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时尚大鳄集体“良心发现”资助创业品牌?别高兴得太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时尚大鳄集体“良心发现”资助创业品牌?别高兴得太早…

美妆巨头欧莱雅L'Oreal也在去年开始运行类似的项目,与英国孵化器公司Founders Factory合作,向5个美妆类初创品牌提供联合注资,并且在商业发展和产品推广上提供协助。

对于初创阶段的时尚品牌和背后的设计师而言,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资金。自家能拿出几百上千万的富二代虽然在时尚界并不少见,但绝大多数初出茅庐的学生,还是不得不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投资者。

在时尚界砸钱扶植新兴品牌的,最早是以各类专业风头公司为主,也有不少天使投资者。最近几年,发展较成熟的欧美时尚行业也见证了科技公司成为注资初创品牌的主力军。

不过最近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手握Gucci、Saint Laurent以及Stella McCartney等顶级大品牌的时尚集团开云(Kering),以及Nordstorm、ASOS等相对平民化的服装企业,甚至美妆品牌Sephora,都纷纷加入了扶植初创品牌的行列。

难道这些时尚大鳄都“良心发现”了?

尽管时尚集团目前投资初创设计师的模式,和科技行业投资者差别不大,但根据目前时尚界业内人士的解读,他们的动机其实并不像公关宣传稿里体现出来的那么美好无害。

就拿来头最大的开云集团为例吧。今年4月,它刚刚宣布和一个叫做Plug and Play的全球创新平台合作,推出了时尚创业加速器项目“Fashion for Good”。开云将通过该项目与12个面料设计初创品牌合作,在3个月时间内为它们提供科技、设计与商业模型方面的支持。

在所有出资扶植新兴设计师的时尚企业里,开云是对自己目的最直言不讳的一个:更快速地发现最新的、开云旗下品牌也许无法短时间内拿出来的设计创意,并通过集团内部的资源快速将这些创意商业化,成为赚钱的法宝。

开云集团在4月13日通过官方网站

宣布了将要资助的12个面料设计初创品牌

(图片截取自Kering官方网站)

开云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主管Marie-Claire Daveu对于这个Fashion for Good创业加速器项目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无法独自发展,也很难再通过既存商业模式进一步扩张。这次的合作是我们众多解决措施的其中一个,将通过发现革命性的创意来保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雄心。”

美妆巨头欧莱雅L'Oreal也在去年开始运行类似的项目,与英国孵化器公司Founders Factory合作,向5个美妆类初创品牌提供联合注资,并且在商业发展和产品推广上提供协助。

另外展开孵化器项目的,还有与Vogue Italia携手资助电子时尚初创品牌的Yoox、刚被Coach收购了的Kate Spade &Company、Nordstorm、Tory Burch等等。

Tory Burch(左一)和受其资助的三位设计师

联手登上了美国版Vogue今年一月号内页大片

(图片来自Vogue US)

听起来说得相当正面,开云Daveu女士的说法却暴露出了大型时尚集团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创意产能严重跟不上商业扩张需求。

WGSN数字媒体与营销部门的资深编辑Sarah Owen就是这么说的:“对时尚企业来说,开发孵化器项目对促进创新而言相当重要。现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品牌的资源都越来越贫乏,连个新廓形都搞不出来。正好年轻初创设计师们急需扩大影响力,于是他们的合作就应运而生了。”

这也是为什么说,时尚大鳄资助初创的方式虽然与科技企业差距不大,甚至采用同它们合作的方式,但目的却是天差地别:更快速地将新创意商业化。

这对新兴设计师而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就如外媒所分析的,初创品牌却是需要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以及大品牌和企业所能提供的资源与曝光度。虽然对方的目的实质上是利己的,但只要能够满足可取所需的初衷,那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但另一方面,这样快速的创意商业化,对刚走出校门不久的设计师而言,依然存在“伤仲永”的危险。一旦他们的关注点过早从设计转移到商业利益上,很难保证他们还能持续产出所谓“革命性”的新创意。最终利用价值被榨干的话,大型企业依然能够屹立不倒,独立设计师们就很难东山再起了。

这样看来,也许时尚大鳄为初创提供资助的行为,不管怎么样还是比此前的收购模式好很多。前不久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听说,一个从伦敦艺术大学毕业的中国独立设计师,在被某国内企业(最近在海外疯狂收购各类品牌,就不指名道姓了)收购后,不仅设计方向不再能独立把控、必须受制于投资方,而且由于管理模式的冗杂,最后不得不辞退所有实习生、只能独自完成所有设计。至少孵化器模式,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这样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在“拿钱”之前,独立设计师们还真得三思。

