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陈可辛:我为什么决定拍网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陈可辛:我为什么决定拍网剧

拍网剧的原因就是想拍,喜欢拍。

“互联网还是个非常新的行业,有很多东西能够创新,还能够用一个新的观念去面对,这个可能是互联网跟视频网站对创作最吸引人的地方。”面对“网剧热潮”,众多知名导演纷纷“下海”,准备在这片领域中掀起一番新浪潮,陈可辛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网剧、网大的崛起已然成为大势所趋。面对潮流,传统电影人、创作人也从最初一无所知的茫然,逐渐衍生出几种不同的态度。有如戴锦华般的坚决反对派,认为电影人拍网剧是某种程度上的堕落;有如陈可辛般以行动支持改变派,认为内容比载体更重要,好内容才是生存根本;也有一大批借机大肆敛财派,认为无论何种形式何种内容,只要赚钱就是王道。

但无论如何,网剧、网大发展的脚步依旧无法阻挡,这些不同的观点、看法反倒将其推向风口浪尖,成为各大影视类论坛主要探讨的问题。在经过了多次孜孜不倦的讨论后,反对的依旧在反对,坚持的仍然在坚持,敛财的也丝毫没有收敛,唯一不同的是那些愿意并敢于尝试的人,终于在观望许久后迈出了第一步。

从《甜蜜蜜》、《投名状》到《中国合伙人》、《亲爱的》,陈可辛的作品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味道,虽不刻意迎合,却也从未脱离过观众的口味。

不得不说陈可辛是一个始终走在潮流前端的导演,他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也在香港电影没落后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无论是西去好莱坞,还是北上内地,他始终是引领风向的一员,同时也用每一部作品的票房、口碑和质量证明着,离开香港后,他依旧是好导演、好监制。

如今,面对新潮流、新趋势,他又一次坐不住了,但这次他的转移却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改变。早到七十年代,受美剧影响巨大的他就已经在心里埋下了这颗种子,如他所说,“这个范畴令我非常着迷,我等这一天等了非常久”。因此,当网剧、网大迅速崛起后,他开始坚定的认为网络将是电影的出路。

曾经陈可辛也为了如何迎合和讨好观众而忐忑,但现在当电影纷纷被资本绑架时,他反而觉得电影可以不需要向资本低头,“我们现在不是一个to C的行业,我们面对的决策人其实是to B,是一些电视台的高层,没有直接跟观众的关系,这让我想起香港电影的下滑,其中很大的原因也是到80年代最火的时候,我们都是to B而不是to C的”。

当观众都跑到网络上,创作者只需要直接对观众负责,而不是只对投资方和平台交代,这让他感觉更加自由。也正因如此,才让他有了“拍网剧”这个决定,虽然这个决定遭到了多方反对,甚至连自己的团队都不支持,但面对重重阻力,他作为那个拍板决定的人,依旧在认真分析过自己的优、劣势过后,决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我觉得应该看到互联网跟电影或者传统电影内容的结合的一个更乐观更漂亮的局面。我常常跟我的团队说,我们要非常有自知之明,要了解自己的强向,也要非常了解自己的缺点。我知道我们不是像徐克、周星驰这样的电影人,我们不是做奇观电影,我们也不是做一二三四五线通杀的喜剧电影,我们做电影的时候会有自己的困扰,因为我一向是拍一些现实题材,这种真正拍给年纪大一点成熟一点或者挖得深的题材,还不是商业片,其实生存空间很小。”

拍网剧、和papi酱将合作这一系列的做法使很多人觉得,或许他只是为了蹭网剧的热度,但事实上,在陈可辛看来,这个行业却只是刚刚起步。“我们现在看网剧这个行业好像很火,但是真正能让年轻人叫好的网剧还是有限。我觉得大家对网剧这个定义还是没有好好的定下来,还有很多不同的内行,因为这个行业还是刚刚开始。”

之所以会去做,或许只是他的“反骨”,是对那些所谓的等级、规则和正统的挑战。他想用最终结果证明,形式并不重要,作品才是王道。

“这其实都是来自于我一向对自己事业的危机感,尽量去反思我怎么样能做得更好,怎么样能跟市场更结合。现在电影确实是碰到很多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未来的想象还是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次的危机感给我看到一个非常理想非常有可能性的新的世界,这个对我来讲是个C2C的世界,是一个内容创作者to用户的世界,没有B在中间,没有以前所有的层层的障碍,我觉得这个新的世界是真正使到一个本来30几岁就要退休的电影人能做到80岁。”这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陈可辛。

