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轻易诟病别人三观其实是一件最毁三观的事情。
审片官不想批评《我的前半生》这部超级热播剧的三观,只是想就编剧抛出来的问题小小地讨论一下。
毕竟,编剧刻画矛盾,加深矛盾,引起讨论也是她的最终目的嘛。
1
这剧和亦舒的原著,其实关系不大。
基本上除了人名之外,整个画风都被颠覆掉了。
说不上好还是不好。
因为原著里的子君其实是个很有腔调,甚至说非常具有小资情调的一个上海老派摩登女性。
电视剧为了贴合真实生活的烟火气,特意对离婚前的子君做出了调整。
子君是一个只知道买买买,罔顾丈夫只是苦逼中产的艰难硬是把自己凹成了富太太姿态的家庭主妇。
娇滴滴,不识人间愁滋味的,其实还挺生动的。
遭遇丈夫背叛之后,手足无措,显得像个大龄少女一样。
没有工作能力,没有社会阅历,很多时候连基本生活技能都不具备。
这一整容性改编顿时惹怒万千书迷。
原本一个失婚女人华丽转身打拼事业的励志女性,竟然变成了傻白甜大龄女靠闺蜜、靠男人,最终还抢了闺蜜男友的狗血剧。
怎么看都有一点脱不开《回家的诱惑》之感。
其实,一开始我也是相当疑惑和诧异的,因为我不相信编剧不知道她这样安排的毁三观之处。
但转念一想,其实现在的都市情感剧基本套路都已经相当成熟了。
那怎么做才能脱颖而出、不落俗套呢?
一定是你的话题度浓度和准度都要超级强悍。
也就是说,别人斗小三,那我就要斗一个与众不同的小三。
就像本剧的凌玲,并非传统小三的狐狸精形象,老气、不精致、不妖媚,属于绵里藏针的类型。
再比如说,正常的闺蜜抢男人时,都是虚情假意大打出手。
这部剧偏是一个无私奉献到呕心沥血,另一个是完全倚靠到依赖不已。
搞得我都不造,子君到底为啥会真的和贺涵搞到了一起。
2
戏剧矛盾的最大化,往往伴随着狗血的诞生。
强烈的戏剧冲突会伴随着最强烈的情感起伏,这是我们生活中隐约可见的矛盾,被电视剧放大个一万多倍之后,引起我们内心一种奇妙的认同感和快感。
仿佛我们不用承担剧中人物冲突之后带来的后果,但却又能同时享受着他们撕扯时带来的痛快。
子君被凌玲抢了老公这一段,虽然引起了热议,但其实讲还是能找到原因的。
首先陈俊生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陈世美,他有自己的善良和优柔寡断。
加班最苦逼的时候,得到了黑莲花凌玲的心灵鸡汤,而家里的子君只会抱怨他今天和哪个小狐狸精逛街买项链了。
我们不认同这种背叛,但是似乎可以理解,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但后来,贺涵之于子君的精神导师,子君对贺涵的依赖性爱恋,我是觉得编剧没有做好铺垫。
以至于我们会觉得这种情感既发生得有悖道德,又没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信服。
感觉就是编剧为了让人物冲突而设置的情感,这就很讨人厌了。
包括妹妹子群和白光这一对儿,我们看到的真的是一个完全不需要任何思考和争议夫妻关系。
这种男人不甩了,难道留着过年么?
我想这是大多数人内心的最大感受。
白光对家庭、自己、妻子、儿子,包括长辈丈母娘都没有最起码的做人责任。
子群一点都引不起我的同情和怜悯,感觉这个人就是脑子瓦特了啊,尤其是看到她那可爱的妈妈在为她操碎心忍受白光时的样子,真是想打死她。
男人是你自己选的,他从来没有改变过,你还一条道跑到黑,你怨谁?
依我看,整部剧都是在制造最强烈的冲突,但驾驭得最好的两个人就是扮演陈俊生的雷佳音和扮演子君妈妈的许娣。
一个是没有过分夸张或洗白渣男,一个是把生机勃勃的烟火气表演得很讨喜而自然。
3
主角是否一定要是正面人物?
就凌玲这个人物来看,扮演她的演员吴越自己似乎并不觉得凌玲如观众咒骂的那般可恨,她说她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但其实对这种典型反派人物进行再解读时,演员难免会找一些讨喜的点来中和这种角色对自己的负面代入感。
但其实这种举动就难免会使角色受损。
尤其是在处理主角的时候,这种现象尤其严重。
我们知道,日剧里什么样怪异的主角形象都有,《爸爸活》、《贤者之爱》都有颠覆我们三观之感。
但在看了剧之后,我们往往就被编剧征服了,虽然那种扭曲的情感依旧不被赞许,但因为编剧的铺垫和叙述,我们已经能接受并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了。
但国产剧通常没有,在这部《我的前半生》尤为严重。
主角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
但她在被小三伤害后,转身就爱上了自己闺蜜深爱的男人...
说好的励志女神,从一个好吃懒做的废物华丽蜕变成了一个依靠另一个男人的...
她的成功,就是被渣男甩了,然后找到了更好的高富帅。
其实《我的前半生》除了这些之外,制作还是相当精良的。
而且,尤其是陈道明演绎的料理店老板,简直是秒杀了《深夜食堂》啊!
不管怎样,在现在的都市剧中,《我的前半生》怎么样也算是上乘之作。
只是,它并没能解决国产剧都有的通病而已。
评论