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租公寓,这一新兴却有着万亿前景的领域,正成为产业和资本角力场。行业是否到了爆发前夜?不同模式、不同背景企业如何实现盈利?对长租公寓企业而言,哪些基因是致胜法宝?他们踩过哪些小坑、大坑、巨坑?
6月29日的「华兴·湃」长租公寓论坛上,来自行业不同细分领域的顶尖创业者和投资人,围绕以上热点话题展开了精彩对话。
「华兴·湃」是华兴的报告会议系列论坛。湃形容水波相击之声,亦有冰镇冷浸之意,华兴希望搭建共享灼见的平台,将投资机构、企业汇聚于此,碰撞思想火花,激荡行业澎湃,弄潮新经济。
嘉宾
甘 伟|红璞公寓总经理兼集团副总裁
童 浩|爱上租CEO
吴明峰 | 安歆公寓CFO
甘自辛 | 招商局创投投资副总裁
张其奇 | 华平投资执行董事
牛晓毅 | 华兴私募股权基金执行董事
主持人
刘英航 | 华兴资本董事/科技及房产业务负责人
以下是对话实录(由于篇幅有限,嘉宾发言有删减)
赚钱之道
主持人:大家怎么看集中式和分散式长租公寓的盈利情况,在什么情况下能够盈利?
甘伟:我们主要做的是集中式公寓,跟分散式公寓比,集中式公寓的特点是:第一,它是一个相对重的投资,需要对整栋楼做一定的改造,初期投入较大。第二,回收周期比较长,一般在10-15年。我们的测算的回收周期基本是四年到四年半,最长五年。基本上我们的项目在第二年现金流为正,第一年,毕竟初期的投入比较大,当期会显示利润是负数。
童浩:我们是以分布式为主,集中式只做了三栋。对集中式来讲,问题不在于按栋赚不赚钱,而在于你觉得什么时候赚钱是对的,我觉得这是需要思考的。分布式也是一样,问题不是现在赚不赚钱,是未来你靠什么赚钱,你从不赚钱到赚钱的路径是什么,你是不是在这一条道路上安全又较快速地走着,我觉得这是挺难的一个问题。
吴明峰:安歆全都是集中式公寓,我们的客户群主要是服务业人群,主要客户都是B端,也就是说和企业签约。优势在于两方面:从盈利角度,我们企业包房的,不管实际入住人员多少,都按整个房间满租的价格问企业收费,这对收益非常有保证;从现金流角度,我们和企业端结算收三押一,这样租金成本占收入约一半,我的现金流非常健康。
此外,根据测算,基本要保证两年半到三年的回收期,盈亏平衡点在80%左右。这样情况下,我们的项目关键是之前的改造周期和后销售的爬坡期。我们的改造周期一般在1-3月。后续销售的爬坡期取决于物业的位置,在上海中环以内的物业,爬坡期基本为一个月到两个月,也就是说两个月以后,出租率可以达到80%-90%以上。我觉得蓝领集中式公寓的盈利在经过大部分爬坡期之后,还是非常稳定的。
甘自辛:首先我觉得生意肯定要挣钱,只是不同市场参与者的资金成本不一样,来源不一样,对市场的理解和定义不一样。行业在发展,规模在扩大,这个生意肯定能够挣钱。
第二点,我觉得整租、散租是一个业务形态的问题。说白了,这是一个密度的生意,你服务力量的密度,房间分布的密度,翻新的密度,轮空的密度,基于密度的成本,利润和扩张方式选择。在各个密度的动态变化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想持续不挣钱也是挺有难度的一件事情。
张其奇:我们也在看这个行业,关于盈利有三个观点:
一、跟互联网很不一样的是,这个行业不太容易出现赢者通吃的情况。打补贴战不具有商业上的逻辑性,因为你以后并不能通过赢者通吃的方法改变价格获得盈利。
二、这一行业的前期盈利比较低,但后期一定会越来越大。原因在于,后期每5%的租金增长落到利润上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数据,因为每一间房都有非常高的经营性杠杆。
三、根据我们的观察,这个行业存在比较有意思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夫妻老婆店,单店的时候盈利很容易。
第二阶段,单店再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店开得越多,盈利越下降,这是由于企业管理、扩张速度等原因导致的。
第三阶段,过了一定量的时候,又出现规模经济的情况,因为这时候企业竞争力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你的销售渠道、成本控制、会员体系、服务标准、产品,都是别人做不到的。
所以任何一个公寓企业,如果能到达后面那个点,那么他真正的竞争力会产生。
牛晓毅:长租公寓本质上还是一个资产管理的事情,你获得资产,然后运营资产获得回报。对于投资人来说,最大的是三个事:
第一:你能获得多大规模的资产。
第二:你以什么样的成本获得了这样的资产。
第三:你在这个资产上能赚多少钱?
