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街电CEO原源丨
根据公开资料,2017年5月23日,原源成为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这是阿里系的又一次胜利,估值2300亿的滴滴出行CEO程维也是阿里创业系的一名代表。
在成为街电科技CEO之前,原源先是一名创业者,后加入阿里巴巴干了六年,曾负责支付宝钱包运营推广和支付宝O2O业务,后担任阿里影业旗下淘票票资深总监,他是淘票票最早的核心团队成员之一。
4月,有淘票票知情人士称,原源已向阿里影业提出离职。4月26日,原源在朋友圈放出与陈欧的合影。5月4日,聚美优品宣布战略投资街电科技3亿元,并称“聚美优品对该项目的投资无上限,未来3个月内,将继续注入几十亿的资金。”在随后的新闻报道中,原源被爆已担任街电科技CEO。此时据他朋友圈晒与陈欧的合影不到10天。
陈欧为街电代言的消息满城皆知,原源同时开始大量挖人,称“风口来了,赶紧发简历啊!”
猫眼、微影、淘票票已是移动购票的前三,淘票票此前更是大手笔融资17亿。因此原源离职并加入街电这一选择让很多人费解,有人戏称“十个街电也比不上一个阿里影业”,原源这决心有点大。何况要加入街电,原源还要放弃价值千万的阿里股票。
希鸥网试图从创业者的角度理解这一选择。试想一个天生的创业者拼搏几年没有取得骄人成绩,后虽加入阿里成为一名大将,但毕竟企业不是自己的企业,螺丝钉不能一直做下去。于是,看准一个风口,毅然要离开“别墅”跑向“草原”做一只能飞的猪。在创业者眼里,亲手创造一个商业奇迹才是命运的归途。
原源向希鸥网谈到了他加盟街电的细节,他说,陈欧邀请他加入,他在两个小时内便做出了加盟的决定,而且跳过了薪资待遇这些看似很重要的环节。“陈欧跟我讲共享充电宝项目时,我就已经动心了”,他说。
共享充电宝被认为是继共享单车后的又一拥有巨大潜力和故事性话题性的创业领域。可谓是一夜之间,共享之火燃烧到充电宝上,在最近短短几个月内,这个细分领域共获得超过12亿元的融资。街电是其中拥有最大市场份额的共享充电宝科技公司,这也是陈欧投资街电的主要原因。
接受希鸥网采访时说,原源非常自信的说,“我们在做并购街电这个决定用了一两天”。而对街电的未来,他更是用了七个字来形容:“不破楼兰终不还。”
擅长地推的原源正将这一特长在街电的全国布局中发挥到极致,相比小电等共享充电宝的高成本加盟费用,街电在全国推广中采用加盟商0成本、0风险的模式,这有效的加速了街电的布局,但也无疑将所有不利因素承担到了自己身上。作为共享充电宝风口上的头号种猪,即使适当收取加盟费,也有加盟商找上门,但原源还是决定不这么做。
据原源介绍,目前街电已经实现了30万余台充电宝的线下投放,到7月会实现50万台的投放。在接受希鸥网采访时,原源认为,任何一个互联网的细分领域,从市场的开拓期到饱和期,大概会经历一年左右的时间,共享单车如此,共享充电宝也是如此,如果一年内还不能排在市场的前面,就没有多少机会了。
不管是滴滴还是摩拜单车,似乎都验证了规模效应,即量大才能养成用户使用习惯。“共享充电宝必须给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才能够存续下去,”原源说,共享单车最初开始投放的时候,骑的人也并不多,但是随着单车投放量的增多,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共享充电宝也是一样,要投放到一定的规模,让大家都意识到它的存在,并且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这个东西才是有价值的。
回顾原源担任街电CEO的第一封站内信,他强调,一定要做一些真正对用户有意义的项目,让街电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原源认为,共享充电宝的理论覆盖城市数达2349城,全国智能手机数量达9.2亿,这些数据里隐藏着共享充电宝的海量商机与切入场景。
此前原源在农村金融、NFC、快消、商家成长等领域积累的优质市场资源,也将与街电共享充电宝形成深度对接,让街电庞大的共享充电宝投放网络形成质变,继续推动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和充电体验。
以下是希鸥网专访街电CEO原源的部分实录:
希鸥网:您先简单介绍一下街电这个项目(成立时间,共享形式)和目前的发展情况(布局城市和商家规模)。
原源:街电这个项目是2015年在海翼孵化的。最开始是在美国和湖南长沙开始普及这个项目,后来发现这个项目的试点情况是非常好的,不管是财务数据还是用户数据统计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所以在2016年底的时候海翼决定把街电独立出来,成为一家公司独立发展。在2017年3月份完成了A轮融资。
在5月份我和陈欧并购了街电,全国大概铺设了20多个城市,有4万多个点位,目前每天在以1000~2000家新增点位的数目在增长。
希鸥网:外界有很多人对共享充电宝不太看好觉得是个伪需求,想必您在加入街电之前对共享充电宝的未来发展肯定也有很深刻的认识,您能简单阐述一下这其中的解决的市场痛点及场景需求和商业逻辑吗?