日前,陈可辛也认真聊了聊关于网剧、关于资本、关于与papi酱的合作等一系列还不被人所理解的事。

以下内容部分根据36氪专访编辑整理:

拍网剧的原因就是想拍,喜欢拍

提问:如今的网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很多导演却看不上网剧,觉得手机的小屏幕会折损很多画面语言,演员调度也没办法像电影那么自如。

陈可辛:大家还是对网剧有一种歧视,觉得网剧低一等。但是我过去这一年,看的美剧绝对比院线上映的电影要多。其实对于电影、电视剧、网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你要是拍徐克那些特效的片子,当然有分别。但对我来说没分别,我就是拍人的故事。我要拍的网剧跟我要拍的电影是一模一样的,除了《投名状》之外,我不觉得我导的任何一部电影,比如《亲爱的》、《中国合伙人》,以前的《甜蜜蜜》、《金枝玉叶》,在网上看和在电影院看有什么区别。

提问:很多人无法舍弃电影的理由还有电影院的仪式感,灯光一暗下来,大家就都放下手头的事,特别专注地进入剧情。

陈可辛:五分钟不看回来还看得懂,那就是电视剧,电影你五秒不看就可能错过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所以我们跟观众的关系在电影院里面是全神贯注的。也因为这种全神贯注,我们就迷恋了大银幕,就觉得不是大银幕很难专注,其实不是。现在大家用的手机,戴着耳机,一戴着耳机,这个世界不见了,就只有这个屏幕。

提问:为什么一定要是网剧?你认为网剧、电影、电视剧的区别是什么?

陈可辛:曾经电影跟电视剧最大的分别,票房是电影主要的收入,这使得我们跟观众关系很直接。但是电视剧不是,几个电视台的高层决定观众的看法。它的盈利模式是做量。每一集多少钱是死的,你做得越多,钱就赚得越多。但是电影不是,电影是越多人看,你才赚得越多。所以大家的模式跟心态,以及工作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现在电影面临很大的冲击,观众越来年轻,大部分的电影,在全世界,不只是中国,不是超级英雄片就是卡通片。成熟的观众已经不去电影院了。我们做电影,做完之后要供给观众,中间的渠道从发行到排片,到院线,大家被很多资本绑架,物业很贵,地产很贵,包括电水人力物力工资等等,所以电影院也有很大的压力,要让每一个座位,从白天的场次到晚上都要坐得最满最好。排片就只能向一种类型的电影倾斜,而且他们还用了大数据,出来的结果就把电影变成跟电视台很像的情况,电影已经不再是to C的盈利模式。

决定要做网剧绝对不是今天一天的事情,已经一年多了。对我来讲这个想法甚至已经孕育了30年,从我70年代喜欢看美国的迷你剧,六集八集的迷你剧,小说改编的,我当时甚至比很多大电影都更喜欢那些迷你剧。要拍网剧的原因就是想拍,自己喜欢拍,而且我觉得自由度会比电影大,不是靠大明星,不是靠大IP,就是靠剪。

我在不同年代等的一直是今天,能去做这种比两个小时长的电影,就是一个该12个小时就12个小时,该8个小时就8个小时,该4个小时4个小时,因为我们很多电影其实是3个小时硬剪成2个小时。

虽然说了很像企业家的话,但我还不是一个企业家的心态

提问:目前的网剧跟你所描述的那种网剧似乎差距很大,你要拍的更确切来说应该是电影手法的迷你剧?毕竟我们现在看到的网剧多半是五毛钱特效。

陈可辛:需要大量的电影导演加入到这个行业去,也不是我一个人,要很多导演都去做这个事情,而且还要用正确的心态去做,有远见,做长线,这心态才行。我觉得现在再说要做网剧的,不敢说大部分的,起码一半以上都是觉得这个是可以捞一笔的事情,但我们不是要赚钱。我知道我们拍网剧会很困难,因为不希望拍出来,观众觉得不又是电视剧吗?要拍个片是很容易的,我们弄剧本,找电视剧团队来拍,那太简单了,肯定会赚钱。但是我们希望拍完就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网上看到比电影更精致的东西。

提问:现在的网剧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台找好题材,投一笔钱,制作方就是一个承制的角色,还有一种就是制作方自己找好题材,拍完了卖给平台,你的网剧会倾向于哪种?

