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护法》:这是中国动画该有的样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护法》:这是中国动画该有的样子

绘画江湖百态。

《大护法》是送给所有懂得思考的成年人的礼物。

2015年,《大圣归来》横空出世,打破了国产动画电影长达数年的萎靡僵局。

2016年,《大鱼海棠》接过旗帜,虽然毁誉参半,却也得到众多拥趸。

如今,2017年,又一部“大”字当头的动画上映。

我很有幸,看了它的首映礼。 放映结束之后,全场掌声雷动,而我泪流满面,久久陷入沉思。

真诚地说,在我心中,它可能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最好的动画电影——

《大护法》

它的正式海报上,印着九个字:感谢给我逆境的众生

这句话,使我想起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提到的一个概念——

“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 见自己 见天地 见众生”

某种程度上,《大护法》也是一部绘画江湖百态的影片,它完美诠释了这三个阶段。

只不过,它的阶段顺序和《一代宗师》截然相反,是反倒过来的。

见众生

《大护法》大概讲了这么个故事

—— 奕卫国的大护法(太子的贴身护卫),为了寻找离宫出走的太子,来到一处被太阳笼罩着的“花生镇”。

这是个没有希望的地方,所有人都活在被恐惧建设起的幻想里。

在“花生镇”中,有着一群人,他们长相酷似花生,便被称作“花生人”。 “花生人”们,被一个名叫欧阳吉安(金士杰 配音)的老神仙(实为独裁恶魔)严酷统治。

严酷到什么程度? 两个人白天接吻,都要被当街枪毙。

那“花生人”是怎么来的? 在一颗“大花生”里,有一种名为“蚁猴子”的生物,是花生人蛹化前的幼崽。

欧阳吉安用灯油熏香,将大花生吹到空中,并不告诉花生人这一真相,使他们失去根源自我意识,沦为“不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行尸走肉。

欧阳吉安还欺骗花生人,“蚁猴子”是可以吃的食物,且量很足。花生人听信了,并将“蚁猴子”当作食物,吃自己的同族。

欧阳吉安还以“传染病”为由,不许花生人开口说话。 另一方面,他又告诉人类中的屠宰者,“不能说话”的花生人,并不是人,而是可直立行走的猪猡。

既然是猪猡,便可任意杀之,屠夫便可不必背负罪恶感。

以此,影片就形成了一个以欧阳吉安为权力中心,人民不能说话且自相残杀的,人吃人的社会体系。

这是一部继承了鲁迅遗风的,有着极强批判性的作品。它揭示了致使人类世界罪恶横生的三大因素:愚昧、麻木、恐惧。

愚昧的人类屠宰者庖卯,一厢情愿地相信吉安,认定花生人就是猪猡,以减轻自己屠杀时的罪恶感。 “二战”时的日本法西斯如此,德国法西斯亦如此。

他们作恶,有时并非心中有恶,而是愚昧到不知其行为乃恶。

换句话讲,愚昧无知,有时才是人类最大的恶。

屠杀者愚昧,那被屠杀者呢? 麻木。

身体长出“鬼蘑菇”,原本是花生人成熟的标志,却被欧阳吉安编造成“瘟疫”。

于是,“身染瘟疫”的花生人,不再对人生抱有希望,如犹太人般成群结队地走上刑场,任凭屠杀。

另一方面,出于对“瘟疫”的恐惧,面对大规模的屠杀,未长出“鬼蘑菇”的群众,也没人敢于挺身而出。

他们全都沦为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

因此,拥有庞大数量的“花生人”,实际上只剩下三种人—— 屠杀者,被屠杀者,集体看客。

下面这张千人一面的图片,几度使我对号入座,使我毛骨悚然。

这便是群体的束缚性。

勒庞说过:人一旦身陷群体之中,智商就很容易归零。 看到一群人在“杀猪”时,你很容易认定那真的是猪,于是加入屠杀者的行列。 看到一群人被屠杀时,你发现无人肯站出,于是你认定一个道理:枪打出头鸟,谁不想多活几天?

有时,被屠杀者,正是屠杀者本身。

但,物极必反,暴政迟早会被推翻。

曾经,花生人们带上假眼,是为了追求随波逐流的统一性。 后来,花生人们摘掉面具,是为了追求非凡高洁的独立生命。

这是革命,是群体的觉醒,也是每个文明国度都会经历的过程。

不思凡(本片导演)对群体性的刻画令人脊背发凉,是为“见众生”。

见天地

“见天地”是什么意思?

