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狗也要大声吠
“下雨的时候,福建人都会带着两把雨伞,一把留给自己用,另一把是要来卖的。”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商。“两把雨伞”,其实说的是:闽商眼里处处皆商机!
郑少坚经常说:“中国有句话,指驴为马,在外人看来我连驴都不是,我只是一条小狗,但小狗也会被派上用场。”
很多人知道,郑少坚是菲律宾著名的银行家,不仅拥有首都银行集团、首富银行基金会、菲律宾储蓄银行,还有GT控股、菲律宾安盛人寿保险等金融机构;可在菲律宾,令郑少坚出名的还有他的汽车产业。1989年,郑少坚与日本丰田公司合作的菲律宾丰田汽车公司,如今已是菲律宾汽车行业的龙头。位于菲律宾内湖省仙沓罗莎社,被誉为菲律宾的“底特律”。
菲律宾丰田汽车
“您喜爱汽车吗?”当有人问郑少坚,回答也很干脆:“我喜欢汽车,主要是为了支持我的生意及面子。身为一个银行家,我必须保持良好形象,但我对跑车没兴趣。”
在菲律宾,郑少坚乘坐的是一辆奔驰600,有时也会乘坐雷克萨斯。另外,在香港车库,还停有三辆劳斯莱斯豪华轿车,上海的别墅里,也有劳斯莱斯。其实,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郑少坚坐的就是当时美国总统乘坐的汽车——凯迪拉克。
郑少坚解释:“当时我还没钱。但我会用它是为了生意,为了我的银行,我必须有良好形象。有时我并不谦逊,但做生意就必须这样。”
郑少坚座驾
即使是小狗,也要大声吠几声!
“我必须有良好形象”、“ 做生意就必须这样”,老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做生意虽然说不能“以貌视人”,可现实中往往如此。
当年,作为长房长子,郑少坚看香港时发现,面粉厂的生意值得去做,你做面包什么的,就缺不了他。争取父亲郑崇仰支持后,就开始筹办面粉厂,当时,郑少坚也就是20多岁的孩子,而且入行时间才二年。
建厂初始,还算顺利,等到工程快要完工时,郑少坚才发现,自己已经没钱啦!当时,郑少坚四处筹钱,可跑了几天下来,就是没有人愿意借。
当时,菲律宾的银行很保守,而且面粉厂的工程只完成80%,人家说,你一个20来岁的小孩子,做这么大的生意,如果生意做不起来,你家也就破产了。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出资借贷。
眼看创业梦想就要破灭,甚至可能背上破产的沉重压力,可郑少坚没有趴下,更不敢半途而废。“天无绝人的生路,不免惊搁继续拼!不免惊搁继续拼 ,最后一定有前途。”不放弃的郑少坚,终于找到菲律宾开发银行,在他们的支持下,有资金注入的面粉厂很快开工,适逢市场销路大好,二年就收回投资。办出全菲律宾这家最大面粉厂,当时郑少坚才27岁。
2
罅隙里开出的异花
有人说:“六大班”现象,是菲华经济在罅隙里开出的异花。此话颇有道理,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解释占比不足2%的华人,为何能控制菲律宾超过70%的经济。
菲律宾人口超过1个亿,其中华人约为200多万,占比不足2%,可以说是菲律宾的小族群。当然,200万华人的统计数字也不一定切确,因为遍处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与当地人种混血出生最多的,除了泰国,第二位就是菲律宾。身上有华人血统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说的,“帮助菲律宾,也是在帮自己的华人兄弟”,其实并非信口开河。
开设在郑少坚家乡的首都银行泉州分行
少时赴菲之前,作为菲律宾著名侨商郑崇仰长子的郑少坚,先是在永春家乡振东小学读书。父亲郑崇仰早年间就下南洋,到菲律宾做进出口生意,把郑少坚和他的母亲留在家乡。由于二次世界大战,音讯中断,一些无法回转故土的郑崇仰,在菲律宾另组家庭。当战后郑少坚被接到菲律宾时,在他面前就出现郑崇仰的新夫人,也就是他的庶母,还有庶母所生的弟弟妹妹。
1960年,生意兴隆的郑家面粉厂,占据菲律宾20%的市场,可这是主要由年青的郑少坚操持的家族事业,毕竟还是属于一家人的。郑少坚决定要自立门户,创立自己的一片江山。于是,他将面粉厂交给家族,并拒绝了父亲合办银行的要求。1960年,郑少坚在菲律宾创立首都银行,二年后正式营业。此中,创业的资金中,一半资金是郑少坚自筹的,另外一半资金是父亲和家族的支持,但只算为“借款”, 利息分毫照算。
青年郑少坚
为什么说菲华经济是“罅隙里开出的异花”呢?以郑少坚创办首都银行为例,一开始他就碰到了一个尴尬的难题:当时菲律宾有一条的特殊规定,不准中国人办银行。钱是你出的,但你无法对外称老板。在首都银行开办之初,郑少坚在企业章程中只能以“董事会秘书”的面目出现,因为他无权担任董事长、董事一职。
郑少坚总结自己的事业成功之道时,除了善于思考大的战略方向,就是会“收买人心”。说到“收买”二字,很多人马上就会浮现出“搞关系”这个字眼。
在郑少坚眼中,“收买”对象有两种人:一是有关系、有背景的人;二是没关系,也没背景,但却是专业能力超群的人。
作为菲律宾最大的银行,首都银行占据这个国家20%银行业务。郑少坚的事业蒸蒸日上,竞争中势如破竹,确实离不开政商关系。首都银行成立之初,郑少坚请来了菲律宾政府的3个部长,当时,菲律宾政府内阁24名成员中,就有5位最重要的部长是从首都银行走出来的。后来,又有前总统、退休高级法官、退休央行行长、还有许多前政府实力部门的部长等要害人物,被郑少坚延聘,加入到他的金融王国。毫无夸张地说,郑老板一通电话,可以影响半个政府。
一家私人财团,却对一个国家影响如此之大,在世界上的确不多。郑少坚曾经表示:“在这个可以影响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位置上,我战战兢兢,步步为营。因为我知道,我只是一个企业家,在商言商。我可以接近政治,但不能和政治贴在一起。”看来,郑少坚对如何处理政商关系方面,还是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