陈可辛:一定是要跟平台拍之前就谈好合约,我们也需要这个费用去拍,但是我们一定会保持版权。讲了那么多商业的东西,说到底我还是个创作者。我说的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居安思危,要知道我必须对市场敏感才能生存,所以我还不是一个企业家的心态,但是我虽然说了很像企业家的话。但那些都是为了保护我的创作,我的电影,我的作品。现在资金那么多,也会面对很多商业的压力,这些其实是导演创作很不喜欢去面对的东西。但只有人多了,量多了,口碑好了,成绩好了,我才有话语权去面对资本的裹挟,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提问:既然需要钱的话,你的公司“我们制作”有考虑过融资吗?相信肯定会有很多投资方找过你们了。

陈可辛:这方面我一向是非常非常克制的。我觉得资本运作太多对电影创作是伤害。资本必须看眼前的钱,把利益最大化。给你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要是我背后是一个上市公司,我拍完《中国合伙人》之后,不可能拍其他的,所有身边的合作伙伴都说你干嘛去拍《亲爱的》,应该把《中国合伙人》接着拍下去。又比如我做监制的《喜欢你》,从一个IP开始,那我早拍完早一年上映,可能都会比现在的票房高一倍。结果我们因为要把它拍好,拍到现在出来,它对我的品牌是赚的,但对资本来说其实是赚的不多的。《中国合伙人》是一块赚五块的那种作品,《亲爱的》就是一块赚五毛,虽然还是赚钱,但是资本不觉得赚钱就对,它需要增长率,需要这一部要赚更多倍数。我知道我一定要对资本负责,不亏钱,但是我不能跟它一样去追利润。

提问:为什么会选择与papi酱合作,是因为喜欢她短视频的内容吗?papi酱现在的名气已经大不如前,不会担心等电影上的时候,观众已经不买papi酱的账了吗?

陈可辛:其实我更注重的是内容,就算她补做短视频,哪怕当编剧,我们也还是会找她。其实我一直想跟她做网剧,想跟她聊,但是也是一直在忙。我是比较七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趣味),但是她是更现代,更接地气的。至于买不买账,我不是一直都这样吗?其实到最后还是看口碑,金子是亮的,还是会发光的,你的东西真的好,就算时间不对,可能没有做到最高的利益,但是结果还是会好的。

文|贾悦琳

引爆泛娱乐,发现新价值

暴娱(baoyu_18)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陈可辛:我为什么决定拍网剧

拍网剧的原因就是想拍,喜欢拍。

“互联网还是个非常新的行业,有很多东西能够创新,还能够用一个新的观念去面对,这个可能是互联网跟视频网站对创作最吸引人的地方。”面对“网剧热潮”,众多知名导演纷纷“下海”,准备在这片领域中掀起一番新浪潮,陈可辛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网剧、网大的崛起已然成为大势所趋。面对潮流,传统电影人、创作人也从最初一无所知的茫然,逐渐衍生出几种不同的态度。有如戴锦华般的坚决反对派,认为电影人拍网剧是某种程度上的堕落;有如陈可辛般以行动支持改变派,认为内容比载体更重要,好内容才是生存根本;也有一大批借机大肆敛财派,认为无论何种形式何种内容,只要赚钱就是王道。

但无论如何,网剧、网大发展的脚步依旧无法阻挡,这些不同的观点、看法反倒将其推向风口浪尖,成为各大影视类论坛主要探讨的问题。在经过了多次孜孜不倦的讨论后,反对的依旧在反对,坚持的仍然在坚持,敛财的也丝毫没有收敛,唯一不同的是那些愿意并敢于尝试的人,终于在观望许久后迈出了第一步。

从《甜蜜蜜》、《投名状》到《中国合伙人》、《亲爱的》,陈可辛的作品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味道,虽不刻意迎合,却也从未脱离过观众的口味。

不得不说陈可辛是一个始终走在潮流前端的导演,他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也在香港电影没落后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无论是西去好莱坞,还是北上内地,他始终是引领风向的一员,同时也用每一部作品的票房、口碑和质量证明着,离开香港后,他依旧是好导演、好监制。

如今,面对新潮流、新趋势,他又一次坐不住了,但这次他的转移却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改变。早到七十年代,受美剧影响巨大的他就已经在心里埋下了这颗种子,如他所说,“这个范畴令我非常着迷,我等这一天等了非常久”。因此,当网剧、网大迅速崛起后,他开始坚定的认为网络将是电影的出路。