作者 | 维克多

插图 | 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时尚大鳄集体“良心发现”资助创业品牌?别高兴得太早…

美妆巨头欧莱雅L'Oreal也在去年开始运行类似的项目,与英国孵化器公司Founders Factory合作,向5个美妆类初创品牌提供联合注资,并且在商业发展和产品推广上提供协助。

对于初创阶段的时尚品牌和背后的设计师而言,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资金。自家能拿出几百上千万的富二代虽然在时尚界并不少见,但绝大多数初出茅庐的学生,还是不得不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投资者。

在时尚界砸钱扶植新兴品牌的,最早是以各类专业风头公司为主,也有不少天使投资者。最近几年,发展较成熟的欧美时尚行业也见证了科技公司成为注资初创品牌的主力军。

不过最近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手握Gucci、Saint Laurent以及Stella McCartney等顶级大品牌的时尚集团开云(Kering),以及Nordstorm、ASOS等相对平民化的服装企业,甚至美妆品牌Sephora,都纷纷加入了扶植初创品牌的行列。

难道这些时尚大鳄都“良心发现”了?

尽管时尚集团目前投资初创设计师的模式,和科技行业投资者差别不大,但根据目前时尚界业内人士的解读,他们的动机其实并不像公关宣传稿里体现出来的那么美好无害。

就拿来头最大的开云集团为例吧。今年4月,它刚刚宣布和一个叫做Plug and Play的全球创新平台合作,推出了时尚创业加速器项目“Fashion for Good”。开云将通过该项目与12个面料设计初创品牌合作,在3个月时间内为它们提供科技、设计与商业模型方面的支持。

在所有出资扶植新兴设计师的时尚企业里,开云是对自己目的最直言不讳的一个:更快速地发现最新的、开云旗下品牌也许无法短时间内拿出来的设计创意,并通过集团内部的资源快速将这些创意商业化,成为赚钱的法宝。

开云集团在4月13日通过官方网站

宣布了将要资助的12个面料设计初创品牌

(图片截取自Kering官方网站)

开云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主管Marie-Claire Daveu对于这个Fashion for Good创业加速器项目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无法独自发展,也很难再通过既存商业模式进一步扩张。这次的合作是我们众多解决措施的其中一个,将通过发现革命性的创意来保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雄心。”

美妆巨头欧莱雅L'Oreal也在去年开始运行类似的项目,与英国孵化器公司Founders Factory合作,向5个美妆类初创品牌提供联合注资,并且在商业发展和产品推广上提供协助。

另外展开孵化器项目的,还有与Vogue Italia携手资助电子时尚初创品牌的Yoox、刚被Coach收购了的Kate Spade &Company、Nordstorm、Tory Burch等等。

Tory Burch(左一)和受其资助的三位设计师

联手登上了美国版Vogue今年一月号内页大片

(图片来自Vogue US)

听起来说得相当正面,开云Daveu女士的说法却暴露出了大型时尚集团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创意产能严重跟不上商业扩张需求。

WGSN数字媒体与营销部门的资深编辑Sarah Owen就是这么说的:“对时尚企业来说,开发孵化器项目对促进创新而言相当重要。现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品牌的资源都越来越贫乏,连个新廓形都搞不出来。正好年轻初创设计师们急需扩大影响力,于是他们的合作就应运而生了。”

这也是为什么说,时尚大鳄资助初创的方式虽然与科技企业差距不大,甚至采用同它们合作的方式,但目的却是天差地别:更快速地将新创意商业化。

这对新兴设计师而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就如外媒所分析的,初创品牌却是需要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以及大品牌和企业所能提供的资源与曝光度。虽然对方的目的实质上是利己的,但只要能够满足可取所需的初衷,那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但另一方面,这样快速的创意商业化,对刚走出校门不久的设计师而言,依然存在“伤仲永”的危险。一旦他们的关注点过早从设计转移到商业利益上,很难保证他们还能持续产出所谓“革命性”的新创意。最终利用价值被榨干的话,大型企业依然能够屹立不倒,独立设计师们就很难东山再起了。

这样看来,也许时尚大鳄为初创提供资助的行为,不管怎么样还是比此前的收购模式好很多。前不久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听说,一个从伦敦艺术大学毕业的中国独立设计师,在被某国内企业(最近在海外疯狂收购各类品牌,就不指名道姓了)收购后,不仅设计方向不再能独立把控、必须受制于投资方,而且由于管理模式的冗杂,最后不得不辞退所有实习生、只能独自完成所有设计。至少孵化器模式,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这样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在“拿钱”之前,独立设计师们还真得三思。

作者 | 维克多

插图 | 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