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垂直电商身陷困境无力自拔,是偶然还是必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垂直电商身陷困境无力自拔,是偶然还是必然?

在综合电商和线下零售店的双面夹击下,未来垂直电商在夹缝中的日子只会越来越艰难。

作者:伊姐

现在,网购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了。各种类型的电商平台一应俱全,有淘宝、京东这样的综合电商,也有聚美优品、蜜芽之类的垂直电商,更有网易严选、必要等C2M电商。

曾几何时,垂直电商发展得热火朝天。凡客诚品、当当、聚美优品等各领风骚,在各自领域迅速占有一部分市场蛋糕,看上去势不可挡。

但近几年,我们似乎很难听到这些垂直电商先驱的声音。那么,它们今日究竟面临怎样的境遇呢?笔者在这里给大家稍作盘点。

首先说说美妆垂直电商。

1、乐蜂网

成立于2008年8月,由知名电视人李静创办。它是中国第一个明星达人入驻、以美妆为主的垂直B2C电商平台。

初期,明星达人的加盟让乐蜂网在短期内获得了大量用户和人气,风光无限。它被聚美优品这个后起之秀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

2013年,乐蜂网在和聚美优品的竞争中落入下风,销售规模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2014年2月14日,唯品会收购乐蜂网75%股份。至此,乐蜂网归唯品会所有,现在几乎销声匿迹。

2、聚美优品

由陈欧、戴雨森等人创立于2010年3月,前身是团美网。从成立时间上看,虽然比乐蜂网迟两年,但它早期的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陈欧的“网红”效应。

2014年,聚美优品不仅打趴了乐蜂网,而且率先在美国上市,颇有“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的架势。但随后,它就像坐上了驶过最高点的云霄飞车一般,开始急速下滑。

2016年退出美国股市,宣布开影视公司。今年又是卖空气净化器,又是投共享充电宝。可以说,聚美优品正急切地狂奔在转型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3、天天网

成立时间也比较早,为2008年9月。创始人是传说中的“互联网美妆第一人”鞠传国。起初,天天网的名声还不是很响亮,属于默默耕耘的状态。

2015年,天天网开始发力。先是引入国内一线明星陈坤,兼顾股东和代言人的双重身份,而后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在全国股转系统成功挂牌,成为中国美妆电商第一股。

可惜,就在前几日,天天网陷入危机漩涡。不仅因未在规定时间内发布年报,被股转系统出示警示函,而且遭到多名用户投诉“不发货、不退货、客服失联”。目前天天网已经处于瘫痪状态,无法正常下单。前途未卜。

除此以外,其他领域的垂直电商也都表现得后劲不足。

1、凡客诚品

由卓越网创始人陈年创办于2007年10月,主要经营范围为服装。2010年4月,凡客诚品签约韩寒和王珞丹为代言人,同年的广告文案“凡客体”成为互联网热点。

2011年,凡客诚品快速扩张,也正因如此,它开始、并一直在走下坡路。在凡客诚品日渐消沉的同时,优衣库悄无声息地吞并它遗留下的市场。

2014年,凡客诚品爆出负面新闻。“双11”前夕,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一次质量抽查公告中,凡客诚品有鞋、服装、提包等11批次产品登上不合格榜单。

时至今日,已经很少能听到凡客诚品的消息了。

2、1号店

2008年3月14日成立,7月11日上线。由戴尔前高管于刚和刘峻岭联合创办。1号店开创了中国电商行业“网上超市”的先河。

自成立以来,1号店保持高速增长。2011年5月,沃尔玛入股1号店,占股17.7%。2012年8月,沃尔玛对1号店的控股增至51.3%,成最大股东。2013年,它成为国内最大的B2C食品电商。

然而,2015年7月,创始人于刚和刘峻岭离开1号店,沃尔玛对1号店实现全资控股。去年,京东宣布收购1号店。迄今表现平平,不复当年光景。

3、当当网

成立时间非常早,由李国庆、俞渝夫妇创办于1999年11月。早期,当当的经营范围主要以图书为主。凭借图书起家的当当在该品类中备显优势,一度占据线上市场份额的50%以上。

直到2016年,当当仍以44.9%的份额保持图书线上销售渠道第一的位置。而京东、天猫分别占据22.5%、17.4%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第三。

2010年12月8日,当当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但仅仅六年后,2016年9月12日,当当私有化,从美国退市。

今日,当当已经转型成为综合性电商平台,涵盖图书、服装、百货等多种品类。

从上述几例可看出,大部分垂直电商都已江河日下,抑或转型为综合电商。

京东商城CEO刘强东曾表示:“垂直零售平台一定死掉,当然也可以卖掉。”那么,垂直电商,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概念难道是个伪概念吗?