我的理解是:你来到广阔的天地,见识过灯红酒绿,也见识过世间疾苦。最后,你打开一个宏观的视角,看清楚了“我”在天地间的渺小和局限性。

见众生,是见群体之束缚;见天地,是见自身之局限。 这里要说一下,《大护法》的创作环境。

不思凡最初来到杭州动画圈,目睹业内的悲哀乱象——

“几乎所有的原创人都在问一个问题就是

动画怎么样做才商业 动画应该怎么样赚钱

就所有人都在研究这些东西

然后每次创作我觉得我并不快乐 我很痛苦”

大家都在想怎么能赚钱,却没人愿意认真去想:怎么才能把动画做好?

实际上,创造力被物质思维所困,又何止是在动画圈。

中国的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乱象。

当所有人都在谈钱,都在创作不诚挚的商品时,你内心的肤浅、贪婪、懒惰,就会被环境赋予一种理直气壮。

用王小波的话讲,你很容易会陷入一种“世间庸俗势力的大合唱”。

另一方面,当你与庸俗群众一起合唱时,你的创造力也会被“经验”所困,从而像花生人那样,创造出千篇一律的俗品。

经验、习惯、舒适区的约束,会使你迷失自己,发不出自己真正的声音。

那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奕卫国的太子(徐锦江 饰),是片中最老最丑的一个人物,但他同时又是最天真纯粹的一个人。 他热爱艺术,厌恶皇城体制,厌恶“庸俗势力的大合唱”。

起初,他选择逃避,归隐至山林间,以绘画陶情。 后来,他的挚友被抓走,随着情节进展,他渐渐转变。

逃避,转变成对抗。

他对抗的方式,是保留自己的一颗赤子心,不被外界理直气壮的“理性”所淹没。

与太子相反的角色,是少年老成、麻木不仁的小鸣。

小鸣原本处在人生最该快乐的年纪,却被“理性”所侵蚀。他一心只想往上爬,成为体制的统治阶层,推动腐朽的奕卫国继续腐朽、往复循环。

换句话讲,他只想赚钱,却不思改变。

不思凡对这种自命“成熟”和“理性”的,实质为麻木腐朽的“成人社会”,持反对态度。

他看到了某种局限,并试图去冲破它。

见自己

何为“见自己”?

道家云:返璞归真。

《大护法》片方反复强调的一点:本片不适合13岁以下儿童观看。

原因有两个,一,少儿不宜。

二:血腥暴力。

但在另一方面,片方更加强调的却是—— 你一定要是一个孩子。 

蔡琴被《大护法》所打动,14年后再度出山,为影片献唱一首温暖的主题曲。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大护法》是一部献给所有懂得思考的成人的礼物。 

它以夸张的方式,撕开成人世界的黑暗面,并告诉我们—— 

相比理性与麻木而言,孩子般的好奇心、创造力,不加掩饰的纯粹天性,才是人类最为宝贵的东西。 

《大护法》其实就像一面镜子,它照映出成人世界的弊端,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 

也因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所以在看这部电影时,我们时常会感到恐惧。 

影片临近结尾时,大护法血脸狰狞,导演以一个视中镜头,向我们喊出一句话—— 

“你还有勇气直面你的恐惧吗! ”

或许是我入戏太深,竟被这句话惊得哭了出来。 

我们在恐惧什么? 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答案。 

不思凡说:

“我感觉动画就像是一片森林 

我带着一种好奇心 走到这片森林里面 

好奇 害怕 遇到朋友 去感受很多酸甜苦辣 

我可能会迷失自己 也会想着办法去挣扎 去找回自己 

然后我就看到了那个小孩 我发现他已经长大成人了 

但我在他的眼睛里 依然看到那个充满了好奇心的样子

那个时候我自己也觉得很感动”

长大成人,但初心不改,眼中依然保留着那一份清澈的,对于世界的好奇。

换句话说,“长大”不该成为我们麻木的理由。 

当所有人戴上假眼,去迎合天地众生时,我们要像安徒生笔下的小孩那样,去戳破皇帝的新装。 

影片的最后一幕,大护法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终极之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 没有答案。 

有些时候,提出问题,本身就已比答案更为重要。

本文来自网易蜗牛读书领读人@罗罔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护法》:这是中国动画该有的样子

