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箭厂视频】曾两次溺水接近死亡 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摄影师潜入深海去战胜恐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箭厂视频】曾两次溺水接近死亡 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摄影师潜入深海去战胜恐惧

“在水下进入封闭空间的时候,我们只用三分之一的空气。如果出问题的话,你还有三分之一留给自己用,三分之一留给伙伴用。”

孙少光,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摄影师,在业内鼎鼎有名,《归途列车》、《千锤百炼》、《第三极》都是他掌镜的作品。这两年,他迷上了水下摄影,从美军二战沉船到千岛湖水下古城再到水底长城,拍摄了不少水下考古的影像素材。

然而很少人知道,他小时候曾经历过两次接近死亡的溺水。在学会游泳和潜水后,孙少光把战胜恐惧感当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情。他所从事的技术潜水与休闲潜水区别很大,常常需要去到能见度极低、地理结构复杂的水域进行探险,加上还要摄影,难度极高。

对水下画面有着刻板印象的厂长,之前总觉得水下摄影就是碧蓝的海水和好多鱼。当听说孙老师致力于水下古迹和复杂地理结构的探查时,厂长决定跟他好好聊聊纪录片和水下摄影。

“纪录片是了解世界的一个很好途径”

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做纪录片摄影?

纪录片是了解世界的一个很好途径。摄影师总希望能够对这个世界了解更深一些,没有比纪录片对这个世界,对不同生活更充分了解的类型了。做纪录片摄影的话,可以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关注一件事情、一个人、一个家庭,在其他领域你很难有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去深入了解事情。

《归途列车》里有一些非常有张力的片断,比如冲突的画面,您都拍到了,能不能简单说一说当时的情况。

这是我和导演范立欣的第一部长片,花了四年时间拍摄,中间经历的几乎每件事情都让我记忆犹新。拍第一个镜头的时候,我在三元里那个城中村支起机器,刚开机就听到后面有人喊一声“滚”。

因为我们拍摄的是小工厂,他们不知道你在做什么,每个人都心怀警惕,对摄影机,对拍摄团队抱着戒心。在开始拍摄的头三个月里面,我们根本没法进入工厂,只能在外面,在街上,在被拍摄对象住的地方拍摄。这种事情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我们。

您说在拍纪录片的过程中状态是很紧张的,虽然实际环境并没有危险,而水下危险比较高却觉得很放松,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反差?

做纪录片,摄影师在现场要非常非常的敏感,要保持警惕,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做出预判,下面事情会怎么发展?所以在拍摄的时候,整个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而且所有因素都是不可控的,故事发展、人物关系、情节的推动,所以你很多时候会有一种不安全感,要面对各种各样拍不下去的阻力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在水下就不一样,虽然也有各种不可控因素,但你可以控制自己,控制下去的深度,控制想拍不想拍。自从我拍水下摄影以后,我觉得性格都开始改变了,不像以前在陆地上那么粗放,有更多的耐心在里面,也更细心。

“第一次潜水前额像针扎了一样,耳膜剧痛”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始做水下摄影工作?

十几年前,我曾经做过一档电视栏目,是关于户外运动的,那时候就接触到了爬山、骑马、跳伞各种运动,潜水是其中一项。我小时候看过一些关于水下的纪录片,其中有个很著名的摄影家雅克-伊夫·库斯托拍了一系列的水下探险,记忆特别深。

做这个栏目有机会接触到潜水,就做了一些体验。后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有个交往十多年的好朋友是潜水教练,我基本上不用花钱就跟他学了潜水。

小时候那两次接近死亡的溺水经历,会让您在第一次潜水时有畏惧感吗?

我第一次潜水是在一个五米深的游泳池里面,当时两分钟就把我带到水下去了,感觉并不好,前额像针扎了一样,耳膜剧痛,在水底下折腾着。

后来,一个国外的教练带我去大堡礁潜水,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舒适,水很温暖,很清澈。虽然那时候大堡礁底下像荒漠一样,都是珊瑚渣,没什么可看的,但改变了我对潜水的一些认识,从一个很痛苦、要忍受很多不舒服的事,变成了好玩的事。

您和潜伴在水下用什么方式沟通?

我们在水下沟通大概有三种方式。第一个是用灯光,手上戴一个灯,用灯光打信号。第二个是用手势,在技术潜水里面手势是统一的,每个手势都有自己的含义,相当于哑语一样。第三个是用肢体接触,如果遇到事情,能见度不好了,我们会用手摸一摸对方,然后告诉对方我们要表达的信息。

 

“三分之一留给自己,三分之一留给伙伴”

在水下拍摄有遇到过什么危险吗?