大致上,垂直电商和综合电商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一是商品品类。垂直电商的更加集中,大多倾向于一个大品类,如美妆、服装、食品、家电等,强调供应链和商品管理的优势。而综合电商的品类非常开放,在用户选择性上具有优势。比起上不同的网站购买商品,消费者更喜欢一站式购物。因此,相较而言,综合电商的存活率更高。

二是流量。流量是几乎所有垂直电商都面临的难题。对零售来说,要达成交易需要有足够的流量。综合电商的品类丰富,用户基数也更大,再通过商品的多样性引出各种活动,满足消费者需求,流量的转换率自然比垂直电商高。

三是物流。当电商发展到一定时期,物流会成为核心竞争力。谁的物流体系完善、发货又快又好,谁就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占有更多市场份额。综合电商面向的群体范围更广,能够支撑起它建立物流体系的成本。但垂直电商因为自身局限性,受众面比较狭窄,交易量不高,在物流方面就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这三点,实际上是相互交融、影响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电商渠道其实更适合规模化运作,而非精细化。

当综合电商逐渐渗透入消费者生活中,垂直电商原本占据的市场份额只会越来越小。此外,线下零售店也从另一方向不断挤压垂直电商的生存空间。

从商品品类来看,同一领域的垂直电商在精细化上与线下零售店无法比拟。比如美妆行业,线下零售店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给予消费者体验感。

美妆的试错成本很高,特别是护肤品。服装不满意,顶多就是不合身,穿起来不好看。但护肤品不适合自己,很可能会对皮肤造成负面影响,比如敏感肌会过敏泛红等。而且,使用过一两次的产品只能就此闲置,造成浪费。通过线上渠道贸然购买从未使用过的护肤品,需要很大的勇气。

再者,线下零售店还能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比如为消费者测试肌肤属性、帮助处理肌肤问题、根据肤色挑选适宜的彩妆产品等。而当消费者在后续的产品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线下零售店能提供及时、妥善的售后服务,消费者比较容易对其产生忠诚度和黏性。

这两点都是美妆行业线下零售店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也是垂直电商因其模式而存在的先天不足,无法弥补。

无论是规模化,还是精细化,垂直电商都不占优势。曾经的红火热闹,只不过也是“风口上的猪”罢了。大风过后,猪就掉回了地上,不仅没有新奇异处可言,还暴露了各种缺陷。

因此,垂直电商陷入今日困境而无力自拔,实属必然。在综合电商和线下零售店的双面夹击下,未来垂直电商在夹缝中的日子只会越来越艰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垂直电商身陷困境无力自拔,是偶然还是必然?

在综合电商和线下零售店的双面夹击下,未来垂直电商在夹缝中的日子只会越来越艰难。

作者:伊姐

现在,网购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了。各种类型的电商平台一应俱全,有淘宝、京东这样的综合电商,也有聚美优品、蜜芽之类的垂直电商,更有网易严选、必要等C2M电商。

曾几何时,垂直电商发展得热火朝天。凡客诚品、当当、聚美优品等各领风骚,在各自领域迅速占有一部分市场蛋糕,看上去势不可挡。

但近几年,我们似乎很难听到这些垂直电商先驱的声音。那么,它们今日究竟面临怎样的境遇呢?笔者在这里给大家稍作盘点。

首先说说美妆垂直电商。

1、乐蜂网

成立于2008年8月,由知名电视人李静创办。它是中国第一个明星达人入驻、以美妆为主的垂直B2C电商平台。

初期,明星达人的加盟让乐蜂网在短期内获得了大量用户和人气,风光无限。它被聚美优品这个后起之秀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

2013年,乐蜂网在和聚美优品的竞争中落入下风,销售规模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2014年2月14日,唯品会收购乐蜂网75%股份。至此,乐蜂网归唯品会所有,现在几乎销声匿迹。

2、聚美优品

由陈欧、戴雨森等人创立于2010年3月,前身是团美网。从成立时间上看,虽然比乐蜂网迟两年,但它早期的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陈欧的“网红”效应。

2014年,聚美优品不仅打趴了乐蜂网,而且率先在美国上市,颇有“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的架势。但随后,它就像坐上了驶过最高点的云霄飞车一般,开始急速下滑。

2016年退出美国股市,宣布开影视公司。今年又是卖空气净化器,又是投共享充电宝。可以说,聚美优品正急切地狂奔在转型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3、天天网

成立时间也比较早,为2008年9月。创始人是传说中的“互联网美妆第一人”鞠传国。起初,天天网的名声还不是很响亮,属于默默耕耘的状态。

2015年,天天网开始发力。先是引入国内一线明星陈坤,兼顾股东和代言人的双重身份,而后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在全国股转系统成功挂牌,成为中国美妆电商第一股。

可惜,就在前几日,天天网陷入危机漩涡。不仅因未在规定时间内发布年报,被股转系统出示警示函,而且遭到多名用户投诉“不发货、不退货、客服失联”。目前天天网已经处于瘫痪状态,无法正常下单。前途未卜。

