集团委托众签提供电子合同的解决方案,通过与该集团供应商管理系统进行集成,为该集团及供应商提供电子合同签署服务,取得显著效果,将原本两三周的签约过程缩减到1天时间。

廖逸表示,众签切入供应链行业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在众签上,服务的大致流程是:签署双方先在平台上进行身份认证,平台会通过银行账户验证、OCR、短信验证等多种技术方式进行审核,确认双方身份后再颁发CA证书。众签可以提供标准化的接口供用户调用,也支持私有化部署,甚至根据企业需求,与内部采购系统、销售系统、ERP、OA等进行对接。之后,发起方可以在PC端或App上,将电子合同上传至平台,签署方即可在平台上通过手写签名、加盖公章、指纹等方式完成签名。生成标准化合同后,企业可以选择在自己平台或众签平台进行存证。

以区块链之名再添“杀手锏”

其实,目前国内电子合同赛道上的选手不少,综合实力也并不弱,想要在如狼似虎的竞争者中突围,并不是一件易事。

合同签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降低违约率,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非常关键。对于电子签名平台来说,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将合同内容、签署人、时间进行固化,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应是关键。

“在司法落地方面我们是行业内最全的。”廖逸表示,司法落地是电子合同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众签在司法落地环节联合了一批权威机构:两家国内权威的司法鉴定中心、国内唯一一家在线网络仲裁机构——广州仲裁委员会、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另外,众签还对接了公证云,打通全国631家公证机构提供在线公证服务。

除此之外,众签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区块链。

区块链本身是去中心化,它本身和电子合同有很多相关的地方,比如说加密技术、电子签名技术和不可篡改的特点,也正是由于区块链这种集体维护、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性,让人想到的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存证。“所以结合区块链的特点,我们把原本由众签一家主导的存证变成联合权威机构的多方存证。”廖逸表示。

今年5月12日,众签联合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证司法鉴定中心、广州仲裁委员会、普华永道、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等权威机构联合发起了中国区块链基础保障联盟,借助区块链集体维护和不可篡改的特点,提供电子合同去中心化存证服务,实现证据固化。一旦产生纠纷,可从其运维的节点提取数据作为依据,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司法鉴定意见书和公证函,在保障电子合同能够司法落地的同时大幅提高电子数据取证效率。

廖逸表示:“如此一来,一旦产生纠纷,客户可从任意区块链节点进行证据提取。并且可以由权威机构节点帮做电子数据鉴定报告或出具公证函,确保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应。”

正如众签的口号——一诺签金那样,廖逸希望通过众签在电子合同上的一些探索,促进互联网社会可信契约的发展,真正实现一诺千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让区块链赋能电子合同,众签要让互联网社会一诺“签”金

在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企业供应链实现网络无纸化管理是必然趋势,采用电子合同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廖逸2012年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后,跟随他的导师做一个电子商务的政府项目,项目涉及到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等等。

正是由于这次的接触,廖逸敏锐预见到电子合同的广阔前景,于是2013年底,他搭档清华大学毕业的于潇、岳晓波等同伴,成立了众签科技,主要经营电子合同服务。

众签联合创始人廖逸

众签是国内起步最早的安全电子合同服务机构,参与制定了《电子合同基本信息规范》、《旅游电子商务_电子合同基本信息规范》等多项电子合同相关标准。公司已于去年年底完成千万元Pre-A轮融资。

从互联网金融打开市场

“13年底到15年,这段时间我们是过得比较痛苦的,我们在推广电子合同过程中发现,当时的电子合同对于企业来说虽然有需求,但企业都比较谨慎,很难推得动。”和大多数创业者一样,廖逸在一开始时就遇到了瓶颈。

根据廖逸描述,当时的企业对电子合同这个事物是认可的,但是谁都不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推广一度十分艰难。

而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15年。

这一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得最疯狂的一年,“市场上半年热得发疯,下半年冷得发疯。”是对当年互联网金融发展最真实的写照。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金融发展得如火如荼,全国有一万多家P2P平台,但是到了下半年,却不断出现平台跑路风波,奇葩跑路公告更是掀起行业笑话,随着“e租宝事件”的爆发,更让互联网金融投资者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于是有关部门开始着手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一块就是关于电子合同存证。