原源:第一,投资人看到这个行业已经融入了大量金钱,而且马上会投入更多的钱,投资人对于不盈利的事情是不会做的,他们有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这个行业还是大有所为的。
第二,从我们自己经营的数据来看,这不是个伪需求,它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
第三,这种分享和共享他解决的问题是大家在拥有一件东西的时候觉得鸡肋,要么是拥有成本高,要么是拥有之后不怎么去用,但是确实也有用的时候,所以这种东西就比较适合分享或者共享的。例如单车,你自己买的时候可能一年使用5次,但像共享单车出来以后你有可能一个星期会使用5次。充电宝也是一样,你买了它但平常不带,想用的时候发现没有带或者没有电。
所以说会出现这样一个需求,智能手机耗电量越来越强,玩游戏的耗电量也很大,充电的需求是很旺盛的,用户也希望随处都可以充到电。这就和大家去咖啡厅或饭店问有没有wifi是一样的。大家去餐馆都能看到收银台上会摆很多顾客的手机在充电,对商家来说也是一个不太方便的管理,所以说对充电宝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我们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让用户更方便的充电,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共享充电宝。
为什么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可以在国内做起来,并且国内都是领先的,我觉得是因为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它首先解决了支付问题,你只拿出一个手机就可以解决吃喝玩乐所有的问题,这在全球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能想象的。不管是支付宝还是微信都为这个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希鸥网:目前共享充电宝也有很多家企业在做,比如小电、来电、畅充、HI电等等,您认为街电的优势和壁垒是什么?咱们的差异化竞争策略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原源:我以前做互联网会把硬件想的特别简单,当时我和陈欧决定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是我们两个自己做的。我们在深圳待了很长的时间,看了很多工厂,发现在硬件这方面还是有很大漏洞的。硬件和软件不同,软件有漏洞打个补丁就可以了,但硬件投放出去就不能简单的打个补丁了,只能收回,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是要求产品要有充分的验证的。
后来我和陈欧就决定并购街电,并购街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街电在2015年开始做这个项目,做了两年多,已经把大大小小无数的漏洞填平了,这是一点。第二点,海翼本身在这个供应链的积累就是对产品本身的一个追求,因为大家知道Anker的数据线能卖100多块钱,别人只卖十几块钱,它还能卖到北美和日本第一,产品的品质是非常好的,这也是作为我们公司最核心的一个竞争力。
就和现在骑单车一样,你扫四辆单车三辆都是坏的,下次一定不会选择这个品牌了。所以对我们来说首先要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和产品品质,这是底线。还有就是供应链这块也是一个优势。
在做之前想的很简单,把硬件设计出来就是生产,后来发现这里也是有非常多的漏洞,设计出来后要开生产线,这个看起来很简单,但里面大大小小的零件有上百个,每个器件上游是否能给你足量的供应,每个芯片上游是否有足量的库存,你的生产线是否有这么大的能力,生产线品质的控制,是否能按期交付,怎样运输,等等。
所以说两方面,一方面是海翼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另一方面我们是把整个的生产工艺导入了比亚迪,比亚迪它除了生产汽车外也是一个比较大的代工厂。所以说我们把产线导入比亚迪,理论上来说我只需要提前去准备我想要多大产量就有多大产量。因为最后共享行业一定是一个规模化的优势,这样的供应链能保证我们比别人跑得快。
希鸥网:有一些声音质疑说共享充电宝可能存在用户数据泄露等数据安全问题,您为大家打消一下这个疑虑吧?