我在水下没有遇到过什么危险,很多时候,浮出水面往往会出现危险,因为有过往的船只,百分之八九十的潜水出现危险是在水面上发生的,而不是在水下。

一般来说,在水下进入封闭空间的时候,我们只用三分之一的空气。如果出问题的话,你还有三分之一留给自己用,三分之一留给伙伴用,以保证回到开放水域。很早以前洞穴探险开始的时候,出现过大量死亡,有些洞穴十年里能死200多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气体的使用问题,所以三分之一法则是最基本的保障。

您提到在菲律宾看到了著名的“潜水坟墓”,能否讲一下?

那是一个比较有名的沉船事故,那艘船里已经死过至少四个人了,其中有两个美国海军。最有名的还是“铁钩船长”和他的一个学生,死在大引擎室出口的位置,因为他一只手没了,只有一只钩子,所以叫他“铁钩船长”。

据说,当时他带着两个香港的学生去潜水,有个学生迷路了,他就进去找,找到那个学生把他带出来了。但在离洞口只有几米的位置,那个学生可能因为慌张抱住了他,结果两个人卡在很小的一个出口位置,动弹不得,最后丧命,挺可惜的。他是当时对这艘船最熟悉的一个人,每个地方都熟悉,他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从里面出来,但为了救自己的那个学生死掉了。

您觉得作为一个纪录片摄影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做纪录片的摄影师,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即对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内心的变化要有感知能力。还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和商业摄影比起来,纪录片摄影师收入是非常微薄的。我见过很多纪录片人,他们付出太多的辛苦,却得不到相应的荣誉和回报。所以,得能扛得住辛苦,顶得住压力。

如果让您总结一下自己的职业,您会怎么说?

大部分人都挺羡慕我的职业,羡慕我的生活。我对自己的职业很满意,因为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在我青春期的时候,有一个想法,就是我的生活不能平庸。我很幸运,选择了一个特别自己喜欢热爱的职业,找到一份让自己享受的事情,可以做水下探索。所以,让我回顾这十几二十年,作为一个摄影师,我对自己的生活已经非常满意了。

制作团队简介

郭容非:水下尿多。

钟雯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群摄影师。

冯地杰:水下的爱情是最纯粹的。

赵巍:温顺大海怪。

郭屹:人送外号翻浆小泥鳅。

张楠:水下探险录音机。

黄轲:让我们荡起双桨,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

金江歆:每个人心里都有座山,每个人心里都有片海。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箭厂视频】曾两次溺水接近死亡 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摄影师潜入深海去战胜恐惧

“在水下进入封闭空间的时候,我们只用三分之一的空气。如果出问题的话,你还有三分之一留给自己用,三分之一留给伙伴用。”

孙少光,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摄影师,在业内鼎鼎有名,《归途列车》、《千锤百炼》、《第三极》都是他掌镜的作品。这两年,他迷上了水下摄影,从美军二战沉船到千岛湖水下古城再到水底长城,拍摄了不少水下考古的影像素材。

然而很少人知道,他小时候曾经历过两次接近死亡的溺水。在学会游泳和潜水后,孙少光把战胜恐惧感当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情。他所从事的技术潜水与休闲潜水区别很大,常常需要去到能见度极低、地理结构复杂的水域进行探险,加上还要摄影,难度极高。

对水下画面有着刻板印象的厂长,之前总觉得水下摄影就是碧蓝的海水和好多鱼。当听说孙老师致力于水下古迹和复杂地理结构的探查时,厂长决定跟他好好聊聊纪录片和水下摄影。

“纪录片是了解世界的一个很好途径”

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做纪录片摄影?

纪录片是了解世界的一个很好途径。摄影师总希望能够对这个世界了解更深一些,没有比纪录片对这个世界,对不同生活更充分了解的类型了。做纪录片摄影的话,可以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关注一件事情、一个人、一个家庭,在其他领域你很难有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去深入了解事情。

《归途列车》里有一些非常有张力的片断,比如冲突的画面,您都拍到了,能不能简单说一说当时的情况。

这是我和导演范立欣的第一部长片,花了四年时间拍摄,中间经历的几乎每件事情都让我记忆犹新。拍第一个镜头的时候,我在三元里那个城中村支起机器,刚开机就听到后面有人喊一声“滚”。

因为我们拍摄的是小工厂,他们不知道你在做什么,每个人都心怀警惕,对摄影机,对拍摄团队抱着戒心。在开始拍摄的头三个月里面,我们根本没法进入工厂,只能在外面,在街上,在被拍摄对象住的地方拍摄。这种事情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我们。

您说在拍纪录片的过程中状态是很紧张的,虽然实际环境并没有危险,而水下危险比较高却觉得很放松,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反差?