“以前P2P平台所有的交易凭证或者协议都是中心化保存,存在平台上。要是平台跑路,销毁硬盘,就相当于‘死无对证’了。”廖逸说到,国家对p2p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政策越来越严格,这时候就要求有一个第三方平台介入,“至少在平台出事的时候,还能提供双方交易的证据。”于是,电子合同这个原来“不痛不痒”的需求变成了刚需。

互联网金融市场打开以后,众签很快在其他行业攻城略地,像旅游、供应链、银行、政府等等。目前,众签上的付费用户已经达到1000多家,累计几百万用户量、6千多万的合同量,“在众签的平台上每天签约合同的峰值超过20万。”廖逸说。

供应链是电子合同的典型应用场景

在供应链行业,对于那些拥有众多供应商和分销商的企业来说,每一年需要签订的合同和订单份数多达数千、甚至数万份,如此多合同采用传统的合同审批和签署方式,不仅效率低下,合同打印成本高、邮寄成本更高,多年积累的纸质合同的存储也需要花费一笔不小的仓储费用,而且也不便于管理和查询。

在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企业供应链实现网络无纸化管理是必然趋势,采用电子合同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举个例子,”廖逸说:“一个世界500强家居卖场企业,它的供应链简单来说,就是供应商和卖场,每年他们都会签署框架协议,每次搞促销活动,供应商和卖场也会签订促销协议。他们经常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促销活动已经开始了,协议还没签完。”一千多家卖场的协议,需要两三周的时间才能把流程走完,为此,该集团委托众签提供电子合同的解决方案,通过与该集团供应商管理系统进行集成,为该集团及供应商提供电子合同签署服务,取得显著效果,将原本两三周的签约过程缩减到1天时间。

廖逸表示,众签切入供应链行业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在众签上,服务的大致流程是:签署双方先在平台上进行身份认证,平台会通过银行账户验证、OCR、短信验证等多种技术方式进行审核,确认双方身份后再颁发CA证书。众签可以提供标准化的接口供用户调用,也支持私有化部署,甚至根据企业需求,与内部采购系统、销售系统、ERP、OA等进行对接。之后,发起方可以在PC端或App上,将电子合同上传至平台,签署方即可在平台上通过手写签名、加盖公章、指纹等方式完成签名。生成标准化合同后,企业可以选择在自己平台或众签平台进行存证。

以区块链之名再添“杀手锏”

其实,目前国内电子合同赛道上的选手不少,综合实力也并不弱,想要在如狼似虎的竞争者中突围,并不是一件易事。

合同签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降低违约率,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非常关键。对于电子签名平台来说,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将合同内容、签署人、时间进行固化,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应是关键。

“在司法落地方面我们是行业内最全的。”廖逸表示,司法落地是电子合同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众签在司法落地环节联合了一批权威机构:两家国内权威的司法鉴定中心、国内唯一一家在线网络仲裁机构——广州仲裁委员会、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另外,众签还对接了公证云,打通全国631家公证机构提供在线公证服务。

除此之外,众签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区块链。

区块链本身是去中心化,它本身和电子合同有很多相关的地方,比如说加密技术、电子签名技术和不可篡改的特点,也正是由于区块链这种集体维护、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性,让人想到的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存证。“所以结合区块链的特点,我们把原本由众签一家主导的存证变成联合权威机构的多方存证。”廖逸表示。

今年5月12日,众签联合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证司法鉴定中心、广州仲裁委员会、普华永道、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等权威机构联合发起了中国区块链基础保障联盟,借助区块链集体维护和不可篡改的特点,提供电子合同去中心化存证服务,实现证据固化。一旦产生纠纷,可从其运维的节点提取数据作为依据,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司法鉴定意见书和公证函,在保障电子合同能够司法落地的同时大幅提高电子数据取证效率。

廖逸表示:“如此一来,一旦产生纠纷,客户可从任意区块链节点进行证据提取。并且可以由权威机构节点帮做电子数据鉴定报告或出具公证函,确保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应。”

正如众签的口号——一诺签金那样,廖逸希望通过众签在电子合同上的一些探索,促进互联网社会可信契约的发展,真正实现一诺千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