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琳
嘻哈,这种对许多人来说只是抽象符号的小众音乐,终于在钱、明星和大平台的推动下,走到聚光灯下。
6月24日晚,由爱奇艺耗资2亿制作的嘻哈选秀综艺《中国有嘻哈》正式上线。担任制作人之一的吴亦凡的一句“你有Freestyle吗?”在节目播出后立即登上微博热搜,被网友制作成了各种段子和表情包,随即而来的,还有对这档音乐选秀或支持或质疑的双面评价。
作为一档希望将小众嘻哈音乐推向大众视野的国内首档HipHop选秀,《中国有嘻哈》自海选起便因尿检、内定等不良事件,以及与Rapper的各种争端,让节目在上线前深陷舆论的漩涡。但这档中国首档嘻哈选秀节目的“出师未捷”似乎并未影响其收视效果,节目播出前的舆论似乎转化成了网友们对节目的好奇心,节目上线4小时,播放量破一亿,“中国有嘻哈”微博话题阅读量3.7亿。然而,相较于高收视率、高话题度,《中国有嘻哈》豆瓣评分也只是刚过及格线。
全网唯一全民造星式歌唱类选拔真人秀、中国首档嘻哈选秀综艺。在各档平台为节目贴上差异化的标签背后,是制作方对于维持“综N代”既定目标的不满足,与不断逐向更垂直的领域进军的野心。《中国有嘻哈》将小众嘻哈文化搬上大众舞台,尽管有原版先行者的成功,但这种大手笔垂直于中国市场的深耕也无异于一场冒险。
国内嘻哈音乐现状
嘻哈(Hip-hop),起源于美国纽约的贫民区布朗克斯,为了对抗失业、贫穷的阴霾,布朗克斯区的居民喜欢组织热闹的派对,用音乐的高潮与亢奋来获得喜悦感。嘻哈是一种街头文化,包括Rap、DJ、B-box、涂鸦、街舞、服饰等内容。《中国有嘻哈》为我们呈现的就是嘻哈文化其中一种形式:说唱,即饶舌(rap)。
早期美国的嘻哈,和匪帮、金钱、暴力、性、毒品等密切相关。因此,自20年前起,嘻哈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时,就被划入到了非主流的边缘文化里。主流文化以一种警惕的姿态,用保持文化纯洁性的名义,排斥着烙印着反叛、不安分的嘻哈文化的发展。
事实上,在欧美,许多嘻哈音乐人已经成为主流音乐的代表,说唱歌手已经登上了福布斯排行榜,演出穿的鞋都成为了粉丝追逐的爆款。在这样的时代,中国的嘻哈音乐还陷在尴尬的泥沼中,大部分说唱歌手仍处于“隐姓埋名”状态,收入不及摇滚及民谣,离流行歌手则更远,嘻哈音乐仍然没有走出小众的范围。
嘻哈音乐在内地的发展,自去年摩登天空签下陈冠希的时候集中迎来了一小波高潮,其他的时间,嘻哈音乐的影响力也只能算是几点星星之火,尚不至燎原之势。随着近几年选秀节目的泛滥,观众也开始疲于荧幕前的各种尬唱和煽情,小众音乐市场才作为新的节目素材开始进入到人们视线,之前的民谣到现在的嘻哈,莫不如是。然而,要打造一档全新的综艺节目,有了目标受众还不够,还需要话题和流量,于是有了现在的导师阵容。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要“把文化植入网络综艺”的爱奇艺,在前期的宣传中并没有把重点落在节目的音乐性上,而是一手捧出了“Freestyle”。适当的制造记忆点、对文化的解构主义,正是当代信息传播、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思想动机。 作为一档网络综艺节目,它不光为嘻哈音乐带来了适度宽广的尺度,还具备了该有的话题度和关注度,配合着社交媒体、热点话题人物,应该可以发酵出一波波舆论的小高潮,成就一定的现象级。
定位年轻受众,节目剪辑受好评
首先,节目播出之后获得观众好评的一点就是:在内容呈现上,比较专注于选手之间的实力比拼。区别于曾经的部分热门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画风较为清新,没有精于cosplay的“演员”,没有经历悲惨的“演讲者”,也没有矫揉造作的“娘炮”。在这个节目里,呈现出来的是需要选手在嘻哈音乐领域的真功夫,并且只需要这一点。
与其它拥有独特价值衡量标准的综艺节目类型不同,选秀综艺的受众一向垂直于年轻群体。伴随着以95后为代表的年轻受众群体正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坚力量,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偶像的认同开始偏好于个性特征。