曾经陈可辛也为了如何迎合和讨好观众而忐忑,但现在当电影纷纷被资本绑架时,他反而觉得电影可以不需要向资本低头,“我们现在不是一个to C的行业,我们面对的决策人其实是to B,是一些电视台的高层,没有直接跟观众的关系,这让我想起香港电影的下滑,其中很大的原因也是到80年代最火的时候,我们都是to B而不是to C的”。

当观众都跑到网络上,创作者只需要直接对观众负责,而不是只对投资方和平台交代,这让他感觉更加自由。也正因如此,才让他有了“拍网剧”这个决定,虽然这个决定遭到了多方反对,甚至连自己的团队都不支持,但面对重重阻力,他作为那个拍板决定的人,依旧在认真分析过自己的优、劣势过后,决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我觉得应该看到互联网跟电影或者传统电影内容的结合的一个更乐观更漂亮的局面。我常常跟我的团队说,我们要非常有自知之明,要了解自己的强向,也要非常了解自己的缺点。我知道我们不是像徐克、周星驰这样的电影人,我们不是做奇观电影,我们也不是做一二三四五线通杀的喜剧电影,我们做电影的时候会有自己的困扰,因为我一向是拍一些现实题材,这种真正拍给年纪大一点成熟一点或者挖得深的题材,还不是商业片,其实生存空间很小。”

拍网剧、和papi酱将合作这一系列的做法使很多人觉得,或许他只是为了蹭网剧的热度,但事实上,在陈可辛看来,这个行业却只是刚刚起步。“我们现在看网剧这个行业好像很火,但是真正能让年轻人叫好的网剧还是有限。我觉得大家对网剧这个定义还是没有好好的定下来,还有很多不同的内行,因为这个行业还是刚刚开始。”

之所以会去做,或许只是他的“反骨”,是对那些所谓的等级、规则和正统的挑战。他想用最终结果证明,形式并不重要,作品才是王道。

“这其实都是来自于我一向对自己事业的危机感,尽量去反思我怎么样能做得更好,怎么样能跟市场更结合。现在电影确实是碰到很多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未来的想象还是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次的危机感给我看到一个非常理想非常有可能性的新的世界,这个对我来讲是个C2C的世界,是一个内容创作者to用户的世界,没有B在中间,没有以前所有的层层的障碍,我觉得这个新的世界是真正使到一个本来30几岁就要退休的电影人能做到80岁。”这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陈可辛。

日前,陈可辛也认真聊了聊关于网剧、关于资本、关于与papi酱的合作等一系列还不被人所理解的事。

以下内容部分根据36氪专访编辑整理:

拍网剧的原因就是想拍,喜欢拍

提问:如今的网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很多导演却看不上网剧,觉得手机的小屏幕会折损很多画面语言,演员调度也没办法像电影那么自如。

陈可辛:大家还是对网剧有一种歧视,觉得网剧低一等。但是我过去这一年,看的美剧绝对比院线上映的电影要多。其实对于电影、电视剧、网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你要是拍徐克那些特效的片子,当然有分别。但对我来说没分别,我就是拍人的故事。我要拍的网剧跟我要拍的电影是一模一样的,除了《投名状》之外,我不觉得我导的任何一部电影,比如《亲爱的》、《中国合伙人》,以前的《甜蜜蜜》、《金枝玉叶》,在网上看和在电影院看有什么区别。

提问:很多人无法舍弃电影的理由还有电影院的仪式感,灯光一暗下来,大家就都放下手头的事,特别专注地进入剧情。

陈可辛:五分钟不看回来还看得懂,那就是电视剧,电影你五秒不看就可能错过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所以我们跟观众的关系在电影院里面是全神贯注的。也因为这种全神贯注,我们就迷恋了大银幕,就觉得不是大银幕很难专注,其实不是。现在大家用的手机,戴着耳机,一戴着耳机,这个世界不见了,就只有这个屏幕。

提问:为什么一定要是网剧?你认为网剧、电影、电视剧的区别是什么?