这个行业商业模式足够清晰,所以我对商业模式并不是特别担心。我从另外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怎么推边界。比如在办公室租赁领域,今天We Work估值非常高,和传统的Regus来比,可以说高得离谱。We Work到底在传统办公室租赁市场带来什么改变?为什么这么多资本愿意赌We Work?我们也在研究这个事。比如今天在长租公寓领域,在大家成本都比较高的情况下,我们推动一个什么样的边际,有什么更新的角度能够获得更多资本的支持,能够发展成伟大的公司,这是我现在更多考虑的问题。
致胜基因
主持人: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基因、属性和优势,想请各家企业点评一下,你认为做成这个生意要具备哪些要素?从投资人角度来讲,你看好的要素是哪些?
甘伟:世联行做到今天,无论做酒店还是公寓,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有服务业的基因。事实上我们做的更多是经营和持续伺候人的事,能否做到精细化管控、获取价值,这样的意识和状态是第一位的。
第二,中国市场是一个全国性的市场,因此全国化的布局和全国化组织网络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我想未来的主战场应该是在强二线城市,或者二线往一线走的这样一些城市。
童浩:长租公寓可以从几个角度分类:从房源端,可分为分布式和集中式;从租客端,可分为四类:蓝领公寓、白领公寓、金领公寓、老年公寓。2×4,会形成8种不同的行业细分,需要的核心能力都不一样。概括起来,我认为是5种能力:
一、边际拓展或者创新服务能力,这个行业还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也即建立我自己企业的能力。
二、产品化能力,我能够把产品做得特别牛,这也是一种能力。
三、BD能力,要么做产品升级,要么做其他的甚至换成别的一些功能。
四、计算机能力,提升效率和体验。
五、内部组织能力。尤其是对于分布式公寓,我觉得10年以内中国分布式长租公寓前10名的公司员工都得过万,这时内部组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8个细分市场,本质上都需要以上5钟能力,但次序不同。五个都想做得一样好,我认为挺难。
吴明峰:安歆作为创业公司,从很少的资金量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我们认为五个要素非常重要:
要素一:人才。包括组织能力,在安歆发展过程当中,始终放在最前面。
要素二:系统,我们很早引入了PPS出来的技术总监做CTO,整个系统都是自己打造的。
要素三:运营能力。蓝领的密度、管理难度很大。我们创始人徐总是医院护士长出身,她经常跟我们说,她是从管病人开始的,从管病人的心态切换到管住在安歆房间的人,管理的细致度和颗粒度肯定是足够的。一个房间那么多床位,大家能够和谐相处,这些对我们的规模发展很重要。
要素四:资金。虽然我们现金流不错,但是对于融资的节奏感我们也做了充分的把握,会提前半年到一年做融资。
要素五:规模。这个行业离不开规模,在前面四点都做好的情况下,我们才有信心做规模上的拓展。最终,基于规模我们可以围绕人群做更多增值服务。
甘自辛:我看长租公寓领域差不多四年多的时间,到目前为止我还投任何一家公司。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会看中三个要素:
一、这个生意有很强的服务性质。作为一个服务性企业,你是不是能够经营好、挣到钱,管理的效率高不高,这件事我认为很重要,这是它本质的一部分。
二、本质的另一部分,它是资产性质的东西。你要如何考虑通过运营让它保值增值,包括刚才提到的资本来源的选择、流动性,盈利水平,安全性如何,要把它打包在一起考虑。
三、务实。这个行业从业者非常多,大家在选择的过程中,其实体现了一个公司、CEO和创业团队的务实性。我认为一个创业团队的优秀在于,他可能之前没有做得那么好,是因为他确实资源不足。但是面对他所能触达的资源,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基于我们这样一个CVC背景,最不缺的是资源,缺的是能够善用资源,务实并且将刚才说的两种经营能力发挥到极致的人和公司。