绘画江湖百态。

《大护法》是送给所有懂得思考的成年人的礼物。

2015年,《大圣归来》横空出世,打破了国产动画电影长达数年的萎靡僵局。

2016年,《大鱼海棠》接过旗帜,虽然毁誉参半,却也得到众多拥趸。

如今,2017年,又一部“大”字当头的动画上映。

我很有幸,看了它的首映礼。 放映结束之后,全场掌声雷动,而我泪流满面,久久陷入沉思。

真诚地说,在我心中,它可能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最好的动画电影——

《大护法》

它的正式海报上,印着九个字:感谢给我逆境的众生

这句话,使我想起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提到的一个概念——

“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 见自己 见天地 见众生”

某种程度上,《大护法》也是一部绘画江湖百态的影片,它完美诠释了这三个阶段。

只不过,它的阶段顺序和《一代宗师》截然相反,是反倒过来的。

见众生

《大护法》大概讲了这么个故事

—— 奕卫国的大护法(太子的贴身护卫),为了寻找离宫出走的太子,来到一处被太阳笼罩着的“花生镇”。

这是个没有希望的地方,所有人都活在被恐惧建设起的幻想里。

在“花生镇”中,有着一群人,他们长相酷似花生,便被称作“花生人”。 “花生人”们,被一个名叫欧阳吉安(金士杰 配音)的老神仙(实为独裁恶魔)严酷统治。

严酷到什么程度? 两个人白天接吻,都要被当街枪毙。

那“花生人”是怎么来的? 在一颗“大花生”里,有一种名为“蚁猴子”的生物,是花生人蛹化前的幼崽。

欧阳吉安用灯油熏香,将大花生吹到空中,并不告诉花生人这一真相,使他们失去根源自我意识,沦为“不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行尸走肉。

欧阳吉安还欺骗花生人,“蚁猴子”是可以吃的食物,且量很足。花生人听信了,并将“蚁猴子”当作食物,吃自己的同族。

欧阳吉安还以“传染病”为由,不许花生人开口说话。 另一方面,他又告诉人类中的屠宰者,“不能说话”的花生人,并不是人,而是可直立行走的猪猡。

既然是猪猡,便可任意杀之,屠夫便可不必背负罪恶感。

以此,影片就形成了一个以欧阳吉安为权力中心,人民不能说话且自相残杀的,人吃人的社会体系。

这是一部继承了鲁迅遗风的,有着极强批判性的作品。它揭示了致使人类世界罪恶横生的三大因素:愚昧、麻木、恐惧。

愚昧的人类屠宰者庖卯,一厢情愿地相信吉安,认定花生人就是猪猡,以减轻自己屠杀时的罪恶感。 “二战”时的日本法西斯如此,德国法西斯亦如此。

他们作恶,有时并非心中有恶,而是愚昧到不知其行为乃恶。

换句话讲,愚昧无知,有时才是人类最大的恶。

屠杀者愚昧,那被屠杀者呢? 麻木。

身体长出“鬼蘑菇”,原本是花生人成熟的标志,却被欧阳吉安编造成“瘟疫”。

于是,“身染瘟疫”的花生人,不再对人生抱有希望,如犹太人般成群结队地走上刑场,任凭屠杀。

另一方面,出于对“瘟疫”的恐惧,面对大规模的屠杀,未长出“鬼蘑菇”的群众,也没人敢于挺身而出。

他们全都沦为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

因此,拥有庞大数量的“花生人”,实际上只剩下三种人—— 屠杀者,被屠杀者,集体看客。

下面这张千人一面的图片,几度使我对号入座,使我毛骨悚然。

这便是群体的束缚性。

勒庞说过:人一旦身陷群体之中,智商就很容易归零。 看到一群人在“杀猪”时,你很容易认定那真的是猪,于是加入屠杀者的行列。 看到一群人被屠杀时,你发现无人肯站出,于是你认定一个道理:枪打出头鸟,谁不想多活几天?

有时,被屠杀者,正是屠杀者本身。

但,物极必反,暴政迟早会被推翻。

曾经,花生人们带上假眼,是为了追求随波逐流的统一性。 后来,花生人们摘掉面具,是为了追求非凡高洁的独立生命。

这是革命,是群体的觉醒,也是每个文明国度都会经历的过程。

不思凡(本片导演)对群体性的刻画令人脊背发凉,是为“见众生”。

见天地

“见天地”是什么意思?

