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猫北京报道 7月5日,在由品途商业评论主办,中国电子商务产业联盟特别支持的《“融合·重构”2017新零售新服务产业创新大会》上,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论分享了他对新零售与消费金融的看法及投资逻辑。
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论
对于中国的新零售市场,李论认为既有悲观的部分,也有值得兴奋的地方。
李论表示,就新品牌而言,中国的机会不是很大。中国的优势是有着非常好的供应链,但是并没有很好的品牌、产品定义能力,或者说问题是出在人才储备上。他认为,真正的新零售、新品牌的涌现还是在海外。
然而乐观地方体现在,品牌是消费者跟供应链之间的一个连接手段和通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连接未来的消费者就成为了当下中国企业在新零售、新品牌方面的一个新机会。
李论指出,对于创业者或者VC而言,要做的是针对未来新兴人群的消费。在他看来消费升级的本质就是消费者的消费原动力发生了改变,相比老一辈消费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把生命浪费在一些比较美好的事情上,尤其想追求对“前所未有的体验”的一个消费。
比如,在李论看来,喜茶本身并不是消费升级,这件事背后的本质是排队才是消费升级。年轻人喜欢的是那个排队过程,而不是排队的结果。因此商家能不能提供一个消费场景、消费产品,让年轻人在消费的过程里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体验这是关键。
此外在演讲中李论还指出,新零售背后的新服务的机会点在于服务B端,平台的价值就是要服务于B,让B更好地服务C,从而完成B2C的整体过程。“新零售、新服务,这个服务要换一个思维,我认为不是服务于C,服务于C这件事太难了,C的需求太多样化了,其实服务于B反而更有机会。”,李论说。
以下为李论演讲全文:(经创客猫精编,有删减,转载请注明来源)
口述| 李论 编辑| 创客猫蟹子
很多时候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都是基于一个立场,屁股决定脑袋。比如对于时下比较火的无人便利店、连锁店,我们认为可能也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美好。因为我们的屁股是坐在VC的位置上,所以想得也是一些商业模型、生意模型是不是适合VC。
那么新零售到底是不是VC的菜?到底有什么样的机会?
就新品牌而言,中国的机会不是很大
这一波互联网的创新我们认为已经基本枯竭了,所谓的创新都是微创新。15年出现映客这样的公司的时候,所有的资本都争相涌入,去年出现ofo、摩拜也是这样,这说明真正的创新,带来巨无霸级的创新已经非常少了。
作为一家新基金我们有什么机会?有了这样的困惑、疑虑之后,今年我跑了两次美国。去完之后,我对于中国的新零售市场变得既有更悲观的部分,也有更兴奋的部分。
我觉得,就新品牌而言,中国的机会不是很大。我个人认为新品牌创业机会并没有那么多,中国的优势是我们有着非常好的供应链,但是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品牌、产品定义能力。或者说,我们的问题是出在人才储备上。我去美国东部、西部看完之后发现,真正的新零售、新品牌的涌现还是在海外。
老外的体系里有非常成熟的、曾经做过连锁、运营的团队。而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非常好的供应链,但我们有了好的市场、供应链之后,不一定能够形成很好的品牌。品牌是消费者跟供应链之间的一个连接手段、通道,但这个时候,我们又很乐观地看到了一点,我们还有一个机会就是另外一种连接方式——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连接未来(无论是海外还是中国的新的品牌)。
未来新的消费者是谁?
