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国并未真正意义上退出巴黎协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并未真正意义上退出巴黎协定

四年“将退未退”的等待期可以为特朗普谈条件赢得充裕的时间。

一、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三种方式

目前而言,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方式是按照《巴黎协定》的退出机制退出。根据《协定》第二十八条第1款 “自本协定对一缔约方生效之日起三年后,该缔约方可随时向保存人发出书面通知退出本协定”以及第2款“任何此种退出应自保存人收到退出通知之日起一年期满时生效,或在退出通知中所述明的更后日期生效”两条规定,程序性退出《巴黎协定》至少需要四年时间。

第二种方式是特朗普可以要求《巴黎协定》必须走国会立法程序。因为美国签订条约必须经参议院三分之二的议员批准,奥巴马为了避免《巴黎协定》在国会立法程序耗时过长,行使总统行政权绕开了国会与外国直接签订协议。如果特朗普宣布《巴黎协定》需要参议院投票批准,鉴于共和党在美国国会占据多数席位,参议院不通过该协定的概率很大。

第三种方式是美国直接退出《巴黎协定》的母框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根据《协定》第二十八条第3款:“退出《公约》的任何缔约方,应被视为亦退出本协定。”《公约》的退出条件基本上与《巴黎协定》相同,但三年的禁止退出时限已经在1997年到期。因此这种退出方式是最快速的,所带来的国际影响也最大。退出《公约》意味着当下国际气候条约将不再有美国的一席之地,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话语权将大幅削弱。鉴于特朗普刚上任不久,应该不会采取如此冒进的方式直接退出《公约》。下届美国总统选举将于2020年展开。根据《巴黎协定》第二十八条第1款“自本协定对一缔约方生效之日起三年后,该缔约方可随时向保存人发出书面通知退出本协定”,美国可以在2019年11月4日后随时提交退出申请。由于时距美国大选不远,届时特朗普政府将可能不会立即提交退出申请,而是拖延到新总统尘埃落定之后,将美国是否真正退出协定的选择权交给下一届。 

二、特朗普为美国谋取“自私”发展经济的时间差

特朗普在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的演讲中表示:“可以重新开始谈判,要么重返《巴黎协定》,要么签署一份全新的协议,但是这个协议必须对美国、美国的企业和工人、美国人民以及纳税人是公平的”。他很有可能会选择上述第一种方式,即按照《巴黎协定》的退出机制退出。

四年“将退未退”的等待期可以为特朗普谈条件赢得充裕的时间。如果通过谈判能争取到有利于美国的条件,特朗普还有足够时间反悔之前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不过美国希望重新谈条件的计划不一定能够实现,因为特朗普的核心思想是“美国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一个全球的气候协定需要各国做出妥协和让步,这时意图实现美国利益最大化是不可取的。联合国已发布声明回复美国:《巴黎协定》仍然是由194个国家签署并经147个国家批准的历史性条约,不能根据单方要求重新谈判。如果美国重返《巴黎协定》的谈判不成功,特朗普认为也没有关系,至少他可以实现对美国人民的承诺,将大量工作机会和制造业带回美国。毕竟在今后的中美竞合博弈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受制于《巴黎协定》的约束条件,而美国不再受温室气体排放限制,再加上强有力的减税政策,势必让制造业回流,特朗普实际上在为美国谋取“自私”发展经济的时间。 

巴黎协定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至少在2020年11月前美国在名义上依然是《巴黎协定》的缔约国,仍能参加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并继续施展部分影响力,还能采取消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摆脱《巴黎协定》在能源方面的限制,同时停止对绿色气候基金拨款。美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退出了《巴黎协定》,而更像是一名下场休息的球员,虽然不再出力但仍属于比赛的参与者,并有决定重新上场或继续休息的主动权。

三、美国开始在有害气体排放问题上占据舆论高点    

美国能源部长里克·佩里说,在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后,他欢迎中国接掌“气候问题的领导权”。但他表示,美国在减少有害排放方面将继续充当领导者。可见美国想在有害气体排放问题上占据舆论高点,对于中国发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引领作用乐见其成。除了有中国多承担责任美国少承担一些的想法之外,特朗普近期正在大力推进对华液化天然气出口,帮助减少3000亿美元的对华贸易逆差,当然是希望中国在碳减排多边进程中起到带头作用,少用煤炭多进口美国的液化天然气。 

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颠覆了奥巴马大力推进的“气候外交”策略,美国现在已经不太有立场在碳减排问题上拿中国说事,二氧化碳对人体无害,有害气体排放问题将可能成为今后美国在外交上继续牵制中国的新把柄。近年来空气污染给人民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改善空气质量比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更为急迫。治理二氧化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的路径不完全相同,在两个目标不完全一致和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考虑资源投向的优先顺序。治理空气污染就是在拯救生命,应该抓重点优先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协同效益顺带减少碳排放。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供职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无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并未真正意义上退出巴黎协定