陈可辛:曾经电影跟电视剧最大的分别,票房是电影主要的收入,这使得我们跟观众关系很直接。但是电视剧不是,几个电视台的高层决定观众的看法。它的盈利模式是做量。每一集多少钱是死的,你做得越多,钱就赚得越多。但是电影不是,电影是越多人看,你才赚得越多。所以大家的模式跟心态,以及工作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现在电影面临很大的冲击,观众越来年轻,大部分的电影,在全世界,不只是中国,不是超级英雄片就是卡通片。成熟的观众已经不去电影院了。我们做电影,做完之后要供给观众,中间的渠道从发行到排片,到院线,大家被很多资本绑架,物业很贵,地产很贵,包括电水人力物力工资等等,所以电影院也有很大的压力,要让每一个座位,从白天的场次到晚上都要坐得最满最好。排片就只能向一种类型的电影倾斜,而且他们还用了大数据,出来的结果就把电影变成跟电视台很像的情况,电影已经不再是to C的盈利模式。

决定要做网剧绝对不是今天一天的事情,已经一年多了。对我来讲这个想法甚至已经孕育了30年,从我70年代喜欢看美国的迷你剧,六集八集的迷你剧,小说改编的,我当时甚至比很多大电影都更喜欢那些迷你剧。要拍网剧的原因就是想拍,自己喜欢拍,而且我觉得自由度会比电影大,不是靠大明星,不是靠大IP,就是靠剪。

我在不同年代等的一直是今天,能去做这种比两个小时长的电影,就是一个该12个小时就12个小时,该8个小时就8个小时,该4个小时4个小时,因为我们很多电影其实是3个小时硬剪成2个小时。

虽然说了很像企业家的话,但我还不是一个企业家的心态

提问:目前的网剧跟你所描述的那种网剧似乎差距很大,你要拍的更确切来说应该是电影手法的迷你剧?毕竟我们现在看到的网剧多半是五毛钱特效。

陈可辛:需要大量的电影导演加入到这个行业去,也不是我一个人,要很多导演都去做这个事情,而且还要用正确的心态去做,有远见,做长线,这心态才行。我觉得现在再说要做网剧的,不敢说大部分的,起码一半以上都是觉得这个是可以捞一笔的事情,但我们不是要赚钱。我知道我们拍网剧会很困难,因为不希望拍出来,观众觉得不又是电视剧吗?要拍个片是很容易的,我们弄剧本,找电视剧团队来拍,那太简单了,肯定会赚钱。但是我们希望拍完就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网上看到比电影更精致的东西。

提问:现在的网剧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台找好题材,投一笔钱,制作方就是一个承制的角色,还有一种就是制作方自己找好题材,拍完了卖给平台,你的网剧会倾向于哪种?

陈可辛:一定是要跟平台拍之前就谈好合约,我们也需要这个费用去拍,但是我们一定会保持版权。讲了那么多商业的东西,说到底我还是个创作者。我说的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居安思危,要知道我必须对市场敏感才能生存,所以我还不是一个企业家的心态,但是我虽然说了很像企业家的话。但那些都是为了保护我的创作,我的电影,我的作品。现在资金那么多,也会面对很多商业的压力,这些其实是导演创作很不喜欢去面对的东西。但只有人多了,量多了,口碑好了,成绩好了,我才有话语权去面对资本的裹挟,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提问:既然需要钱的话,你的公司“我们制作”有考虑过融资吗?相信肯定会有很多投资方找过你们了。

陈可辛:这方面我一向是非常非常克制的。我觉得资本运作太多对电影创作是伤害。资本必须看眼前的钱,把利益最大化。给你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要是我背后是一个上市公司,我拍完《中国合伙人》之后,不可能拍其他的,所有身边的合作伙伴都说你干嘛去拍《亲爱的》,应该把《中国合伙人》接着拍下去。又比如我做监制的《喜欢你》,从一个IP开始,那我早拍完早一年上映,可能都会比现在的票房高一倍。结果我们因为要把它拍好,拍到现在出来,它对我的品牌是赚的,但对资本来说其实是赚的不多的。《中国合伙人》是一块赚五块的那种作品,《亲爱的》就是一块赚五毛,虽然还是赚钱,但是资本不觉得赚钱就对,它需要增长率,需要这一部要赚更多倍数。我知道我一定要对资本负责,不亏钱,但是我不能跟它一样去追利润。

提问:为什么会选择与papi酱合作,是因为喜欢她短视频的内容吗?papi酱现在的名气已经大不如前,不会担心等电影上的时候,观众已经不买papi酱的账了吗?

陈可辛:其实我更注重的是内容,就算她补做短视频,哪怕当编剧,我们也还是会找她。其实我一直想跟她做网剧,想跟她聊,但是也是一直在忙。我是比较七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趣味),但是她是更现代,更接地气的。至于买不买账,我不是一直都这样吗?其实到最后还是看口碑,金子是亮的,还是会发光的,你的东西真的好,就算时间不对,可能没有做到最高的利益,但是结果还是会好的。

文|贾悦琳

引爆泛娱乐,发现新价值

暴娱(baoyu_18)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