除此以外,其他领域的垂直电商也都表现得后劲不足。

1、凡客诚品

由卓越网创始人陈年创办于2007年10月,主要经营范围为服装。2010年4月,凡客诚品签约韩寒和王珞丹为代言人,同年的广告文案“凡客体”成为互联网热点。

2011年,凡客诚品快速扩张,也正因如此,它开始、并一直在走下坡路。在凡客诚品日渐消沉的同时,优衣库悄无声息地吞并它遗留下的市场。

2014年,凡客诚品爆出负面新闻。“双11”前夕,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一次质量抽查公告中,凡客诚品有鞋、服装、提包等11批次产品登上不合格榜单。

时至今日,已经很少能听到凡客诚品的消息了。

2、1号店

2008年3月14日成立,7月11日上线。由戴尔前高管于刚和刘峻岭联合创办。1号店开创了中国电商行业“网上超市”的先河。

自成立以来,1号店保持高速增长。2011年5月,沃尔玛入股1号店,占股17.7%。2012年8月,沃尔玛对1号店的控股增至51.3%,成最大股东。2013年,它成为国内最大的B2C食品电商。

然而,2015年7月,创始人于刚和刘峻岭离开1号店,沃尔玛对1号店实现全资控股。去年,京东宣布收购1号店。迄今表现平平,不复当年光景。

3、当当网

成立时间非常早,由李国庆、俞渝夫妇创办于1999年11月。早期,当当的经营范围主要以图书为主。凭借图书起家的当当在该品类中备显优势,一度占据线上市场份额的50%以上。

直到2016年,当当仍以44.9%的份额保持图书线上销售渠道第一的位置。而京东、天猫分别占据22.5%、17.4%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第三。

2010年12月8日,当当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但仅仅六年后,2016年9月12日,当当私有化,从美国退市。

今日,当当已经转型成为综合性电商平台,涵盖图书、服装、百货等多种品类。

从上述几例可看出,大部分垂直电商都已江河日下,抑或转型为综合电商。

京东商城CEO刘强东曾表示:“垂直零售平台一定死掉,当然也可以卖掉。”那么,垂直电商,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概念难道是个伪概念吗?

大致上,垂直电商和综合电商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一是商品品类。垂直电商的更加集中,大多倾向于一个大品类,如美妆、服装、食品、家电等,强调供应链和商品管理的优势。而综合电商的品类非常开放,在用户选择性上具有优势。比起上不同的网站购买商品,消费者更喜欢一站式购物。因此,相较而言,综合电商的存活率更高。

二是流量。流量是几乎所有垂直电商都面临的难题。对零售来说,要达成交易需要有足够的流量。综合电商的品类丰富,用户基数也更大,再通过商品的多样性引出各种活动,满足消费者需求,流量的转换率自然比垂直电商高。

三是物流。当电商发展到一定时期,物流会成为核心竞争力。谁的物流体系完善、发货又快又好,谁就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占有更多市场份额。综合电商面向的群体范围更广,能够支撑起它建立物流体系的成本。但垂直电商因为自身局限性,受众面比较狭窄,交易量不高,在物流方面就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这三点,实际上是相互交融、影响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电商渠道其实更适合规模化运作,而非精细化。

当综合电商逐渐渗透入消费者生活中,垂直电商原本占据的市场份额只会越来越小。此外,线下零售店也从另一方向不断挤压垂直电商的生存空间。

从商品品类来看,同一领域的垂直电商在精细化上与线下零售店无法比拟。比如美妆行业,线下零售店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给予消费者体验感。

美妆的试错成本很高,特别是护肤品。服装不满意,顶多就是不合身,穿起来不好看。但护肤品不适合自己,很可能会对皮肤造成负面影响,比如敏感肌会过敏泛红等。而且,使用过一两次的产品只能就此闲置,造成浪费。通过线上渠道贸然购买从未使用过的护肤品,需要很大的勇气。

再者,线下零售店还能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比如为消费者测试肌肤属性、帮助处理肌肤问题、根据肤色挑选适宜的彩妆产品等。而当消费者在后续的产品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线下零售店能提供及时、妥善的售后服务,消费者比较容易对其产生忠诚度和黏性。

这两点都是美妆行业线下零售店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也是垂直电商因其模式而存在的先天不足,无法弥补。

无论是规模化,还是精细化,垂直电商都不占优势。曾经的红火热闹,只不过也是“风口上的猪”罢了。大风过后,猪就掉回了地上,不仅没有新奇异处可言,还暴露了各种缺陷。

因此,垂直电商陷入今日困境而无力自拔,实属必然。在综合电商和线下零售店的双面夹击下,未来垂直电商在夹缝中的日子只会越来越艰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