流水的年轻乐迷,不倒的嘻哈音乐。《中国有嘻哈》定位年轻用户群体,通过将嘻哈这一潮酷音乐形式接入大众视野,不仅可以成为引发年轻用户文化共鸣的平台,也会成为大众了解嘻哈的窗口。RAP、DJ、涂鸦、街舞、滑板、街头篮球、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冲动,这些嘻哈文化的元素已经被中国90、00后一代广泛接受。随着这代年轻人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他们所钟爱的嘻哈音乐也将会带给人们更多自信和动力,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成为人们表达自我的主要音乐形式之一。
其次,节目的后期剪辑也博得了不少观众的好感。去除过多的人物心理OS、鬼畜表情等二次元剪辑元素,按照节目流程来自然呈现,这种逻辑清晰的剪辑方式给观众带来清流之感,使观众更专注于欣赏选手本身在音乐上的表演。看多了各大综艺节目惯用的花样剪辑手法,这种略显“单调”的风格反而会让观众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
从首期节目来看,我们还是可以明显感觉到,制作组想尽量呈现出嘻哈歌手个性的一面。从在制造冲突和悬念方面,有选手不满评委言辞欲退,也有把象征晋级的项链还给评委等等“主流”选秀节目中不会出现的细节和举动。这些内容一方面展现出嘻哈歌手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成为观众讨论热点。
一档关于嘻哈音乐的“科普节目”
“嘻哈火”之前的“电音热”,也是以一档综艺节目《盖世音雄》打前战,结局当然是扑街了。这次由爱奇艺耗资2个亿自制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是会复制前辈的失败,还是将会作为国内首档嘻哈音乐选秀节目,真正为嘻哈音乐带来影响,而不仅是为视频平台带来流量,以及为网友带来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
通过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中国有嘻哈》的大部分槽点,即使是不懂嘻哈音乐和连节目都没看过的人。大家的吐槽不外乎:导师不如选手、节目组黑幕,以及一句最新网络用语“你有Freestyle吗”。
一档音乐选秀节目实力、专业性如何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导师阵容。《中国有嘻哈》吴亦凡、潘玮柏、张震岳&热狗的导师组合,无疑是让吃瓜群众失望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吴亦凡是归国的前偶像团体成员;潘玮柏把麦克风留在了他们的童年里;张震岳是个之前演电影的叛逆青年、后来加入了中年男子团体(纵贯线);而热狗则是叫我们把手放在空中甩。
其实如果只将《中国有嘻哈》看成是一档关于嘻哈音乐的科普节目,大家的心里会容易接受且宽容很多。
要“把文化植入网络综艺”的爱奇艺,在前期的宣传中并没有把重点落在节目的音乐性上,而是一手捧出了“Freestyle”。适当的制造记忆点、对文化的解构主义,正是当代信息传播、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思想动机。
所以,《中国有嘻哈》身为一档综艺节目,它无法尽然展现音乐行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让大众知道了这些“比导师还牛逼”的选手,以及他们被“深埋地下”时的厚积薄发,其实也就够了。
中国式“Freestyle”
嘻哈音乐本身年轻的特质,符合如今追求个性和有趣的营销风潮。百事可乐、阿迪达斯和雪碧都想用嘻哈撬开年轻化的大门。
中国也许有嘻哈,却没有谁把嘻哈点燃到让整个市场都燥起来的热度,目前这个圈子看起来还是一边自娱自乐,一边羡慕着国外嘻哈产业的商业价值。不少音乐人都认为症结在于中国嘻哈没有自己的明星。这个明星需要具备媲美周杰伦的国民度,并能稳定持续产出高质量作品。
依赖于一个爆款歌手是一种吃老本、走捷径的方式,这是音乐行业的通病。市场要做起来是所有环节一起努力,不光是艺人,还需要音乐公司、品牌方、消费者、文化政策甚至知名文化学者的参与。这个市场需要一个合力的作用。爱奇艺《中国有嘻哈》是一种努力,让年轻人能够在目前的法律和条条框框允许的范围内去尽量去发挥自己。
政策风险即是挑战,这是源于一部分人对嘻哈的误解。不少人对嘻哈音乐的理解就是歌词很大胆露骨、有脏话。在中国始终发展不起来的电音就因为内容审核不通过摔进了沟里,让许多做电音的公司血本无归。
万事开头难,但终究还是开始了。无论如何,既然有2亿资金打底,不如先“Freestyle”一下。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