张其奇:对于公寓企业,初期重要的是创业者是否有足够大的创业能力,能不能创造出不一样的产品。慢慢到后面就脱离了创业者本身的资源,进入到你能不能把它规模化、系统化,能不能保证一个店的成功能够复制到所有店,你每一个店的管家是否都能做到一样的服务标准。到下一个阶段,资本、创新、衍生业务这些变得更加重要。所以我们认为每一家企业都要知道,什么阶段该吸收什么样的人才,什么阶段培养什么样的核心能力,这对创业者是一个挑战。
牛晓毅:我们会着重看三件事:
第一:首先这是一个几万亿的市场,这么大的市场,还是需要大家去抢的,所以规模肯定是第一位的。
第二: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表现在两方面:一、效率。像分散式的,你在免租期里能不能提供一个高效率的匹配,谁效率高、周转更快,那就是谁最好。二、溢价能力。从集中式角度来讲,你拿了一栋楼可能更能做出自己的格调。比如最牛的人拿了一个烂尾楼,最后能高档公寓的价格租出去,那资产回报率肯定很高。所以我看这三点,规模、效率和溢价能力。
踩过的坑
主持人:长租公寓这几年比较火,涌现的公司也特别多,想请在座分享一下,这个行业有哪些坑和挑战?
甘伟:对我来讲,分散式公寓就是一个坑,所以后来我们就不做了。
集中式公寓有很多能力是我们之前没有判断清晰的,比如对物业本身的改造难度,对政策的理解等等。为什么很多时候做集中式无法成规模?原因在于真正的闲置物业和资产能不能变为居住类环境的空间,级别越高的城市越困难。
还有跟业主,特别是2B的大业主打交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虽然我们是一家有20多年历史的上市公司,但是一旦到运营阶段,还有很多事情我们需要不断学习。
童浩:我觉得分布式的长租公寓需要有中介能力,即要有交易能力,再往后讲就是组织能力,来自于组织产生的交易能力。对于分布式长租公寓来讲最大的坑就是没有交易能力、组织能力。
吴明峰:安歆在发展过程中,目前为止没有踩过什么特别大的坑,但坎儿是非常多的。我集中说两个比较大的坎儿。
第一,节奏感的把握。长租公寓的本质是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率,不是拿一些已经可以资产回报率本身的物业做,有时候在规模的压力下,市场可供给的物业不够的情况下,你是不是能抵制住这个诱惑?你去做节奏上的一些调整和把控,守住物业成本,包括合规性要求的这种底线,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跨区域的扩张。因为地产租赁是一个区域分割特征非常明显的一个市场,安歆最初在上海起步,发展非常快。但是我们后来在跨区域扩张的时候也遇到一些问题,必须调整思路和产品定位,更强调服务质量和品质,进行错位竞争,达到产品上的区别。
再说一下组织关系。这是一个供应链协同非常强的行业,如何协调总部与区域间的组织关系,我们也是摸索了一段时间。的确由于区域市场有很多和总部不一样的特征,其实总部的强管控未必是最好的,但是其实这个行业细分当中有很多包括运营、工程产品设计非常专业的要求,区域也很难说在这个专业度上面和总部完全匹配,这也是安歆在经营过程中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的一块。
甘自辛:我觉得长租公寓的运营和酒店、物业行业很像,我认为这里会孕育更多的专业化服务。
我个人感觉这里面的坑非常多,坑多实际上就意味着复合型的能力要求很高,潜藏着的就是专业化的服务去做支撑的机会。
张其奇:因为微观方面的坑大家都已经讲了,有两个宏观方面的坑大家是需要小心的。
第一,需求相对比较平稳的,但是供给是比较波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些时间对企业而言非常痛苦,但是你千万不要跟着别人走,有可能过了今天这个黑暗,明天就是又一天的光明。
第二,资本市场的波动。这几年长租公寓吸引了很多人的眼光,很多资金进来,有可能后几年很多资金又冲出去,包括银行的成本也在波动。资本的波动也会对整个企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是第二个大家需要小心的。
牛晓毅: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你永远看不见所有的坑,我们看的是创始团队从坑里爬出来的能力。我觉得作为资本,既然选择了一家公司,那就是要跟这家公司一起想办法,如果掉进坑里,争取能爬出来。
起飞前夜?