四年“将退未退”的等待期可以为特朗普谈条件赢得充裕的时间。

一、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三种方式

目前而言,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方式是按照《巴黎协定》的退出机制退出。根据《协定》第二十八条第1款 “自本协定对一缔约方生效之日起三年后,该缔约方可随时向保存人发出书面通知退出本协定”以及第2款“任何此种退出应自保存人收到退出通知之日起一年期满时生效,或在退出通知中所述明的更后日期生效”两条规定,程序性退出《巴黎协定》至少需要四年时间。

第二种方式是特朗普可以要求《巴黎协定》必须走国会立法程序。因为美国签订条约必须经参议院三分之二的议员批准,奥巴马为了避免《巴黎协定》在国会立法程序耗时过长,行使总统行政权绕开了国会与外国直接签订协议。如果特朗普宣布《巴黎协定》需要参议院投票批准,鉴于共和党在美国国会占据多数席位,参议院不通过该协定的概率很大。

第三种方式是美国直接退出《巴黎协定》的母框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根据《协定》第二十八条第3款:“退出《公约》的任何缔约方,应被视为亦退出本协定。”《公约》的退出条件基本上与《巴黎协定》相同,但三年的禁止退出时限已经在1997年到期。因此这种退出方式是最快速的,所带来的国际影响也最大。退出《公约》意味着当下国际气候条约将不再有美国的一席之地,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话语权将大幅削弱。鉴于特朗普刚上任不久,应该不会采取如此冒进的方式直接退出《公约》。下届美国总统选举将于2020年展开。根据《巴黎协定》第二十八条第1款“自本协定对一缔约方生效之日起三年后,该缔约方可随时向保存人发出书面通知退出本协定”,美国可以在2019年11月4日后随时提交退出申请。由于时距美国大选不远,届时特朗普政府将可能不会立即提交退出申请,而是拖延到新总统尘埃落定之后,将美国是否真正退出协定的选择权交给下一届。 

二、特朗普为美国谋取“自私”发展经济的时间差

特朗普在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的演讲中表示:“可以重新开始谈判,要么重返《巴黎协定》,要么签署一份全新的协议,但是这个协议必须对美国、美国的企业和工人、美国人民以及纳税人是公平的”。他很有可能会选择上述第一种方式,即按照《巴黎协定》的退出机制退出。

四年“将退未退”的等待期可以为特朗普谈条件赢得充裕的时间。如果通过谈判能争取到有利于美国的条件,特朗普还有足够时间反悔之前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不过美国希望重新谈条件的计划不一定能够实现,因为特朗普的核心思想是“美国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一个全球的气候协定需要各国做出妥协和让步,这时意图实现美国利益最大化是不可取的。联合国已发布声明回复美国:《巴黎协定》仍然是由194个国家签署并经147个国家批准的历史性条约,不能根据单方要求重新谈判。如果美国重返《巴黎协定》的谈判不成功,特朗普认为也没有关系,至少他可以实现对美国人民的承诺,将大量工作机会和制造业带回美国。毕竟在今后的中美竞合博弈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受制于《巴黎协定》的约束条件,而美国不再受温室气体排放限制,再加上强有力的减税政策,势必让制造业回流,特朗普实际上在为美国谋取“自私”发展经济的时间。 

巴黎协定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至少在2020年11月前美国在名义上依然是《巴黎协定》的缔约国,仍能参加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并继续施展部分影响力,还能采取消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摆脱《巴黎协定》在能源方面的限制,同时停止对绿色气候基金拨款。美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退出了《巴黎协定》,而更像是一名下场休息的球员,虽然不再出力但仍属于比赛的参与者,并有决定重新上场或继续休息的主动权。

三、美国开始在有害气体排放问题上占据舆论高点    

美国能源部长里克·佩里说,在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后,他欢迎中国接掌“气候问题的领导权”。但他表示,美国在减少有害排放方面将继续充当领导者。可见美国想在有害气体排放问题上占据舆论高点,对于中国发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引领作用乐见其成。除了有中国多承担责任美国少承担一些的想法之外,特朗普近期正在大力推进对华液化天然气出口,帮助减少3000亿美元的对华贸易逆差,当然是希望中国在碳减排多边进程中起到带头作用,少用煤炭多进口美国的液化天然气。 

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颠覆了奥巴马大力推进的“气候外交”策略,美国现在已经不太有立场在碳减排问题上拿中国说事,二氧化碳对人体无害,有害气体排放问题将可能成为今后美国在外交上继续牵制中国的新把柄。近年来空气污染给人民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改善空气质量比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更为急迫。治理二氧化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的路径不完全相同,在两个目标不完全一致和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考虑资源投向的优先顺序。治理空气污染就是在拯救生命,应该抓重点优先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协同效益顺带减少碳排放。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供职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无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