原源:我觉得两点。第一点就是说我们在和工信部的招生委员会我们在沟通我们会联合行业其他的公司一起去推共享充电宝的安全标准,在这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只要大家符合,这些问题应该都是不存在的。第二点就是说我们充电宝是有防拆开关的,拆开就合不进去了。因为充电宝它不简简单单只是一个充电宝,它背后是和机柜通信的,如果你对它有任何改动的话,我们的机柜都不会识别它。
希鸥网:您简单介绍您在加入街电之前的个人工作经历吧?
原源:我是在2011年1月加入阿里,那时候在支付宝,也比较幸运加入支付宝之后中国整个互联网从移动互联网在转型,从线上往线下探索。所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经历了中国互联网这些年几乎所有的搭架,都是亲身经历。
最早是做快捷支付,后来又开始做一些经验产品,类似于余额宝之类的,再后来2013年向无线转型做支付宝钱包,2014年底成立淘宝电影,后来改名叫淘票票。这是整个的阿里经历。街电团队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我觉得大家都很拼!
希鸥网:陈欧投资街电出任做董事长,并且与王思聪隔空互怼,这说明很多人关注共享充电宝这个项目,想必很多人都想了解一下陈欧在注资之前与街电接触的情景故事能跟我们大致分享一下吗?
原源:其实过程很简单,我们在做并购街电这个决定用了一两天。原因也很简单,第一这个行业我们肯定要投最好的,我们在做并购决定时已经了解到街电就是这个行业最好的,无论是从产品体验,成本,再到团队都是最好的。第二是恰好街电的大股东海翼要上市,所以他们也有心出让街电的控股权,因为街电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肯定是要加大投入的,它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是很难去背这样的财务负担的。所以这件事基本上是双方的一个一拍即合。
希鸥网:在国内像滴滴和快滴。美团和大众点评、58和赶集大战到最后都合并了,如果有一天假设街电要与一家充电宝同行合并的话,您看好哪家或者说最希望跟哪家合并?
原源:我觉得现在谈这个问题过早,我们也不知道最后剩下的是谁。其次,很多行业合并是因为他们有高度的重合性,合并之后效率会提高非常多,去杜绝一些恶性竞争。但其实这个行业这样的基础不存在。
我们都有自己的机柜,充电宝之间互相是不兼容的,他和单车不一样,单车的二维码在APP里可以兼容,你在A公司借的充电宝在B公司的机柜里是还不回去的,它整个产品设计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做一个并购从资产处置的角度来说是非常难得。
希鸥网:现在由于共享单车与充电宝的火热,国内目前也掀起了一股“共享”热潮,有人开始做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洗衣机……您对对这些共享项目的态度是什么?对哪个最看好呢?
原源:就像我一开始说的对于这种拥有成本高,有经常会闲置的产品都可以考虑共享。当然在做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是不是用户的当需,如果是,可以考虑。
希鸥网:好像前两天有悟空单车,好像是国内第一家死掉的共享单车,您对于他这个项目怎么看?
原源:共享域是有规模化优势的,规模化优势是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你只有大规模的铺设才会降低你上游的一个成本。举个例子,我相信不管是ofo还是摩拜他们产出单车的价格一定要比悟空单车低,就是因为他们大量采购,他们会降低整体的一个成本,提高效率,这是悟空单车比不了的。
同样,我开一套模,我可以生产100万和你开一套模生产一万成本是不一样的。再加上所有原材料采购,单价又会低很多,因为你的量大。第二点就是你对研发的一个成本的开销,产品越多开销也就越低。
第三是大家最早研究共享单车,例如摩拜开始它的城市投放率低,一天可能一辆自行车也就一单,但是往后铺设起来,一辆自行车一天可能会被骑3到5次。
所以悟空单车在一个没有资本驻立的前提下贸然投入市场,也是比较尴尬的。一是降低不了成本,二是研发上不能继续投入,三是不能铺成一个规模化的网络,使你的财务模型也不是那么好。所以整体来说虽然很多行业看起来有机会,但也要看清自己手上有多少资源去整合。
希鸥网:最近听说有一部分友商做价格战,咱们这边有没有什么应对策略?
原源:我觉得就是回归用户体验的一个手段,小电在你扫码时会送你一块钱,但经常有顾客发现我扫码却充不进去电,而我们的机柜早就是首个半小时使用免费的政策了,并且我们机柜管理,出来充电宝肯定是有电的。所以他们只是在回归用户体验,但我们早已经实现这个了。
本文为希鸥网原创内容,采访:鱼文辉、整理:李静娴、撰写:习壹洲。转载请注明来源。希鸥网是国内领先的创业社交社群媒体,平台拥有15万创业者会员和千位投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