主持人:中国的创业企业经常会对标国外项目,想请问各位,美国或者海外公寓市场的因素中国是不是都具备了,我们是不是到了起飞前夜,还是有一些坎儿需要政策的扶持和改变?
甘伟:如果对标美国和日本,实际上中国是有点尴尬,美国是自持,是真正用重资产的方式在做,而我们目前就算包租其实也是中资产的模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违约动力很高,当这个城市的租金在5年之后翻了两倍到三倍,他一定会毁约。
而我们又没做到像日本那种极其轻的状态。他们完全用托管的模式在做,类似中介,保证租金再收10%的佣金,完全基于系统能力和交易能力。
我们要在重和轻之间找一个自己平衡的方式。大家都想从重走到轻,但组织能力、系统能力,包括交易能力,我们可能还不具备。在这个市场里,如何形成一个合理标准化的估值,资本市场怎么看这些城市的差异、回报率差异和发展前景,都是接下来会面临的问题。
童浩:对标国外的企业,我觉得一个趋势很明确,由C2C,也就是中介起到信息匹配的作用,逐步过渡到B2C,由所谓公寓运营商来提供服务。
从公寓运营上来讲,我觉得首先要突破的是税收。一个是营业税,第二自持的部分实际上也是税收。因为租金税特别高,本质上你没有办法支持用自持的方式撬动项目,这就非常困难。
吴明峰:第一点,因为安歆最近一轮领投方也是境外的基金,交流中他们发现国内外租用习惯不太一样,欧洲很多服务式公寓可能住10年以上,国内就算是长租可能也就是2、3年。我们还没有租赁是一个可以作为长期甚至终身居住的习惯。
第二点,像美国市场,它交通非常发达,其实对物业的位置并不像国内要求这么高。安歆在物业选址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在地铁站1公里或者1.5公里之内的这样一个范围选址。这样会导致优质的物业争夺非常激烈,使得扩张速度受影响。
另一块,我们这个发展阶段,能不能从资本上起飞?一个是政策上的因素,虽然有很多鼓励性的政策出台,但是从落地和实操角度来看,还是有很多的难点。
另外资本市场上,租赁行业现在没有上市的企业,不管在A股还是在境外美股或者港股的资本市场。政策的支持、对标企业的估值,都会影响在私募融资以及债券融资之外深度发展的影响。
所以我们觉得暂时还没有到美国和日本这种成熟市场发展的规模。
甘自辛: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国外其实是一个体系性的结果,不是单一企业运行的结果。所以某种意义上讲,在中国做企业,面对我们的国人、政府、资本环境、成本、监管方式,肯定还是立足于我们自己本身。
我认为,还是需基于整个分工格局、成本特征等方面去考虑,变是唯一不变的要素,我们不用具体找一个模子往上套,这比较难。
张其奇:我自己的几个观察,其实从战略上来说,美国和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美国的长租市场,很多消费方面的趋势,我觉得是一样的。现在大部分人还没有观念的转变,一旦观念转变过来,长租公寓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另外一方面,我觉得最终中国也一定会资本和业务分开来。管理的人就是管理的人,资本方就是资本方,而不会混在一起。我相信中国会发展到资本不是通过对接一个企业对接这个项目,而是直接对接这个项目。
当然两个市场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像中国长租公寓跟经济型酒店一样,出现包租的方式,这在美国和日本比较少见,跟中国整个产权体系、收益率等方面有关。但我觉得这其实是战术层面的,市场不一样,打法也不一样,但从整体来说我认为两个市场比较类似。
牛晓毅:所有人都同意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但这个市场的崛起和创业公司的崛起,往往还需要一些大环境决定。
比如说美国为什么有这么多自持模式的公司?因为美国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经济,金融非常活跃,必然有涨就有跌,你可以抓住低谷的时间做一些事情,所以诞生了美国这种模式。
中国肯定也得找到我们合适的模式,比如今天看到这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参加这个会,我感觉好像已经有很多人在划这个船了,大家都平稳地划。但是会不会有人能再吹一下风,让市场能够更快一点?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