从企业角度来说,老板干的好不好,就看资源的利用、变现与拓展能力强不强。当然了,所谓“人本爱财,赚钱有道”,假如不按规则办事,搞政商勾结、黑金政治那一套,就另当别论了。
郑少坚给崇仰总医院杰出医师、 护士和其它职工颁奖
对于财富,郑少坚有自己的理念:“挣到的钱花一块钱,捐一块钱”。郑氏家族成立首都银行基金会,就是知恩图报,致力于慈善事业。在首都马尼拉以郑少坚父亲命名的“马尼拉崇仰总医院”,创办至今已经有61年了,去年的“60周年庆祝典礼”上,还举行隆重了二号楼的启用仪式。
崇仰总院隶属于首都银行基金会这家慈善机构,正如前菲律宾总统、马尼拉市长埃斯特拉达说的;“我很钦佩郑先生的事业成功不忘本,懂得回馈社会。”
在问及最敬佩哪些商人或者从什么人身上获得鼓舞?郑少坚首推已故的菲律宾商人老安礼斯·苏加诺,他说最佩服苏加诺的格言:“荣誉地赚钱”。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求富贵,但更重要的是,有钱人也想要得到尊重!
说郑少坚及“六大班”的商业故事,就离不开战后菲律宾的政治背景。
二战之前,引领菲律宾经济的是西班牙裔的商业精英,菲华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并超过西班牙势力,还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菲华经济在罅隙里开出了绚丽的异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菲律宾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满目疮痍。战后,华人华侨与菲律宾人民一道,在废墟中重建家园,并利用复苏机遇,为自己创造财富机会。此间,在菲华人在零售、进出口、农产品等领域,发挥出自己所长。比如,郑少坚父亲郑崇仰做外贸,施至成做鞋店,以及年青的郑少坚做面粉厂,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案例。
当年,战时流亡海外的菲律宾政府随美军回来后,头等大事就是搞“菲律宾化运动”,第一号政令,就是实施公共市场菲律宾化。比如,市场摊位要重新分配,美籍及菲律宾公民就有优先租赁权,其他外族要等三个月后方能申请。与此同时,当时的奥斯梅尼亚总统还下了一道命令,封锁华侨商铺驱逐华侨商贩,掠夺华侨财产。民族主义占上风的战后菲律宾社会,尽管政治上独立了,却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他们认为,菲律宾要菲律宾人做主,哪能让华人染指从中获利。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菲律宾
即使后来在美国驻军当局、原国民党政权驻菲及马尼拉中华商会交涉下,菲化法案被暂时搁置下来,但此后20年间,菲政府还是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打击华人经济实力的歧视性法令。比较有影响的如1947年“公共市场”、1954年“零售商业”、1960年“米黍业” 菲化法律。其中,像“零售商业” 菲化法律规定,只有菲律宾公民或者美国侨民,才有资格经营零售商业。大家知道,零售商业是当时在菲华侨经济的基础,这一法案出台,岂不是砸了华侨们的饭碗。上面说的,郑少坚开办银行初始,却无法取得出任董事长资格,就是源于此因。
民族主义抬头,加上美国打击华人“赤化”,让当年的菲律宾华人陷入重重困境。“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菲华经济其实是菲律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菲律宾人本身就不擅长商业,歧视性法案下,菲律宾经济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此间,菲律宾政府实施了“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给点阳光它就灿烂”,这也给走投无路的菲律宾华商一线生机,他们利用华人商业网络,在进出口经营领域大放异彩,就像郑崇仰一样,也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所谓“祸兮福所倚”,当时的很多华商开始从传统的零售业转入制造业及其他行业,也从中创造了很大的财富。当然了,对于那些无力转行的小摊小贩来说,等于断了生路,这也造成了后来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的畸形后果。
到了马科斯独裁执政期间,为了利用华商的经济实力,逐步放宽了对华商的限制,到1975年允许华人归化入籍后,菲化法律对华人经济活动的干预基本上解除了。此外,实行独裁统治的马科斯政权,在经济上实行专制的“亲友资本主义”。与马科斯关系密切的一些菲华企业家,得以迅速崛起。比如,“六大班”之一的陈永栽,就从国有中央银行获得大笔低息贷款,旗下的联盟银行,成为了当时菲律宾第一大银行。当然,这些经济自由化也不是没有代价的,菲律宾前第一夫人、绰号“铁蝴蝶”的伊梅尔达·马科斯,也成了许多华人企业的隐形股东。
马科斯夫人
当然,客观地讲,上世纪70年代那波“华侨资本”转变为“华人资本”的菲华经济崛起,对菲律宾经济乃至在菲华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菲华经济成为了菲律宾国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人经济也开始做大做强,间接也造就了菲律宾传奇的“菲华六大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