我的理解是:你来到广阔的天地,见识过灯红酒绿,也见识过世间疾苦。最后,你打开一个宏观的视角,看清楚了“我”在天地间的渺小和局限性。

见众生,是见群体之束缚;见天地,是见自身之局限。 这里要说一下,《大护法》的创作环境。

不思凡最初来到杭州动画圈,目睹业内的悲哀乱象——

“几乎所有的原创人都在问一个问题就是

动画怎么样做才商业 动画应该怎么样赚钱

就所有人都在研究这些东西

然后每次创作我觉得我并不快乐 我很痛苦”

大家都在想怎么能赚钱,却没人愿意认真去想:怎么才能把动画做好?

实际上,创造力被物质思维所困,又何止是在动画圈。

中国的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乱象。

当所有人都在谈钱,都在创作不诚挚的商品时,你内心的肤浅、贪婪、懒惰,就会被环境赋予一种理直气壮。

用王小波的话讲,你很容易会陷入一种“世间庸俗势力的大合唱”。

另一方面,当你与庸俗群众一起合唱时,你的创造力也会被“经验”所困,从而像花生人那样,创造出千篇一律的俗品。

经验、习惯、舒适区的约束,会使你迷失自己,发不出自己真正的声音。

那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奕卫国的太子(徐锦江 饰),是片中最老最丑的一个人物,但他同时又是最天真纯粹的一个人。 他热爱艺术,厌恶皇城体制,厌恶“庸俗势力的大合唱”。

起初,他选择逃避,归隐至山林间,以绘画陶情。 后来,他的挚友被抓走,随着情节进展,他渐渐转变。

逃避,转变成对抗。

他对抗的方式,是保留自己的一颗赤子心,不被外界理直气壮的“理性”所淹没。

与太子相反的角色,是少年老成、麻木不仁的小鸣。

小鸣原本处在人生最该快乐的年纪,却被“理性”所侵蚀。他一心只想往上爬,成为体制的统治阶层,推动腐朽的奕卫国继续腐朽、往复循环。

换句话讲,他只想赚钱,却不思改变。

不思凡对这种自命“成熟”和“理性”的,实质为麻木腐朽的“成人社会”,持反对态度。

他看到了某种局限,并试图去冲破它。

见自己

何为“见自己”?

道家云:返璞归真。

《大护法》片方反复强调的一点:本片不适合13岁以下儿童观看。

原因有两个,一,少儿不宜。

二:血腥暴力。

但在另一方面,片方更加强调的却是—— 你一定要是一个孩子。 

蔡琴被《大护法》所打动,14年后再度出山,为影片献唱一首温暖的主题曲。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大护法》是一部献给所有懂得思考的成人的礼物。 

它以夸张的方式,撕开成人世界的黑暗面,并告诉我们—— 

相比理性与麻木而言,孩子般的好奇心、创造力,不加掩饰的纯粹天性,才是人类最为宝贵的东西。 

《大护法》其实就像一面镜子,它照映出成人世界的弊端,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 

也因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所以在看这部电影时,我们时常会感到恐惧。 

影片临近结尾时,大护法血脸狰狞,导演以一个视中镜头,向我们喊出一句话—— 

“你还有勇气直面你的恐惧吗! ”

或许是我入戏太深,竟被这句话惊得哭了出来。 

我们在恐惧什么? 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答案。 

不思凡说:

“我感觉动画就像是一片森林 

我带着一种好奇心 走到这片森林里面 

好奇 害怕 遇到朋友 去感受很多酸甜苦辣 

我可能会迷失自己 也会想着办法去挣扎 去找回自己 

然后我就看到了那个小孩 我发现他已经长大成人了 

但我在他的眼睛里 依然看到那个充满了好奇心的样子

那个时候我自己也觉得很感动”

长大成人,但初心不改,眼中依然保留着那一份清澈的,对于世界的好奇。

换句话说,“长大”不该成为我们麻木的理由。 

当所有人戴上假眼,去迎合天地众生时,我们要像安徒生笔下的小孩那样,去戳破皇帝的新装。 

影片的最后一幕,大护法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终极之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 没有答案。 

有些时候,提出问题,本身就已比答案更为重要。

本文来自网易蜗牛读书领读人@罗罔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