先不去讨论非常宏观、宏大的关于消费升级和零售的问题,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对于一个VC而言,我们能够做/投的是针对新兴人群的消费。昨天人民网和央视拼命打击的《王者荣耀》,我认为它就是新消费。
我的观点是,比如爸妈那辈从买一个房子到以后有钱了去再买一个别墅,这不是真正的消费升级,消费升级是你消费的原动力发生了改变。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用集中式租赁的方式租公寓,这就是一种消费理念的改变。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之后会来到北京、上海、成都等一线城市工作,在他们看来虽然自己不能在上海、北京拥有一套房,但这并不是一件自卑的事情,租一套公寓也可以。
消费升级的背后是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把生命浪费在一些比较美好的事情上。
16年的元旦在上海发生了一件事,上海的外滩有一个油桶,明星鹿晗跟那个油桶拍了一张照,就导致第二天早上到晚上有很女生排队要跟那个油桶合照。
现在撞衫的概率越来越低了,为什么?人消费的品类是趋同的,但是,因为供应链越来越好之后,导致撞衫的概率变低了。
再比如大家为什么要去买奢侈品,其实也是为了贴上一个标签,我跟别人不一样。年轻人的需求一定是没有变化的,老年人也是从年轻人来的,就一直这么循环往复,大家就是希望变得跟别人不一样。
越来越多的消费背后,其实是对体验的消费
年轻人想追求的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体验。我们父母那辈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是活得很没有安全感的人,而你们年轻一代是活着比我们更有安全感的人。
我跟30个95后的年轻人聊天过天,问了他们的消费观点,结果我得到一个非常可怕的回复,很多人不会去想自己50岁以后的事情,觉得自己只要绚烂地活过前50年就可以了,这导致他们对前50年生命体验的要求会变得很高。
大家认为喜茶是消费升级,其实根本不是。虽然那杯奶茶稍微好喝一点,但是并不重要。我认为,这件事情背后的本质是排队才是消费升级。年轻人喜欢的是那个排队过程,而不是排队的结果,这是消费升级。你能不能提供一个消费场景,消费产品,让年轻人在消费的过程里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体验这是关键。
比如在餐饮行业,我们以前是“吃桌子”,就是讲究十几人一桌吃饭,但现在大饭店越来越小规模化,越来越多的人吃得是轻食,连沙县小吃也开始做起了轻食。所以年轻人想要的其实是如何通过消费这份沙拉使自己活得更洋范儿、更健康,同样去排队买喜茶其实也是一个心理暗示。
但即使是这样,消费升级也不是特别好做。我认为,怎么买就变成了一个很关键的事,怎么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连接的过程。一方面就是要通过新的品牌来连接供应链跟用户,这是一种连接的方式。
我们看过很多消费的平台和消费的品牌,我们认为消费的品牌很难投(作为一个VC而言)。我做熊猫之前也投了一些尿不湿的品牌,也投了一些家具品牌,融资都很好,每个都到了C轮,但是最后也不知道它是否可以长成一家像保洁那样的巨无霸公司。
现在大量人做新的电商平台,这种平台会越来越多,这种平台其实就是做一个连接,但完成平台的多样化之后是不是可以变成一个巨无霸的平台,我们也不知道。
国内大量的投资人、VC、创业者的想法还是老的想法,总觉得说我要把别人干死。中国创业者对于竞合(竞争、合作)的理解是严重不足的。以后比较普遍的是合作共存的状态。但是在我们的思维里,更多强调的还是,我一定要把别人干死,我一定要胜出,我要成为赢家。
新零售背后的新服务的机会点在于服务B端
渠道多样化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现在的微商为什么这么多?其实就是渠道的多样化,但每个人的影响半径有限。大量的渠道希望通过补贴的方式、砸钱的方式去垄断,从而获得暴利。渠道一定是多样化的,但这个里面给渠道提供的创业机会我认为也没有很多。我一直认为说,通过大量筛选工作做成的平台,你距离京东这些大的平台之间就是一场闪购,就算你做了很多的严选,做了很多筛选的工作,你前面所有的工作也可能被颠覆,因为你的影响半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越来越多的就会变成两级分化。就像微商一样,我经营5个微信群,影响差不多5000个人,只形成4%到5%的转化率。
真正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机会的,其实是服务者。新零售、新服务,这个服务要换一个思维,我认为不是服务于C,服务于C这件事太难了,C的需求太多样化了,其实服务于B反而更有机会。
我们现在重新想马云那句话,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淘宝和天猫如何形成?看起来是2C的平台,其实不是,他们是2B的,帮B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京东看起来是2C,通过物流服务把C服务得很好,但物流其实是服务于谁的?是服务B的,没有B产品就没有办法卖到C。这其实也是一个2B的服务。
新零售背后的新服务有一个很大的机会点,在于服务的那些B。比如做生鲜的创业,如果你是做冷链去服务那些B,让一个沿海的海鲜如何卖到西藏、新疆去,你有很好的冷链,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B2B就是要给B赋能,即曾鸣教授说的S2B,2C的服务也要给小B做服务。什么是平台的价值?就是你要服务于B,让B更好地服务C,从而完成B2C的整体过程。
关于消费金融存在的机会
金融在这里面也存在着大量的消费机会。金融的服务属性在中国做得非常不好,传统的金融面临两大问题:
一方面,消费场景越来越少。我现在出门连信用卡都不用带了,大量的场景用手机就可以解决。传统金融的支付场景越来越少,在这里面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另外,未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根本没有那么多钱消费,一定是透支的。
90%北上广深的年轻人的口袋比脸还要干净。现在一个在北京生活的男孩子的生活成本平均比女生高44%,因为吃饭是他买单、唱歌也是他买单。以前投消费金融的公司,都是投给那些做女生信贷的公司,因为女生有新的还款来源,男生不太有。
所有消费金融里有很多的机会,可以通过金融杠杆的方式,通过金融的方式提升它的消费、转化程度。你给我推什么有那么重要吗?关键是我有没有钱去买它?也许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用消费金融的方式提高你的整个消费转化率。
(以上,创客猫现场原创报道,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