做纪录片,摄影师在现场要非常非常的敏感,要保持警惕,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做出预判,下面事情会怎么发展?所以在拍摄的时候,整个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而且所有因素都是不可控的,故事发展、人物关系、情节的推动,所以你很多时候会有一种不安全感,要面对各种各样拍不下去的阻力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在水下就不一样,虽然也有各种不可控因素,但你可以控制自己,控制下去的深度,控制想拍不想拍。自从我拍水下摄影以后,我觉得性格都开始改变了,不像以前在陆地上那么粗放,有更多的耐心在里面,也更细心。

“第一次潜水前额像针扎了一样,耳膜剧痛”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始做水下摄影工作?

十几年前,我曾经做过一档电视栏目,是关于户外运动的,那时候就接触到了爬山、骑马、跳伞各种运动,潜水是其中一项。我小时候看过一些关于水下的纪录片,其中有个很著名的摄影家雅克-伊夫·库斯托拍了一系列的水下探险,记忆特别深。

做这个栏目有机会接触到潜水,就做了一些体验。后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有个交往十多年的好朋友是潜水教练,我基本上不用花钱就跟他学了潜水。

小时候那两次接近死亡的溺水经历,会让您在第一次潜水时有畏惧感吗?

我第一次潜水是在一个五米深的游泳池里面,当时两分钟就把我带到水下去了,感觉并不好,前额像针扎了一样,耳膜剧痛,在水底下折腾着。

后来,一个国外的教练带我去大堡礁潜水,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舒适,水很温暖,很清澈。虽然那时候大堡礁底下像荒漠一样,都是珊瑚渣,没什么可看的,但改变了我对潜水的一些认识,从一个很痛苦、要忍受很多不舒服的事,变成了好玩的事。

您和潜伴在水下用什么方式沟通?

我们在水下沟通大概有三种方式。第一个是用灯光,手上戴一个灯,用灯光打信号。第二个是用手势,在技术潜水里面手势是统一的,每个手势都有自己的含义,相当于哑语一样。第三个是用肢体接触,如果遇到事情,能见度不好了,我们会用手摸一摸对方,然后告诉对方我们要表达的信息。

 

“三分之一留给自己,三分之一留给伙伴”

在水下拍摄有遇到过什么危险吗?

我在水下没有遇到过什么危险,很多时候,浮出水面往往会出现危险,因为有过往的船只,百分之八九十的潜水出现危险是在水面上发生的,而不是在水下。

一般来说,在水下进入封闭空间的时候,我们只用三分之一的空气。如果出问题的话,你还有三分之一留给自己用,三分之一留给伙伴用,以保证回到开放水域。很早以前洞穴探险开始的时候,出现过大量死亡,有些洞穴十年里能死200多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气体的使用问题,所以三分之一法则是最基本的保障。

您提到在菲律宾看到了著名的“潜水坟墓”,能否讲一下?

那是一个比较有名的沉船事故,那艘船里已经死过至少四个人了,其中有两个美国海军。最有名的还是“铁钩船长”和他的一个学生,死在大引擎室出口的位置,因为他一只手没了,只有一只钩子,所以叫他“铁钩船长”。

据说,当时他带着两个香港的学生去潜水,有个学生迷路了,他就进去找,找到那个学生把他带出来了。但在离洞口只有几米的位置,那个学生可能因为慌张抱住了他,结果两个人卡在很小的一个出口位置,动弹不得,最后丧命,挺可惜的。他是当时对这艘船最熟悉的一个人,每个地方都熟悉,他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从里面出来,但为了救自己的那个学生死掉了。

您觉得作为一个纪录片摄影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做纪录片的摄影师,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即对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内心的变化要有感知能力。还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和商业摄影比起来,纪录片摄影师收入是非常微薄的。我见过很多纪录片人,他们付出太多的辛苦,却得不到相应的荣誉和回报。所以,得能扛得住辛苦,顶得住压力。

如果让您总结一下自己的职业,您会怎么说?

大部分人都挺羡慕我的职业,羡慕我的生活。我对自己的职业很满意,因为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在我青春期的时候,有一个想法,就是我的生活不能平庸。我很幸运,选择了一个特别自己喜欢热爱的职业,找到一份让自己享受的事情,可以做水下探索。所以,让我回顾这十几二十年,作为一个摄影师,我对自己的生活已经非常满意了。

制作团队简介

郭容非:水下尿多。

钟雯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群摄影师。

冯地杰:水下的爱情是最纯粹的。

赵巍:温顺大海怪。

郭屹:人送外号翻浆小泥鳅。

张楠:水下探险录音机。

黄轲:让我们荡起双桨,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

金江歆:每个人心里都有座山,每个人心里都有片海。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